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楊子佛教禮儀
      • 正確的 佛教葬儀 ,除了司禮者之外,主體應該是出家的法師為亡者誦經。 參與的大眾,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 持誦的內容,最好是簡短的經文及偈頌,例如「心經」、「往生咒」、「讚佛偈」、 、「回向偈」等,不用唱,只用誦;否則,大眾無法隨唱而無參與感。 然後由法師簡單地介紹亡者的生平及其為善、利人、學佛等的功德,並做簡短的開示──一則度化亡者超生淨土佛國;同時安慰、啟發亡者的家屬、親友。
      www.leniency.com.tw/how-buddhists-hold-funeral-ceremonies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一、重病階段. 第一階段,也就是在生命最後時刻常遇到的──重病。 此時, 家屬要有的準備 : 當親友在生命的最後,承受病體之苦、面向臨終前,家屬首先應尊重病人的心願,以他想要的信仰方式去進行。 楊子佛教禮儀會協助您 : 提供 24小時臨終諮詢服務 。 說明之後服務的程序。 在病人面臨重病之際,若是病人有佛教信仰,楊子會持續鼓勵親近佛法,堅定病人往生淨土的願力,同時也鼓勵臨命終者 預立遺囑 ,讓自己在生命最終時刻,能夠自主最後一場佛事。 同時,楊子會告知家屬,在能力範圍內多參加佛法的共修、助念等有助益的修持,迴向協助臨終者獲得內心的平靜,放下執愛,發願往生諸佛淨土。

  3. 首頁. 佛法觀念. 佛法觀點. 佛教徒應該如何舉行喪葬儀式葬儀的進行應該有誦經念佛等佛事但在中國現行的佛教葬儀中出家人只管誦經卻不是葬儀的主體因為葬儀中的家祭公祭等儀式均委由葬儀社派人司禮佛事反倒成為一種點綴正確的 佛教葬儀 ,除了司禮者之外,主體應該是出家的法師為亡者誦經。 參與的大眾,均應人手一冊佛經跟著持誦。 持誦的內容,最好是簡短的經文及偈頌,例如「心經」、「往生咒」、「讚佛偈」、佛號、「回向偈」等,不用唱,只用誦;否則,大眾無法隨唱而無參與感。 然後由法師簡單地介紹亡者的生平及其為善、利人、學佛等的功德,並做簡短的開示──一則度化亡者超生淨土佛國;同時安慰、啟發亡者的家屬、親友。

  4. 各宗教喪葬禮儀流程-佛教. 遺體在沐浴、更衣、化妝後移置棺木入殮,但沒有五層或七層壽衣問題。 棺內也不放一般傳統的「隨身庫」或「過山褲」等棺內物品。 6 出殯與告別式 佛教在遺體出殯前仍舉行的奠祭儀式,與傳統喪禮相同,先由子孫,後按與死者親疏關係之宗親、姻親先後奠祭,是為家祭(奠)。 家祭(奠)後由死者朋友、賓客拈香弔祭,是為公祭(奠)。 7 火化 安葬 晉塔 火葬習俗是佛教傳入中土,並於宋代普遍被民眾接受。 其後雖有減少,但今日在臺灣已有近九成的民眾死亡後,遺體是採用火化。 火葬則是在火化場火化;土葬則在墓地掩埋。 今人大都行火葬。 遺體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 8 安靈 佛教認為人死後49天內即轉世輪迴,因此毋須有「安靈」祭拜做法。

  5. 佛事前規劃. 與家屬協調並規劃葬禮事宜。 請家屬提供家族之姓名、稱謂以便印訃聞之用。 選定奠禮日期,預訂奠禮禮廳及火化申請。 代辦火化許可證。 請家屬準備往生者生平事績,於奠禮恭讀其生平事績時之用。 提供謝、題、禮簿,及準備答謝毛巾 ( 或其他紀念品,不必拘泥於形式 ),素色禮服等。 設計安排整個佛化奠禮流程。 骨灰甕選購及刻字服務。 盡可能改善推廣、不需執著. 鄰居、親友提供的禮儀經驗,如何因應問題? 張貼日課表? ( 未來佛絕無沖煞問題 ) 世俗封釘、撐傘、米斗問題? 蓮位與引魂問題? 供香、拜飯問題? 摺蓮花與燒紙錢問題? 守靈、出殯功德法會問題?

  6. 七與法會佛教認為人死後的靈識是在「中陰身」階段,會在七七四十九天內轉世輪迴。因此在中國傳統佛教葬儀裡,「 七」和「法會」是大事,都是幫助亡者消業積德。唯現今「助念」做法興盛,認為「助念」就是法會佛事,毋須再設壇舉辦法會 ...

  7. 佛化的葬儀應該簡單隆重前後的時間不須超過一小時最多一個半小時至於用中西樂隊或儀仗等場面都是虛榮的鋪張此舉對於非佛教徒而言也許有其慰靈的作用對佛教徒來說則反而會擾亂亡者一心求生佛國淨土自古以來佛教的喪葬並沒有一定的制度。 但在中國,有關死者未亡之前的彌留,及命終後的沐浴、更衣、設靈位、伴靈、納棺、出葬、埋葬、做七,乃至百日等,大致都有它固定的儀式。 依據「淨土法門」,在彌留時宜有善知識──不論是在家或出家的修行者──為亡者說法、誦經、念佛,稱為助念,一直到命終十二小時之後,移動遺體,為之沐浴、更衣,並繼續以助念代替伴靈。 而且,每舉行一項儀式,都用佛法開示亡者,令其一心皈命佛國淨土。 當然,最好能有出家僧眾說法開示,否則亦應以同道、同修中的長輩乃至資深的平輩為之。

  8. 佛化的葬儀應該簡單隆重,前後的時間不需超過一小時,最多一個半小時至於用中西樂隊或儀仗等場面,都是虛榮的鋪張,此舉對於非佛教徒而言,也許有其慰靈的作用;對佛教徒來說,則反而會擾亂亡者一心求生佛國淨土自古以來,佛教的喪葬並沒有一定的制度。 但在中國,有關死者未亡之前的彌留,及命終後的沐浴、更衣、設靈位、伴靈、納棺、出葬、埋葬、做七,乃至百日等,大致都有它固定的儀式。 依據「淨土法門」,在彌留時宜有善知識-不論是在家或出家的修行者,為亡者說法、誦經、念佛,稱為助念,一直到命終十二小時之後,移動遺體,為之沐浴、更衣,並繼續以助念代替伴靈。 而且,每舉行一項儀式,都用佛法開示亡者,令其一心皈命佛國淨土。 當然,最好能有出家僧眾說法開示,否則亦應以同道、同修中的長輩乃至資深的平輩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