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是否相信老百姓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 ... 高级别的“德”,认为老百姓需要经过他的教化才能理解。 然而,孟子则更注重营造一种环境,依赖老百姓天生的“良能”和“良知”,使他们自发地“归顺朝廷”、“忠于圣人”,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目标。 事实上,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表现出对现有事物和规律进行总结的能力,以及根据环境特点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念和思想主张的能力。 尽管存在对女性的歧视,但中华文明却展示了对权威圣人言的深刻顺从。 孟子的观点更符合这种实际情况,认为老百姓自带“良知”。 儒家思想之争,孔子与孟子的观点差异在于是否相信老百姓具有自我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9年4月25日 · 孔子和孟子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後人尊孔子為孔聖」,孟子為亞聖」,兩人的學說合起來就稱為孔孟之道」。. 孟子大約出生於公元前372年距離孔子去世已經上百年所以孟子只能算是孔子的私淑弟子」,並不是孔子手把手教出來的。. 但 ...

  3. 2017年3月3日 ·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有很大不同第一成仁與取義。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 孟子也講」,但他是仁義並舉的孔子認為成仁不易孟子以為成仁不難孔子談仁比較具體孟子談仁比較概括孔子談仁政比較簡要孟子談仁政比較詳細孔子把仁作為道德準則孟子把仁義主要作為治國方略。 第二,忠君與貴民。 在「保民」這一點上,孔孟是基本一致的。 在忠君方面,兩人有較大差別。 孔子強調「臣事君以忠」,孟子也主張要「敬其君」。 但他認為君臣關係有平等之處,君要臣好好為其服務,先要對臣尊重愛護;孟子甚至認為臣下對君主有「易位」的權利,「放桀誅紂」都是可以的,不屬於弒君。 更重要的是,孟子提出了「民貴君輕」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4. 孔子主張透過」、「守禮等倫理道德來恢復社會秩序孟子主張回復人本來的善性並加以發揚光大便可以成就各種德行荀子則認為人性本來是惡的必須通過禮法使各階層的人安守本份社會才會安定。 《大學》和《中庸》是儒家學說的重要經典,《中庸》所述的是仁義本體理論,《大學》所記是修養方法,兩者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時代,周王室的力量和權威日漸衰落,周禮的法制不再受到諸侯貴族的尊重,他們公然違反周禮,不僅以下犯上,篡弒奪位,甚至互相攻伐,社會秩序混亂。 孔子十分痛心,於是決心提倡周禮,力求恢復西周初期的太平盛世。 「仁」是孔子儒家學說的核心,它是天地之間的大道理、聖人的德行。 簡單地說,「仁」就是愛人。 孟子曾跟從孔子的後人子思學習,是繼孔子之後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後世尊稱他為「亞聖」。

  5. 2017年5月2日 · 早在春秋時期孔子便提出了以德為本的治國理念他主張為政以德以禮節制加強道德修養採用正己正人推己及人的辦法來從根本上達到執政為民完善吏治的目的孔子的德政思想對現今社會主義廉政文化建設有不少可資借鑑之處。 資料圖. 、「為政以德的執政理念.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德治的傳統,《尚書·蔡仲之命》載:「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民心無常,惟惠之懷。 」以孔子為代表的早期儒家效法上古三代明王,推崇周公之政和敬德保民思想,「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孔子本人也說「文武之政,布在方策」(《中庸》),他畢生所致力於推行的就是文武周公的德政思想。 《論語·為政》開篇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認為當權者的德政就像北極星那樣具有定向作用和凝聚人心的功能。

  6. 孔子和孟子作为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都对这一核心思想从不同角度作了深入的阐述。 在 《论语》 里面,“仁”字出现了109次,分布于15章五十几个章节,孔子立意高远,从众多领域对“仁”的体、相、用进行了描述。 在 《孟子》 里面,“仁”字出现了163次,每一章都有,分布于71个小节,孟子激情满怀,对“仁政”、“仁义”情有独衷,并对产生“仁”的人性和修养“仁”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二者虽各有侧重,但却一脉相承,共同使“仁”的思想趋于完善。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孔子思想.

  7. 孔子. 周代思想、曾於魯國貴族季孫氏門下做文書、委吏乘田等小吏。. 孔丘 (前551年9月28日 [註 1] [1] —前479年4月11日 [2] ), 子 姓 , 孔 氏 , 名 丘 [註 2] , 字 仲尼 ,後代敬稱 孔子 或 孔夫子 ,生於 魯國 陬 zōu 邑(今 曲阜市 ),祖先为 宋国 貴族,即 ...

  8. 2023年12月4日 · 儒家思想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文明的支柱之一而孔子与孟子在这一思想体系中的观点差异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文章中对两位思想家的观点进行了深入分析让我对这场儒家思想之争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首先孔子的以德为先以礼治国思想被认为是对人性深处的直击然而随着文章的阐述我们看到了孔子对于老百姓的一厢情愿以及对于的理解。 孔子将自己的理念过于理想化,认为只有通过他的道德教化,老百姓才能成为“文明人”。 这种静态思维,缺乏对动态、多元角度的看法,导致了社会等级的固化,与后来儒家思想中的一些弊端相关。 与之相对,孟子强调老百姓具有与生俱来的“良知”和“良能”。 这一观点更注重个体的自我学习和思考能力,与孔子的教化观点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