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7月25日 · 長白山有四個坡,除了東坡在朝鮮境內,無法自由進入長白山遊覽外,可以選擇北、西、南3個坡出發。北坡是最傳統最省力的線路,北坡旅遊開發較早,設施完善,景點較多,大部分遊客的首選。

  2. 不論是北坡、西坡、南坡都在這裡預約門票,選擇「北景區」,接著就可以選擇時段。 越早的搶越快,因為整個景區內容很多,足以耗掉一整天,如果上山的時間晚了,可能賞玩的時間不夠。

  3. 2024年5月15日 · 地處北溫帶的長白山地區具有山地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變動與3-7 之間,年降水量在600mm以上,在海拔較高的地區,降雨量超過1400mm,中國東北降雨量最為豐沛的地區之一。

  4. 不管從哪個坡進入,最終都會到達天池,路上風景各有不同,各個方向上看到的天池也略有差異。我們的計劃從長春自駕前往,遊覽西坡和北坡兩個景區,設計的遊覽路線:長春——松江河鎮——游西坡——二道白河鎮——游北坡——長春。

    • 概觀
    • 基本介紹
    • 地理情況
    • 氣候特徵
    • 主要資源
    • 水系情況
    • 人文歷史
    • 傳說
    • 旅遊景點
    • 攀登歷史

    喜馬拉雅山一般指本詞條

    喜馬拉雅山脈 (梵語:hima alaya,意為雪域),藏語意為“雪的故鄉”。位於青藏高原南巔邊緣,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其中有110多座山峰高達或超過海拔7350米。是東亞大陸與南亞次大陸的天然界山,也是中國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巴基斯坦等國的天然國界,西起克什米爾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海拔8125米),東至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全長2450km,寬200~350km。

    •中文名:喜馬拉雅山脈

    •外文名:hima alaya

    •位置:中國與印度等國間,青藏高原南巔

    •海拔:平均7000-8000米以上

    •全長:2400公里

    •主峰:珠穆朗瑪峰

    地理位置

    喜馬拉雅山是世界上最高大最雄偉的山脈。它聳立在青藏高原南緣,分布在中國西藏和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和不丹等國境內,其主要部分在中國和尼泊爾交接處。西起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南迦帕爾巴特峰,東至雅魯藏布江急轉彎處的南迦巴瓦峰,全長2450千米,寬200~350千米。據最新測定數據表明,珠穆朗瑪峰平均每年增高1厘米。

    形成歷史

    喜馬拉雅山脈是由印澳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形成的。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大於5厘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同時還處於板塊邊界碰撞型地震構造帶上。 據地質考察證實,早在20億年前,喜馬拉雅山脈的廣大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稱古地中海,它經歷了整個漫長的地質時期,一直持續到3000萬年前的新生代早第三紀末期,那時這個地區的地殼運動,總的趨勢是連續下降,在下降過程中,海盆里堆積了厚達30000米的海相沉積岩層。到早第三紀末期,地殼發生了一次強烈的造山運動,在地質上稱為“喜馬拉雅運動”,使這一地區逐漸隆起,形成了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經地質考察證明,喜馬拉雅的構造運動至今尚未結束,僅在第四紀冰期之後,它又升高了1300~1500米。還在緩緩地上升之中。 喜馬拉雅山脈是從阿爾卑斯山脈到東南亞山脈這一連串歐亞大陸山脈的組成部分,所有這些山脈都是在過去6500萬年間由造成地殼巨大隆起的環球板塊構造力形成的。 大約18000萬年以前,在侏羅紀,一條深深的地槽——特提斯洋與整個歐亞大陸的南緣交界,古老的貢德瓦納超級大陸開始解體。貢德瓦納的碎塊之一、形成印度次大陸的岩石圈板塊,在隨後的13000萬年間向北運動,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印度-澳大利亞板塊逐漸將特提斯地槽局限於自身與歐亞板塊之間的巨鉗之內。 在其次的3000萬年間,由於特提斯洋海底被向前猛衝的印-澳板塊推動起來,它的較淺部分逐漸乾涸;形成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緣,邊際山脈(外喜馬拉雅山脈)成為這一地區的首要分水嶺並升高到足以成為氣候屏障。 中國地處歐亞板塊東南部,為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所夾峙。自早第三紀以來,各個板塊相互碰撞,對中國現代地貌格局和演變發生重要影響。自始新世以來,印度洋板塊向北俯衝,產生強大的南北向擠壓力,致使青藏高原快速隆起,形成喜馬拉雅山地,這次構造運動稱為喜馬拉雅運動。喜馬拉雅運動分早、晚兩期,早喜馬拉雅運動,印度洋板塊與亞洲大陸之間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發生強烈碰撞。喜馬拉雅地槽封閉褶皺成陸,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合併相連。與此同時中國東部與太平洋板塊之間則發生張裂,海盆下沉,使中國大陸東部邊緣開始進入邊緣海-島嶼發展階段。 尤其重要的是發生於上新世-更新世的晚喜馬拉雅運動。在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三大板塊的相互作用下,發生了強烈的差異性升降運動,中國地勢出現了大規模的高低分異。差異運動的強度自東向西由弱變強。由於印度洋不斷擴張,推動著剛硬的印度洋板塊,沿雅魯藏布江縫合線向亞洲大陸南緣俯衝擠壓,使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幅度抬升。這種以小的傾角俯衝於亞歐板塊之下的印度洋板塊持續向北的強大擠壓力,在北部遇到固結歷史悠久的剛性地塊(塔里木、中朝、揚子)的抵抗,產生強大的反作用力,使構造作用力高度集中,引起地殼的重疊,上地幔物質運動的加強和深層及表層構造運動的激化,導致地殼急劇加厚,促使地表大面積大幅度急劇抬升,於是形成雄偉的青藏高原,構成中國地形的第一級階梯。

    地貌特徵

    喜馬拉雅山脈最典型的特徵是扶搖直上的高度,一側陡峭參差不齊的山峰,令人驚嘆不止的山谷和高山冰川,被侵蝕作用深深切割的地形,深不可測的河流峽谷,複雜的地質構造,表現出動植物和氣候不同生態聯繫的系列海拔帶(或區)。從南面看,喜馬拉雅山脈就像是一彎碩大的新月,主光軸超出雪線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全都向低谷冰川供水,後者從而成為大多數喜馬拉雅山脈河流的源頭。不過,喜馬拉雅山脈的大部卻在雪線之下。創造了這一山脈的造山作用依然活躍,並有水流侵蝕和大規模的山崩。 喜馬拉雅山脈可以分為4條平行的縱向的不同寬度的山帶,每條山帶都具鮮明的地形特徵和自己的地質史。它們從南至北被命名為外或亞喜馬拉雅山脈;小或低喜馬拉雅山脈;大或高喜馬拉雅山脈;以及特提斯或西藏喜馬拉雅山脈。 喜馬拉雅山脈東西綿延2400多公里,南北寬約200~300千米,由幾列大致平行的山脈組成,呈向南凸出的弧形,在中國和尼泊爾境內是它的主幹部分。平均海拔高達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偉的山脈。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0座(截止1997年,全世界8000米以上高峰僅14座),主峰珠穆朗瑪峰海拔 8848.43米,為世界第一高峰。

    喜馬拉雅山脈作為一個影響空氣和水的大循環系統的氣候大分界線,對於南面的印度次大陸和北面的中亞高地的氣象狀況具有決定性的影響。由於位置和令人驚嘆的高度,大喜馬拉雅山脈在冬季阻擋來自北方的大陸冷空氣流入印度,同時迫使(帶雨的)西南季風在穿越山脈向北移動之前捐棄自己的大部水分,從而造成印度一側的巨大降水量(雨雪兼有)和西藏的乾燥狀況。南坡年平均降雨量因地而異,在西喜馬拉雅的西姆拉(Shimla)和馬蘇里(Mussoorie)為2米,在東喜馬拉雅的大吉嶺則達4米。而在大喜馬拉雅山脈以北,在諸如印度河谷的查謨和喀什米爾地帶的斯卡都(Skardu)、吉爾吉特(Gilgit)和列城(Leh),只有0.1~0.2米的降雨量。

    當地地形和位置決定氣象的變化,不僅在喜馬拉雅山脈的不同地方氣候不齊,甚至就是在同一山脈的不同坡向也有差異。例如,馬蘇里城在面對台拉登的馬蘇里山脈之巔,高度約為1859米,由於這一有利位置,年降雨量為2.337米,而西姆拉城在其西北一系列高度為1 848.9米的山嶺之後約145千米的地方,記錄到的年降雨量為1.575米。東喜馬拉雅山脈比西喜馬拉雅山脈緯度低,較為溫暖;記錄到的最低溫度在西姆拉,為-25℃。5月份平均最低溫度,在大吉嶺1945米的高度記錄到的是11℃。同月,在鄰珠穆朗瑪峰近5029米的高度,最低溫度約為-8℃;在5944米,氣溫降到-22℃,最低溫度為-29℃;白天,在能避開時速超過161千米的強風的地區,即使在這樣的高度,太陽也多是和煦溫暖的。

    南坡從海拔僅2000多米的河谷上升到8000多米的山峰,河谷的水平距離不過幾十公里,自然景象卻迅速更替:低處溫暖濕潤,常綠闊葉林生長得鬱鬱蔥蔥,形成常綠闊葉林帶;海拔升高,氣溫遞減,喜溫的常綠闊葉樹逐漸減少,以至消失,而耐寒的針葉樹則漸增加,在2000米以上為針葉林帶;再往高處,熱量不足,樹木生長困難,由灌叢代替森林,出現灌叢帶;在4500米以上為高山草甸帶;5300米以上為高山寒漠帶;更高處為高山永久積雪帶。

    北坡氣候乾寒,降水量少,自然景觀的垂直分布的層次也比南坡少得多。

    生物資源

    喜馬拉雅山脈的植被可以大體分為4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及高山帶--主要是根據海拔和雨量畫分的。地方地形和氣候以及光照和風吹的差別,造成每一帶內植被構成的相當大的變化。熱帶常綠雨林局限於東喜馬拉雅山脈和中喜馬拉雅山脈潮濕的丘陵地帶。常綠龍腦香科森林--一個可產木材和樹脂的樹群--是常見的;它們的異種生長在不同的土壤上和陡峭程度互異的山坡上。鐵木可見於183~732米這一高度內可滲透的土壤上;竹子生長在陡峭的山坡上;櫟樹和栗生長在石質土上,覆蓋了從中國藏南地區西部至尼泊爾中部,在1097~1737米高度的砂石。榿木可見於較陡的山坡水道沿線。在更高處,它們為山地森林所取代,林中典型的常綠樹是一種露兜樹。除了這些樹外,估計約有4000種開花植物生長在東喜馬拉雅山脈,其中20種是棕櫚。 隨著西向雨量的減少和高度的增加,雨林次於熱帶落葉森林,珍貴的木材樹,娑羅雙樹(sal,即柳安)成為主要樹種;娑羅雙樹在海拔914米的高原(濕娑羅雙樹)及高達1372米的高原(乾娑羅雙樹生長最為繁茂)。再往西,草原森林(即廣闊平原上的森林)、草原、亞熱帶棘草原及亞熱帶、半沙漠植被次第出現。溫帶森林從大約1372米延伸到大約3353米,包括針葉樹和溫帶闊葉樹。 東喜馬拉雅山脈的動物主要源於華南和中南半島地區:主要是可以在熱帶森林中找到的動物類型,其次才是那些適應了在較高海拔和較乾西部地區的亞熱帶、山地和溫帶條件的動物類型。然而,西喜馬拉雅山脈的動物卻與地中海、衣索比亞和土庫曼這些地區的動物有著較多的類同之處。一些非洲動物過去在這一地區的存在,例如長頸鹿與河馬,可以從外喜馬拉雅錫瓦利克山脈沉積層的化石遺蹟推斷出來。在樹線以上高度的動物幾乎完全由適應寒冷的當地特有物種構成,它們是在喜馬拉雅山脈升高后從草原野生動物進化而來的。象、美洲野牛和犀局限於尼泊爾南部低矮山麓森林覆蓋的達賴地區中的某些區域--已被大體疏泄的濕地或沼澤地。印度犀牛在整個喜馬拉雅山脈的丘陵地帶曾經大量存在,但是濱臨滅絕;麝和喀什米爾鹿也達到了滅絕的程度。喜馬拉雅黑熊、雲豹、長尾葉猴(一種亞洲長尾猴)和貓,是喜馬拉雅山脈森林中其他恒生動物的一部分。喜馬拉雅岩羚羊,例如塔爾羊,也可以見到。 在樹線以上更高的地方,雪豹、棕熊、赤熊貓(即小熊貓)和西藏氂牛偶能一見。氂牛已被馴化,在拉達克被用作役畜。然而,樹線以上的典型棲息動物是多種類型的昆蟲、蜘蛛和蟎,它們是能夠生活在高達6309米之地的僅有動物種類。

    礦產資源

    喜馬拉雅山脈礦物豐富,不過開發局限於較易進入的地區。查謨和喀什米爾是礦物最為集中的地區。在札斯卡爾山脈發現藍寶石,在附近的印度河河床找到沙金。在伯爾蒂斯坦有銅礦床,在喀什米爾河谷找到鐵礦。拉達克蘊藏著硼砂和硫磺礦。在查謨山找到了煤層。鋁土礦也在查謨和喀什米爾出現。尼泊爾、不丹和錫金有著廣布的煤炭、雲母、石膏和石墨礦藏,以及鐵、銅、鉛、鋅礦石。

    水利資源

    喜馬拉雅山脈的河流具有巨大的水力發電潛力,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在印度已經得到密集利用。一項浩大的多用途工程坐落在外喜馬拉雅山脈的蘇特萊傑河上的巴克拉-楠加爾(Bhakra-Nangal,1963年竣工),水庫蓄水能力約為100億立方米,發電總裝機容量為1050兆瓦。此外,戈西、根德格(納拉亞尼)和賈爾達卡這3條喜馬拉雅山脈河流也已經為印度所利用,向尼泊爾和不丹供電。

    喜馬拉雅山脈由19條主要河流排水,其中以印度河與布拉馬普特拉河為最大,各擁有約259000平方千米的山地匯水面積。在其他河流中,有5條屬於印度河水系--傑赫勒姆河,傑納布,拉維河,貝阿斯河,以及蘇特萊傑河--總匯水面積約為132090平方公里;9條屬於恆河水系--恆河、亞穆納河、拉姆甘加河、卡利河(Kali,薩爾達河)、卡爾納利河、拉普提河、根德格河、巴格馬蒂河,以及戈西河--疏泄另外217560平方公里匯水面積;還有3條河屬於布拉馬普特拉河水系--蒂斯塔河、賴達克河,以及馬納斯河--疏泄183890平方公里匯水面積。

    雅魯藏布江像一條銀色的巨龍,從海拔5300米以上的喜瑪拉雅山中段北坡冰雪山嶺發源,自西向東奔流於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南部,最後於巴昔卡附近流出國境,改稱布拉馬普特拉河,經印度、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它在中國境內全長2057多公里,在中國名流大川中位居第五;流域面積240480平方千米,居中國第六,流出國境處的年徑流量為1400億立方米,次於長江、珠江,居中國第3位;天然水能蘊藏量達7911.6萬千瓦,僅次於長江,居中國第二。河床一般高程在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大河。

    在印度次大陸的3個主要種族集團——印-歐人集團(公元前2000年左右從帕米爾西部的中亞地區南下來到南亞次大陸的白種人,現已混有澳大利亞人種的血統),藏-緬人集團和達羅毗荼人集團--中,頭兩個集團在喜馬拉雅山脈中都有非常對應的社區,儘管他們在不同地區以不同比例混合在一起。他們的分布是從蔥嶺(帕米爾高原)以西而來的歐羅巴人種集團、南來的印度各民族和從東面及北方來的亞洲人部落(蒙古利亞人種)漫長滲透歷史的結果。在占喜馬拉雅山脈中部1/3的尼泊爾,這些集團相互交織和混合。

    對於低喜馬拉雅山脈的滲透,促成了進入和通過南亞河流平原通道移民的活動。一般來說,大喜馬拉雅山脈和特提斯喜馬拉雅山脈居住著藏民和其他藏-緬民族(蒙古利亞人種),而小喜馬拉雅山脈則是高大白皙的印-歐人之家。在查謨和喀什米爾的外喜馬拉雅山脈地區,印-歐人社會被稱為多格拉王朝。生活在小喜馬拉雅山區的加迪人和古加利人,也屬於歐洲人集團(已經被南亞化)。加迪人實質上是一種山地民族;他們擁有大量綿羊群和山羊群,只是在冬季才和羊群一道離開他們在外喜馬拉雅山脈雪域的住所到山下來,在6月則再返回最高處的牧場。古加利人是一個靠綿羊、山羊群和少數牛生活的遊牧民族,他們在各種高度為自己的牛羊尋找牧場。

    喜馬拉雅山脈的經濟狀況與這一由各種地質帶構成的廣闊而又多樣的地區內可資利用的有限資源相適應。主要經濟活動是畜牧業,但是對野生生物群的利用和貿易也舉足輕重。喜馬拉雅山脈富於經濟資源,包括肥沃的耕地、遼闊的草原和森林、可以開採的礦藏及易於駕馭的水力。在西喜馬拉雅山脈中最多產的耕地是喀什米爾河谷、岡格拉河谷、蘇特萊傑河流域和在烏塔拉坎德的恆河及亞穆納河側翼的台地;這些地區出產水稻、玉蜀黍、小麥和黍類。在尼泊爾的中喜馬拉雅山脈,2/3的耕地在山麓和毗鄰平原;該國水稻大部分產自該地。這一地區也種植大量玉蜀黍、小麥、馬鈴薯和甘蔗等農作物。

    1940年代以來在喜馬拉雅山脈發生的人口激增已經對許多地區的森林施加了巨大的壓力。由此導致的為農業奪取空間和為獲得木材而砍伐森林的活動已經發展到小喜馬拉雅山脈較陡較高的山坡,引發環境退化。祇是在錫金和不丹還有大片地區依然為茂密的森林所覆蓋。

    在廣泛流傳的藏族民間故事中,有這么一個關於喜馬拉雅山區的傳說:“在很早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海濤捲起波浪,搏擊著長滿松柏、鐵杉和棕櫚的海岸,發出嘩嘩的響聲。森林之上,重山疊翠,雲霧繚繞;森林裡面長滿各種奇花異草,成群的斑鹿和羚羊在奔跑,三五成群的犀牛,邁著蹣跚的步伐,悠閒地在湖邊飲水;杜鵑、畫眉和百靈鳥,在樹梢頭跳來跳去歡樂地唱著動聽的歌曲;兔子無憂無慮地在嫩綠茂盛的草地上奔跑。有一天,海里突然來了頭巨大的五頭毒龍,把森林搗得亂七八糟,又攪起萬丈浪花,摧毀了花草樹木。生活在這裡的飛禽走獸,都預感到災難臨頭了。

    它們往東邊跳,東邊森林傾倒、草地淹沒;它們又涌到西邊,西邊也是狂濤惡浪,打得誰也喘不過氣來,正當飛禽走獸們走投無路的時候,突然,大海的上空飄來了五朵彩雲,變成五部慧空行母,她們來到了海邊,施展無邊法力,降服了五頭毒龍。妖魔被征服了,大海也風平浪靜,生活在這裡的鹿、羚、猴、兔、鳥,對仙女頂禮膜拜,感謝她們救命之恩。眾空行想告辭回天庭,怎奈眾生苦苦哀求,要求她們留在此間為眾生謀利。於是五仙女發慈悲之心,同意留下來與眾生共享太平之日。五位仙女喝乾了大海的水,於是,東邊變成茂密的森林,西邊是萬頃良田,南邊是花草茂盛的花園,北邊是無邊無際的牧場。那五位仙女,變成了喜馬拉雅山脈的五個主峰,即:祥壽仙女峰、翠顏仙女峰、貞慧仙女峰、冠詠仙女峰、施仁仙女峰,屹立在西南部邊緣之上,守衛著這幸福的樂園;那為首的翠顏仙女峰便是珠穆朗瑪,她就是今天的世界最高峰,當地人民都親熱地稱之為“神女峰”。

    樟木口岸

    樟木口岸地處中尼邊境中段南麓溝谷坡地上,海拔2300米,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小鎮。周圍自然環境很美,現代化建築和一些古老的木結構房屋依山交替地散落在盤山而下的公路兩側。樟木地屬亞熱帶,氣候潮濕,風景宜人。鎮裡車水馬龍,能看到不少印度、尼泊爾等地的舶來品,各種膚色的遊客、商人來來往往。

    羊卓雍湖

    羊卓雍湖譽稱西藏三大聖湖之一,位於浪卡子和貢嘎縣境內,當您越過海拔4998米的崗巴拉山口,群山環抱中碧玉般的羊卓雍湖便展現眼前,一覽無遺。湖面海拔4000多米,面積630平方公里,是集高原湖泊、雪山、島嶼、牧場、溫泉、野生動植物、寺廟等多種景觀為一體的獨特的自然風景區。

    博卡拉

    博卡拉谷地在博卡拉市區北邊,地勢漸高,喜馬拉雅山脈猶如屏障橫亘天邊,連綿不斷的雪峰矗立天的邊緣。魚尾峰、安娜普納峰等數座雪山距博卡拉市區最近的距離為三十多公里,當地最佳觀賞位置是沙拉闊,海拔1500米,市區北面五公里的一處小山頭,那裡有不同地點的觀景台,供遊人觀看雪山日出日落奇壯之景。其次是位於費瓦湖南面的和平塔山,山頂建有一佛教白塔,成博卡拉一處標誌。上到山頂,可居高臨下觀賞博卡拉市區景觀、費瓦湖全貌,還可以觀看雪山日出日落景觀,只是爬山要費些力氣。

    喜馬拉雅山脈中的珠穆朗瑪峰一直是人類想要證明攀登能力的聖地。自1841年,印度總監督官喬治·埃弗里斯特爵士記錄下珠穆朗瑪峰的地理位置,到1953年5月29日人類首登珠峰成功之後,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地許多登山者在珠峰頂上留下腳印。

    2008年5月8日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火炬--祥雲,被中國健兒帶上了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山峰(海拔8844.43米)。成為奧運火炬傳遞史上海拔最高的火炬傳遞站。

  5. 2024年5月23日 · 南北坡氣候差異很大,南坡降雨豐沛,具有海洋性季風氣候特徵;北坡降雨少,呈大陸性高原氣候特徵。 聖母峰的垂直自然帶譜南翼屬熱帶山地性質,北麓的高原湖盆無森林,為典型的草原景觀。

  6. 受山脈地型開口影響,冬季的東北季風常夾帶大量水氣自蘭陽溪谷湧入,造成大量降雪,因此雪山山區是台灣冬季降雪最多的地區之一。在雪山周遭的武陵、梨山、環山等谷地區域,氣溫稍高,屬高山溫帶氣候區。 生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