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佛說四十二章是這部經的一個別名別名裏邊又分出來這部經是人法立題。 「人」,佛是人;四十二章經,是「法」,所以叫人法立題。 這部經是佛所說的法,佛的弟子在結集經藏的時候,把它一章一章地結集在一起,這也可以說是佛的語錄,把佛所說的話聚集在一起,成為一部經。 四十二章就是四十二段的語錄。 這是最初傳到中國的經,由迦葉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用白馬馱經到中國,在洛陽那兒就造了一座白馬寺。 白馬寺是皇帝造的,就是在漢明帝的時候。 漢朝時,佛法就傳到中國了,這是佛教在中國最初的一個開始。 可是當時中國盛行的是道教,佛教傳到中國時,道教有一些道士就生了妒忌心,對皇帝說:「佛教是假的,是外國的宗教,不是中國的,所以不應該令它在中國流傳,要把佛教趕出去! 若不把佛教趕出去,就要來比較一下。 怎麼樣比較呢?

  2. 四十二章經》,相傳是佛教傳至中國第一部譯出的佛典內容是把釋迦牟尼佛所说的某一段话称为一章一共選錄四十二段話编集而成。 此經來歷,據說是因為 漢明帝 夜夢 金人 ,大臣告知金人是西方名為 佛 的神,於是明帝遣使求訪 西域 ,使者於 ...

  3. 佛說四十二章經》──釋經題. (一) 一、釋經題. 每一部經,都可以分為經題和正文。 正文又分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講經可依此來銷文釋義。 為什麼要講經? 大家都知道有文字般若,依文字般若來起觀照,也就是明白文字之後修觀行,依教觀心;假使文字都不了解,怎麼去觀心呢? 方法用錯了,後續的落實根本沒辦法進行,所以文字、經義很重要。 在佛法來講,一個是教下,一個是宗門。 教下,就是需要文字,由文字般若起觀照般若,最後達到實相般若。 宗門,就是釋迦牟尼佛傳下來的心印,不需要文字,以心傳心;如「釋迦拈花、迦葉微笑」,沒有文字。 這就是禪宗的頓悟自心、直了成佛。 釋迦牟尼佛傳給迦葉尊者之後,再由迦葉尊者傳給阿難尊者,一直傳到達磨祖師,再傳到六祖惠能大師,一直傳到現在,這個就是宗門。

  4. 佛說四十二章經淺釋. 宣化上人主講. 一九七四年於美國加州三藩市金山聖寺. 前言. 後漢迦葉摩騰、竺法蘭同譯. 經序. 第一章 出家證果. 第二章 斷欲絕求. 第三章 割愛去貪. 第四章 善惡並明. 第五章 轉重令輕. 第六章 忍惡無瞋. 第七章 惡還本身. 第八章 塵唾自污. 第九章 返本會道. 第十章 喜施獲福. 第十一章 施飯轉勝. 第十二章 舉難勸修. 第十三章 問道宿命. 第十四章 請問善大. 第十五章 請問力明. 第十六章 捨愛得道. 第十七章 明來暗榭. 第十八章 念等本空. 第十九章 假真並觀. 第二十章 推我本空. 第二十一章 名聲喪本. 第二十二章 財色招苦. 第二十三章 妻子甚獄. 第二十四章 色欲障道. 第二十五章 欲火燒身. 第二十六章 天魔嬈佛.

  5. 佛說四十二章經》──經序. (一)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 住大禪定,降諸魔道。 於鹿野苑中,轉四諦法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止。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 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通序,又稱為證信序,也就是證明這部經是什麼人講的、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什麼因緣、聽經的是什麼人。 就等於會議記錄一樣,證明這個會議是在什麼地方、什麼時間舉行,由什麼人記錄? 現場討論些什麼? 有哪些人參加? ……有這些記載,這個會議就很真實。 又如同立法院通過立法,這個法是什麼因緣、什麼時間、由哪些人所成立、所通過……有這些記載,這個法就很真實。 佛經也是一樣,具足六個條件──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處成就、眾成就、主成就。

  6. 其他人也問了

  7. www.drbachinese.org › online_reading › sutra_explanation佛說四十二章經

    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為說偈。欲生於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言。此偈迦葉佛說。 Top 第三十二‧我空怖滅 言。人從愛欲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 Top 第三十三‧智明破魔 言。

  8. 佛說四十二章經集結了佛陀關於 持戒 、 忍辱 、斷欲精進觀空等事的四十二段語錄。 通篇言簡義豐,明了易懂,通攝大小乘一切教義,涵諸法要。 這部經典反覆強調了持戒的重要性,告訴佛教弟子應該如何修行。 祖師大德將此經和《 佛遺教經 》、《 八大人覺經 》合稱之為《佛遺教三經》。 基本介紹. 作品名稱 :《佛說四十二章經》 作品出處 :佛經. 文學體裁 :散文. 翻譯 : 攝摩騰 、 竺法蘭. 作品原文. 世尊 (1)成道已 (2),作是思惟 (3):離欲寂靜 (4),是最為勝 (5)。 住大 禪定 (6),降諸魔道 (7)。 於 鹿野苑 中 (8),轉 四諦 法輪 (9),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 復有比丘所說諸疑 (10),求佛進止 (11)。 世尊教敕,一一開悟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