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1月1日 · 0. 彭金隆. 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兼任教學副院長.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暴力升後,立刻讓保險公司學到利率波動可以帶來的巨大經營風險,也讓業者對利率的敏感度和警覺度大幅提升,對資產負債管理的看法也有了重大的轉變。 在過去低利率環境,利差損主要因為是銷售利率保證過高的商品,保險公司策略就是透過更多海外長期投資收益,弭補高利保單所造成的利差損失,但是這樣的經營脈絡是奠基在低利率持續且利率相對在比較穩定的環境假設下。

  2. 2023年1月1日 · 臺灣壽險業國外投資的主要投資項目是固定收益型有價證券,且壽險資金國外投資多以美元計價金融資產為主,占整個國外投資90%以上,所以美債利率及新臺幣兌美元匯率是壽險業投資最敏感的風險因子。 當通膨未止,升不止,升循環對股、債及匯市都有影響,進而影響整體壽險業財務指標(包括衡量清償能力的資本適足率RBC及觀察財務結構是否有異常槓桿效應的淨值比)。 由於2022年壽險業已深切受到美債升循環影響,2023年壽險業的趨勢展望須密切注意美國通膨及升循環是否趨緩。 至於產險業,據金管會2022年以來統計至10月31日,防疫保單已理賠超過287萬件、理賠金額逾1,130萬元;疫苗險理賠件數逾74萬件,理賠金額約310億元。 防疫雙險理賠總件數361萬件,理賠金額共1,440億元。

  3. 2024年1月1日 · 為順利應對高利率市場,並接軌IFRS 17及保險業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壽險公司勢必要做出因應,改以銷售保障型等受利率波動影響較小的商品,除了回歸保險保障本質外,更能減少與其他金融產業之競合,以追求保險業永續經營。 保險業務員更應瞭解市場脈絡,深入瞭解未來趨勢商品。 商品面. 投資面. 更多內容請見《Advisers財務顧問》雜誌第417期──

  4. 2023年1月1日 · - 2023 年 1 月 1 日. 0. 1133. 回顧2022、展望2023,保險業將持續面對疫情、科技、環境及人口老化的多項挑戰,國泰人壽總經理劉上旗透過多個面向,分享國泰人壽在2022年的轉變,以及壽險業在2023年迎來的機會。 回顧2022年,這一年對於國泰人壽來說格外重要:不僅是陪伴臺灣走過一甲子的重要里程碑,也訂下全新「E.P.S.」的策略藍圖,從友善高齡(Elder Friendly)、保障優先(Protection First)與永續實踐(Sustainability)之面向,迎接未來環境在「疫情、科技、環境、人口老化」的挑戰,鼓勵每位國泰夥伴「你比你想的勇敢」,保持數位創新、永續經營的態度。

  5. 2024年1月1日 · 2024 年 1 月 1 日. 230. 0. 國際會計制度準則本身是原則性的規範,主管機關與保險公司在討論後,已研擬一套因應的法規,在未來的平行測試中,亦會再根據情況進行必要的調整。 為穩健經營,保險公司商品轉型是必然,保險業務員應多強化保障型商品相關專業,同時更留心客戶未來是否會面臨保障缺口的潛在風險。 「2023年對壽險業來說是相當挑戰的一年,而挑戰仍在持續進行中。 」從2022年延續至今的美國強力升,對壽險業的影響直接反映在其財務報表上,該如何應對利息變動的市場環境,是所有保險公司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6. 2023年1月1日 · 美國聯準會快速連續升使壽險公司帳上屬「透過其他綜合損益(OCI)按公允價值衡量之金融資產」之未實現損失大增,連帶影響公司淨值,因本次利率彈升幅度過大(其利率上彈幅度甚至超過ICS對利率風險之加壓幅度,屬ICS定義之極端情境),已有部分壽險公司陸續啟動資產重分類,將OCI項下債券改列到攤銷後成本(AC),另亦有部分壽險公司辦理增資,合計約200餘億元,以強化公司的經營體質及清償能力。 (3) 地緣政治角力,包含俄烏戰爭、美中貿易戰升級(美國祭出高科技、高階人才輸出到中國的管制);此外,美國《晶片法案》通過對臺灣晶圓代工業者預期長遠也將發生相當的影響,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護國神山,一旦受到影響,是否會發生骨牌效應,連帶影響到其他產業亦有待觀察。 3.

  7. 2018年5月1日 · 2018 年 5 月 1 日. 0. 1199. 彭金隆. 政治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專任副教授. 本期專欄我認為有一關鍵議題值得討論——「保險業是否該重新認識他的年輕客戶 」這是在數位金融時代,以及進入金融科技時代的當口,保險業者必須要重視的未來關鍵課題。 比較需要擔憂的是,目前金融業的經營者絕大多數都不是年輕人,他們距離年輕已有一段距離,過去他們在養成教育或是成為主管的過程中,面對的都是現在已經很成熟的客戶群體,再隨著成為主管,圍繞在他們身邊的人,也都是跟他們差不多的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