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對於和為貴的文化內涵應當回到文本作進一步的發掘從而更好地發揮其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文化資源價值。 “和為貴一詞首見於《 論語·學而 》,其完整的文本是: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2. 是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匯萃也是現代人的生命哲學的渴求其基本特徵是追求天人合一人人和合家與國的政治理想相融合。 具體地說,古代的思想以儒道二家學說的互斥互補為架構:「儒家重視人為規範之『和』,突出人的能動性;而道家卻倡導自然之『和』,強調以素樸無為的人性去契合天道,游乎人世。 儒家過份強調人為法度的規範,發展到後來往往破壞人與自然的統一,尤其是個體和諧發展 (1) 。 所以道家的『自然之和』有救弊的作用。 但道家一味倡導和的自然天放,發展到後來勢必毀敗禮法,破壞秩序,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天人相合。 所以儒家的『和』同樣具有糾偏的功能。 」儒道的對立統一,恰恰構成中國古代文化精神「和」的互相偶合的制衡系統 (2) 。

  3. 編輯. 不知從何時開始,“ 禮之用和為貴簡縮為和為貴”,並演義成處理人際關係的一條道德箴言與對抗爭鬥相對倡導和睦和氣團結。. 然而這一認知是否就是和為貴的本義呢?. 對於優秀的 傳統文化 ,不僅要大力弘揚,而且還要精心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以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思想既是中華文化的精神核心亦是世界各地接受的文化共識。 自2007年「十七大」首次把文化軟實力納入議程 ,至2011年10月「十七大」六中全會,建設文化軟實力已經成為國家發展方針。 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口號「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2010年上海世博會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2017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全世界成功表達出中國文化中「和諧共存」的觀念和價值。 2. 推動保護傳統文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政府大力推動保護傳統文化,使其重要性逐漸增加,部分習俗更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名揚海外。

  6. 從動與靜過程與結果等不同角度揭示了天地萬物存在的本質和機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對於新時代培育和踐行和而不同的社會觀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7. 今日我們向中學生教授中華文化目的是讓學生秉持終身學習的態度啟導他們對周遭事物培養出興趣進而聯繫到中華文化的內涵自學反思躬身求知而不是傳授專門為了滿足學科要求只求分數所要學會的一堆雜亂內容。 中西思維方式比較. 要與學生談中華文化首要踏出的第一步不是竭盡所能向他們介紹中華文化的所有知識而是先讓他們把握中國傳統的思維方式捉緊古人在文化溝通上的表達形式。 思維方式是指人們的思維習慣或思維程序,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思維方式必存在一定差異。 比較來說,中國偏好形象思維,而西方偏好抽象思維或邏輯思維。 由於文化是人們通過思維活動而產生的集體成果,因此,文化的表達形式是由思維方式來決定。 西方思維方式求其客觀準確,而中國多是心中體會,直覺體悟事物的性質,例如孔子說「仁」:

  8. 2024年3月25日 · 禮之用和為貴,曲徑通幽處歷經數千年的傳承淘礪,這一觀念已成為中華文化中獨樹一幟的智慧精華它教會我們如何以克制有度的方式對待身邊的人和事,如何用無形的力量疏通人我和天地之氣,如何最終達至內外合一天人合德的至高境界循著這一思想,我們可以收敬天之道明遜色之理,探人文之極,贏得事事如意的人生樂景。 讓我們秉持這一理念,用感恩之心對待環境,用至誠之心待人處世,共同維繫和諧的社會秩序,譜寫動人的生命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