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zcool.com.cn

      圖片: zcool.com.cn

      • 內容簡介 對土地的濃厚情感,使黃春明在勾勒社會問題時,不只有悲苦的一面,他筆下的人物往往在陷入命運困境之際,仍不忘展開笑容,讀之令人既悲且喜,亦能感受到人性的溫暖,那可以說是土地賦予黃春明的力量。 「兒子的大玩偶」裡的坤樹,為了生計裝扮成廣告人,在街頭四處遊走,慣看父親小丑面目的孩子,有天看到父親未上妝的臉龐時,竟認不得而嚎啕大哭,無奈的父親只好取出粉塊,在臉上慢慢地塗抹起來……人生的荒謬與哀傷,莫甚乎此。
      www.eslite.com/product/1001133221862161
  1. 2021年2月28日 · 兒子的大玩偶並不是什麼高潮迭起的故事整篇小說僅僅描寫坤樹在行走過程的思考過程黃春明以意識流的方式呈現坤樹與妻子的互動兩人如何吵架賭氣而後若無其事和好最後戲院經理告訴坤樹改以三輪車宣傳不必再當三明治人的過程原本極其平淡的一日生活卻因坤樹的思緒而變得波瀾壯闊讀者因而窺見坤樹心思深刻感受到他與妻子對兒子的愛。 「阿朱,小孩子不要打掉了。 (為這事情哭泣倒是很應該的,阿朱不能不算是一個很堅強的女人吧。 我第一次看到她那麼軟弱而號啕的大哭起來。 ⋯⋯) 想到這裡,坤樹禁不住也掉下淚來。 ⋯⋯淚似乎受到慫恿,而不斷地滾出來。 在這大熱天底下,他的臉肌還可以感到兩行熱熱的淚水簌簌地滑落。 (這孩子這樣喜歡我。 )坤樹十分高興。 這份活兒使他有了阿龍。

    • 內容
    • 創作背景
    • 版本

    《兒子的大玩偶》為臺灣作家黃春明第一本出版的短篇小說作品集,內容主要描寫臺灣社會中,小人物的無奈和困境,為黃春明寫實主義代表作品之一。1969年由仙人掌出版社發行,收錄有〈魚〉、〈溺死一隻老貓〉、〈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癬〉和〈兒子的大玩偶〉;2000年皇冠改版後收錄〈兒子的大玩偶〉、〈蘋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頂帽子〉、〈我愛瑪莉〉、〈甘庚伯的黃昏〉、〈玩火〉、〈兩萬年的歷史〉、〈鮮紅蝦——下消樂仔的掌故〉、〈把瓶子升上去〉和〈清道伕的孩子〉。其中1956年寫成的〈清道伕的孩子〉為黃春明第一篇發表的作品。 黃春明透過短篇小說中不同時代、職業和性別的角色探討臺灣從農業社會步入現代化的過程和問題,展現其對人性的觀察、對臺灣鄉土的關懷。例如在〈蘋果的滋味〉中被汽車撞斷腿的工人阿發,因肇...

    黃春明於1950年代創作至今,多被歸類為鄉土文學作家、寫實主義作家。據報導黃春明自述自己的創作目的為:「我寫作就像農夫一樣,我種出來的米誰都可以吃,國王可以吃,乞丐也可以吃,米對人是有用的。所以你問我創作的意義是什麼?我的回答是:是農夫種米給人吃。」表達其認為文學應對社會有用,且人人皆能讀懂。而《兒子的大玩偶》是在1960-1970年代創作,屆時臺灣文壇剛好是現代主義與寫實鄉土主義興盛發展的年代。鄉土文學是指反映臺灣人民生活樣貌之書寫,以文學實踐人文關懷。因此黃春明在其創作中用字遣詞易讀易懂,題材多為社會小人物、社會議題,用以傳達其對土地的情感與關懷。

    《兒子的大玩偶》(臺北:仙人掌出版社,1969)
    《兒子的大玩偶》(臺北:大林,1983)
    《兒子的大玩偶》(臺北:水牛,1987)
  2. 2011年6月22日 · 兒子的大玩偶講述鄉鎮失業青年--坤樹為了養家活口裝扮成小丑身前身後掛上廣告牌以三明治人的扮相充當活廣告每日在烈日下遊走於大街小巷賺取微薄的薪水。 可是,長期的早出晚歸,以致孩子只見過小丑扮相的爸爸,卻很少看到卸妝後的樣子。 故事最後,年幼的兒子只認得爸爸三明治人的扮相,卻不認得卸妝後的爸爸。 活廣告是一份寂寞的工作,從早到晚,在小鎮上的大街小巷遊走,坤樹很少與別人有交流,想,是他唯一打發時間的辦法。 因此,《兒子的大玩偶》用了敘述方式,大量描寫主人翁的內心獨白, 讀者彷彿跟著主人翁遊走於大街小巷,看盡了人生百態,體會到主人翁如何在艱苦的日子中掙扎求存。 作者同時透過坤樹的回憶,讓讀者了解他的過去和家庭背景。

  3. 儿子的大玩偶 台湾 作家 黄春明 第一本出版的短篇小说作品集内容主要描写台湾社会中小人物的无奈和困境为黄春明 写实主义 代表作品之一1969年由仙人掌出版社发行收录有〉、〈溺死一只老猫〉、〈看海的日子〉、〈青番公的故事〉、〈儿子的大玩偶〉;2000年皇冠改版后收录儿子的大玩偶〉、〈苹果的滋味〉、〈小琪的那顶帽子〉、〈我爱玛莉〉、〈甘庚伯的黄昏〉、〈玩火〉、〈两万年的历史〉、〈鲜红虾——下消乐仔的掌故〉、〈把瓶子升上去清道伕的孩子〉。 其中1956年写成的〈清道伕的孩子〉为黄春明第一篇发表的作品 [1] 。 黄春明透过短篇小说中不同时代、职业和性别的角色探讨台湾从农业社会步入现代化的过程和问题,展现其对人性的观察、对台湾乡土的关怀。

  4. 兒子大玩偶是中央電影公司在台灣電影80年代初的低潮時期為求降低風險在1983年以三部短片合集的低成本形式所推出的電影。 影片由小野與吳念真共同策劃,由侯孝賢導演搭配萬仁、曾壯祥兩位新導演改編黃春明三個短篇小說。 黃春明小說描寫台灣社會在現代化歷程不論是語言的使用或是場景的描述都有深刻的鄉土性。 幾位導演在這部小品作品裡,將資源有限的困境(例如僅能單機作業,沒有明星),轉化為令人耳目一新的寫實風格。 〈兒子的大玩偶〉是本片的第一部,由侯孝賢執導,故事聚焦在60年代一位擔任電影廣告人的年輕人,每天穿小丑服塗小丑裝,在烈日下沿街宣傳,朝出夕歸,最後竟連自己的不到一歲小兒子都不認得自己。 影片的第一個鏡頭,標示故事地點是新竹的竹崎。

  5. 內容簡介. 對土地的濃厚之情和對小人物的關照使黃春明在勾勒社會問題的面貌的同時也讓筆下人物能在陷入命運困境時不忘展開笑容讀之令人在感傷之餘仍不禁莞爾一笑。 〈兒子的大玩偶裡的父親為了謀生裝扮成廣告人回家後總是以這般打扮面對孩子等到有天孩子看到父親的真面目時竟認不得父親而大哭父親拿粉準備裝扮的瞬間彷彿為人生的荒謬與哀傷下了個黑色幽默的註腳。 黃春明亦有許多的作品披露台灣在美日兩國經濟殖民下的社會圖像,如〈蘋果的滋味〉裡受傷的工人阿發,在洋人餽贈的蘋果的滋味中,全然忘記自己失去了一條腿,失去自主謀生的資本,反而對咀嚼到洋人贈予的蘋果,並與西方文化沾上邊而雀躍不已,呈現其令人心酸的卑微。

  6. 著有小說看海的日子》、《兒子的大玩偶》、《莎喲娜啦再見》、《放生》、《沒有時刻的月臺散文等待一朵花的名字》、《九彎十八拐》、《大便老師》;童話繪本小駝背》、《我是貓也》、《短鼻象》、《愛吃糖的皇帝》、《小麻雀稻草人

  1. 相關搜尋

    兒子的大玩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