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2日 · 復能不是傳統所說的復健,不是專業治療,不是到醫院或診所去做相關的徒手治療或電療。 這裡說的復能是「生活復能」,是以「全人觀念」和「生活意義」為本,透過照顧工作者、家屬及服務團隊,共同協力,幫助「被照顧者」(在台灣通稱為「個案」,因此下面都以個案來稱呼被照顧者)重新學習、改善身體功能帶來的限制,可以自主處理生活所需,重新回到過往生活脈絡,或是重拾享受生活樂趣的方向前進。 廣告 - 內文未完請往下捲動. 找出個案的生活動力至關重要. 二、因此在開始進行任何復能計劃前,找出個案的生活動力是最重要的。 復能不是讓每個人都從躺著變成坐著然後可以站著就叫成功,而是找出個案自己願意去執行這些復能訓練的動機,願意克服自己現在的不便,努力朝目標前進的動力。

    • 居家復能是什麼?
    • 為什麼叫“居家復能”不叫“居家復健” ?
    • 居家復能可提供什麼幫助?
    • 所以傳統的居家復健都不用做了嗎?
    • 那居家復能跟居家服務會差很多嗎?
    • 居家復能由誰執行呢?
    • 誰可以申請居家復能呢?
    • 結論

    很多人知道長照有居家服務,但卻不知道,或許可以嘗試使用“居家復能”這項服務,透過早期復能介入,或許之後,根本不需要用到長照後續服務耶! 居家復能指的是: 透過這個原則,可以藉由學習適當技巧,以便達到最佳功能狀態執行日常活動。

    來來來,看完上面說的原則,是不是文言文霧颯颯呢?還是看不懂居家復能是什麼耶!來~我這邊舉例做說明,順便讓大家看看復能與復健差別是什麼。 “當一位病人中風臥床,有一側都沒有動作,且缺乏翻身起身能力,該怎麼辦?” 傳統的居家復建介入,當然就是針對受損的功能做練習,哪邊受傷練什麼,介入的方向就像這樣: 1.翻身減壓練習,左邊翻5次、右邊翻5次 2.患側被動關節運動,每天做3次 3.躺著踢腳踢10下,一天做三次 我們看一下上面的復建菜單,請問我們是把個案當人還是當機器呢? 回歸到以居家復能角度來看,我們會先考慮個案“想做什麼?”透過訪談後,瞭解到這位個案過去為廚師,希望能再學習煮一桌菜給大家吃(舉例)。 雖然這目標聽起來乍看很長遠,但我們可以透過活動“分級”方式,先設立較短目標如下:(3-6次服務可...

    居家復能的好處,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發現,不光只針對失能的地方做練習,而是會與個案目標與現有能力做整合。 簡單來說,你想完成什麼事情,我們就一起來想辦法,一起達成!相較於傳統的訓練,可能會更有功能性,更看得出對於生活中的實質助益是什麼。 或許有人會詬病,個案只是利用輔具、執行步驟改變、單手執行等較替代性方式去做而已,身體狀況根本沒有改善。 但是,真的接受長期努力復健的病人,都會恢復到原本的身體狀況嗎?而且這段過程之間,如果能有更高的生活自主性,合併搭配復健活動訓練,是不是也是個可行的方向呢? 或許短期間內,就能解決很多生活上的困境了,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完成想完成的事情,生活品質跟滿意度也相對提升。 延伸閱讀:

    任何的事情,並不是只有二分法,只要都只做一項,另外一項就完全偏廢不做了! 就像我們的運動訓練一樣,想要好的身體狀況,就要努力運動與鍛鍊;傳統的復健練習亦是如此,透過長期、規律且有意識的訓練,才能辦法逐步恢復更健康的身體! 所以我最推薦的是,雙軌並行(復健+復能),透過生活能力的復能加強,以及身體能力弱項繼續努力,才會有更佳的預後成效!

    我們從長照服務規定來看,居家服務屬於B碼,專業服務屬於C碼。 兩者雖然共用個案長照額度,但內容做的很不一樣喔! 居家服務:舉凡身體清潔、日常照顧、進食或管灌、餐食製備協助、沐浴及洗頭、翻身拍背、家務協助等等,提供個案直接幫忙者,為居家服務範疇。 ●針對照護問題, 居家服務給予直接協助較多。 專業服務:舉凡復能照護、營養照護、臥床受限照護、居家環境安全或無障礙空間規劃等等,協助個案或案家恢復或習得能力的專業服務。 ● 針對照護問題, 復能服務,教導案家與個案重新學會解決問題。 我會建議,兩者共同申請,一方面解決短期照護問題,一方面給予個案時間,重新學習自主生活。

    說了這麼多,那是由誰幫我們執行居家復能呀?一般的服務人員都可以嗎? 其實,居家復能為專業服務項目,執行人員必須是通過國家考試有合法證照的人員,才能較有架構並確保服務的量能與品質。 以CA07居家復能做例子,可以執行的人員包括: 個管師會根據個案需求以及周邊服務資源,建議適合的服務單位與執業人員做服務,通常較大宗的服務人員,為職能治療師與物理治療師為大宗。 所以在申請服務時,我們可以詢問專業人員出示長照服務證,確定本人為專業服務人員後,彼此在服務上也會比較安心喔!(避免某些不肖單位魚目混珠)

    不管是中風/失智症/脊髓損傷/截肢/膝關節置換/失智症/老年衰弱 等等各式問題,有明確失能問題與目標想達成,即可以透過個管師/照專這邊,嘗試申請居家復能服務喔! 需注意是否有符合: 1. 1.符合長照開案資格者(長照等級2到8級) 2. 2.明確失能問題與想達成的目標(方便開案連結) 3. 3.醫師端能提供相關復能需求診斷書 (延伸閱讀:長照線上申請-教你一步步“線上”取得長照資源) 建議申請對象: 1. 個案具學習能力 2. 近期內功能明顯退化 3. 個案或照顧者配合復能動機強 不適合申請對象: 病況不穩者,如發燒、急性疼痛、較大開放傷口、嚴重感染、生理指數嚴重異常(血糖或血壓控制不佳)、嚴重褥瘡、管路脫落、精神行為問題過大等,以上問題基於安全考量,建議先接受醫療單位治療後,狀況穩定再提出...

    復能照護是一個相當好用且珍貴的資源,但真的使用之後會有很大的生活進展嗎?其實還要取決於案家、個案本身能力、配合度與支持度,甚至是在早期就“超前部署抗老化”,才會是最好的喔! 之後會再與大家分享復能成功關鍵有哪些,並透過更多實例,讓大家理解服務的好處喔! 相關推薦書籍可以看這: 如果對文章內容有任何問題,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可以按分享按鈕,讓更多的人看見我的文章。 by longcaretw-小蔡

  2. 2019年2月13日 · 什麼是復能? 復能(reablement)是針對因為疾病或受傷造成身體功能缺損的人士透過協助心理調適改變做事方法、使用輔具、環境改造及指導照顧者等方式,恢復參與生活的功能,而非只針對手腳力氣進行復健訓練。

    • 失能分級較輕者。這是很現實的一點,若是在早期失能或早期退化時察覺,早期 超前佈署,針對弱項或是突然沒辦法做到的事,補強訓練,要練習到原本的狀態,相對是簡單的。
    • 明確釐清自己的需求與目標。自我概念與能力較明確的人,對於復能目標設立會愈有現實感與可行性,不會訂的太困難執行,但也不會訂的很粗淺,是必須自己努力付出心力才能達到的目標。
    • 正確的介入模式。在復能是什麼 文章有提到,復能執行與傳統復健差異點,專業人員執行上,必須明確瞭解復能原則,並非傳統去了案家就埋頭苦幹帶運動。針對訂定的目標,將操作技術交由案家與個案做練習,並實際在生活中演練,較符合復能操作原則。
    • 照顧者適時的介入與引導。在復能過程,主角除了個案與治療師外,還需照顧者的配合與居家協助,才可能在生活中,盡量處處加強、處處訓練。一個月有720小時,除了復能與復健時間外,其他時間照護者若能正確且有效的協助,將會大大影響復能品質!
  3. 2024年1月20日 · 復能是指在居家進行的直接面對生活需求的訓練模式。 它採用「由上而下」的思維,根據個人生活目標和需求設計訓練內容,使生活品質儘快提升。 問:復健和復能有什麼不同?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1年7月7日 · 跟我們常在說的復健有什麼不一樣呢?簡單來說,復能是運用失能者或長輩還有的能力去做他們日常想做的事情,不僅可以幫助失能者恢復自信,也可以減輕家人的照顧壓力,現在就讓我們用影片快速為大家做個簡介吧!

  6. 簡單來說, 復健 就是讓自己的身體變強變健康,身體和肢體控制更好,去適應日常生活的活動和環境;而 復能 則是依照現有的能力,藉由輔具的幫助、環境的改造來達到你要的生活。 有人說復健和復能不同,甚至說復健是專業而復能不是,但我認為這兩者只是一道復原光譜中的前者和後者,甚至兩者是有重疊的部分,這兩者關注的面向不同,但最終目的都是為了讓你的生活功能更獨立。 但是,以 腦中風 個案來說,兩者看似方向一致,但實際上仍有部份抵觸,還記得 習得廢用 現象嗎? 當你的好邊幫助了絕大部分的生活功能而成了習慣,便漸漸地不再關注患側,患側可能開始 肌肉萎縮 、 關節攣縮 、好邊可能過度使用而產生 疼痛 ,自然患側想再獲得更多的動作和功能就非常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