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10月5日 · 「我朋友死咗3、4年都未Claim到錢! 」「買危疾保險真係大吉利是! 」太(化名)妙語連珠、談笑風生,想不到已經與癌症搏鬥了兩年多。 癌症改變了她的生活,亦改變了她對保險的印象。 太由原先對保險「冇好感」,變為向朋友力推保險的真實用,當中到底發生過什麼事? 太(化名)參觀Bowtie辦公室。 相片部分經模糊化處理。 既然對保險冇好感,點解又會買Bowtie? 太是退休公務員,有公營醫療保障,而且身體向來健康,加上朋友曾向保險公司索償不果,令太從不打算買保險,亦不相信保險。 直到2019年,由於兒子認為太已是銀髮族,希望媽媽的人生下半場可以有更完善的保險,所以說服太先後成為3份保險的受保人: Bowtie 自願醫保(靈活計劃) Bowtie 危疾保. Bowtie 戰癌保.

  2. ‍. 「以前左腳試過『拗柴』,傷得好嚴重但淨係睇西醫食止痛藥。 好返之後去咗英國讀書,落雪嘅時候會風濕痛,好似變得脆弱咗。 因為怕左腳再「拗柴」,所以 Hayley 買了 Bowtie 的意外保;另外又怕工作壓力大會容易生病,所以同時購買了自願醫保傍身。 起初她不了解網上保險,考慮 Bowtie 單純因為價錢相宜和怕被推銷,後來她致電客服了解保障內容,同事很快接聽電話並詳細地解答問題,之後再以電郵方式補充解釋,令她對 Bowtie 信心大增。 之前因為腳傷進行索償,令她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簡易索償體驗。 「我以為 claim 錢要畀 Hard copy,從來冇諗過用手機 Upload 相就得,慳返好多時間。 Hayley 認為網上索償不但省卻不必要的麻煩,而且能夠響應環保,減少用紙。

  3. 2020年4月2日 · 1. 作者. 顏耀輝. 一個打煲呔的精算師。 香港首間虛擬保險公司 Bowtie 的創辦人及聯合 CEO。 曾於芝加哥,多倫多,倫敦從事顧問工作。 喜歡結交志同道合的創業。 本文章內容由 顏耀輝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保險並非一樣簡單的產品,作為一間以科技為本的保險公司,Bowtie第一步想做到的就是保險教育。 我們希望全面提高保險的透明度。 不單止保費及產品條款,我們甚至想將整個「精算設計」理念也公開人前。

  4. 2022年11月1日 · 日期 2022-11-01. 更新 2022-11-15. 港島東聯網服務範圍包括︰港島東區、灣仔和離島 (大嶼山除外)。 聯網共提供3,132病床,包括2,105普通科(急症及康復)病床、627療養科病床以及400精神科病床。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 律敦治醫院. 鄧肇堅醫院. 東華東院. 黃竹坑醫院. 舂磡角慈氏護養院. 長洲醫院. 港島西聯網服務範圍包括︰ 港島中、西及南區。 聯網共提供3,142病床,包括2,860普通科(急症及康復)病床、200療養科病床,以及82精神科病床。 葛量洪醫院. 麥理浩復康院. 瑪麗醫院. 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 贊育醫院. 東華三院馮堯敬醫院. 東華醫院. 九龍東聯網 服務範圍包括︰ 觀塘及西貢區。

    • 劍神張家朗1
    • 劍神張家朗2
    • 劍神張家朗3
    • 劍神張家朗4
    • 劍神張家朗5
  5. 2020年9月14日 · Bowtie故事. 【曾俊華談自保】香港創新者的鍊成. 除了保險與銀行業外,就連教育也走向虛擬化。 一直沿用19世紀模式的課堂教育,也終於在這個數碼化年代出現一次徹底的變革…… 作者 曾俊華 John Tsang. 日期 2020-09-14. 更新 2022-05-13. 分享. 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個愛書之人,我堅信閱讀的魅力無可取替,再浮躁的人,只要手執一本好書,也能靜靜地坐半天,沉醉在字海當中不能自拔。 看書多年,雖然接觸過各種新鮮的題材、類別,但有幾本書至今仍是我的心頭好,其中一本就是由美國哲學家 Ayn Rand 編寫的《The Fountainhead》,一個圍繞著建築師的長篇小說。

  6. 曾俊華 John Tsang. 任性的 John「劈炮唔撈」後 ,職無定所,熱心參與不同活動。. 他除了創辦非牟利機構「薯片叔叔共創社」外,亦是商業電台音樂節目主持人及喇沙書院的劍擊教練。. 近年作為 Bowtie 的資深顧問,擔當著未來建構師的角色。. 他的願景是所有香港 ...

  7. 2020年9月7日 · 一 Click 即睇. 作者 曾俊華 John Tsang. 日期 2020-09-07. 更新 2022-05-13. 分享. 教育稱得上是「最守舊的行業」之一。 但凡在香港土生土長,都一定試過死記硬背。 沒想到從當年我求學的年代,到半世紀後的 2020 年,香港仍有一部份學生被要求以「搬字過紙」的方法學習。 傳統教學並非一無可取,而是我們不何安於這種已沿用好幾代人的學習模式。 現在不少學校都試行「互動校園」模式,然而實際操作卻與往常無異,學生接受同一課程、答同一試卷,呆板地用考試分數評高低。 我們能否透過其他更靈活、更生動的方法,來擴大學生腦海中的知識庫存呢? 香港「填鴨式教學」的雛形可追溯至工業革命時期。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