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隨着屯門人口不斷增加,加上車流量上升

      • 不過,隨着這些地區的人口增長,在1980年代尾,屯門公路的車流量逐漸飽和,經常出現塞車情況,甚至平日晚上七、八點仍然水洩不通。 屯門居民飽受塞車之苦,每日出入交通起碼花上2、3小時,有屯門人自小家訓是搭車前一定要去廁所;有人也表示住了屯門後,塞車30分鐘是等閒事。 有屯門街坊甚至形容每日車程時間,有如搭飛機往台灣,又有人形容「一入屯門深似海」,奉勸想搬入屯門居住者要考慮清楚。 隨着屯門人口不斷增加,加上車流量上升,90年代開始屯門公程經常塞車。
      www.ourchinastory.com/zh/1549/屯門公路塞車不分日夜 40年來苦了屯門居民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21年2月25日 · 屯門公路開通至今四十二年,因塞車而導致公路癱瘓的問題經常出現。 若簡單分析之,公路地形與結構、突發意外、城市發展、私家車劇增以及個別駕駛者違規等因素,都足以使公路「永無寧日」。 而隨著歷史的發展與變化,這些因素對塞車問題的影響又各有不同。 屯門公路通車早期:「三線來回行車,隨時跟往相反方向的車輛相撞」 屯門公路於1978年正式通車。 居屯門多年的曾先生指由於公路依山而建,早期司機在公路「上斜落斜」都會減速行駛,因此很容易出現公路行車緩慢,甚至是擠塞的問題。 另外,公路通車早期來回只有三線行車,雙線往荃灣、單線到屯門。 加上各行車線闊度只有3.3米,沒有路肩,也沒有石壆相隔。 退休司機吳先生說:「如果司機爬頭、經常『轉線』或不守規則,很容易跟往相反方向的車輛相撞。

  3. 2021年5月5日 · 屯門公路是沿着彎彎曲曲的海岸線建成,岸邊的平地少,多為斜坡,工程人員需要開挖大量山坡和建造很多路堤、橋樑等,工程浩大。 1978年屯門公路建成通車,惟至80年代尾流車量逐漸飽和,不論日夜都出現塞車問題。 (網上圖片) 1978年5月5日,屯門公路正式啟用,這條快速公路將新界西和九龍市區連接起來,成為新界西北的主要交通要道,為屯門、元朗及天水圍居民的出行帶來很大的便利。 不過,隨着這些地區的人口增長,在1980年代尾,屯門公路的車流量逐漸飽和,經常出現塞車情況,甚至平日晚上七、八點仍然水洩不通。 屯門居民飽受塞車之苦,每日出入交通起碼花上2、3小時,有屯門人自小家訓是搭車前一定要去廁所;有人也表示住了屯門後,塞車30分鐘是等閒事。

  4. 2020年12月27日 · 屯門區市民過往出九龍或港島,必經屯門公路,惟該路段交通意外頻密,經常導致塞車。 屯赤隧道通車後,或為新界西北居民,提供多一條替代路線選擇。

  5. 係未有西鐵同三號幹線年代,屯門公路係屯門對外聯繫的唯一命脈,屯門公路早係八十年代已經飽和,到到八十年代屯門多個公屋居屋落成之後,人口激增,大量私家車、巴士仲有貨櫃車行駛屯門公路,特別係巴士,令到尼條唔合乎香港高速公路標準不勝負荷

  6. 2018年1月12日 · 屯門公路擠塞嚴重,原因之一或與近年鄰近地區急速發展有關。 元朗屯門近5年有逾20個新樓盤和公共屋邨入伙,令大量人口遷入該區,10年間增加逾6.7萬,帶來龐大交通需求。 據運輸署統計,屯門公路深井汀九段往九龍方向,5年來早上繁忙時間平均每日新增近1萬架車輛,道路不勝負荷,不時出現嚴重擠塞,為市民造成不便。 深井一段事故頻仍,原因之一在於車輛在該處不時出現交叉切線。 深井的車輛由左邊匯入屯門公路,並通常向右切往中快線。 另一方面部分原本在中快線前行的車則會同時向左切準備上汀九橋,形成車輛左右交疊切線,除令後方駕駛者要減慢車速,亦容易釀成意外。 屯門公路近青龍頭段隔音屏處三線收窄至兩線是路上其中1個「樽頸位」。 (梁逸風攝)

  7. 2020年11月3日 · 屯門元朗恐爆塞車災難. 立法會房屋事務委員會開會討論屯門中及錦田南公營房屋發展,兩項目分別提供8,000及8,100個單位,預測新人口逾4萬人。. 多名議員反對現行規劃,指兩區交通飽和,批評政府無視項目會帶來沉重交通負荷,未做好相關配套工作 ...

  8. 2018年1月9日 · 1. 【塞車之城】:詳盡剖析香港塞車情況 告訴你真正塞車原因. 香港其中一個塞車黑點,非屯門公路莫屬。 不過,記者在屯門訪問居民時,他們總是淡淡然回應「慣咗啦」、「咁多年都係咁」,然後一臉苦笑,感受不到居民對塞車的憤怒。 在屯門土生土長的陳小姐表示公路塞車多年如一日,每天上班為避免遲到,必須早上七時前出門。 「其實睡眠好重要,每個月多睡一天差很遠,有時收工已很疲累,想早點回家休息,豈料要滯留在車上個幾兩個鐘,頭都暈。 」她慨嘆屯門人大多睡眠不足,「早上巴士全車人都瞓晒覺」。 另一名屯門居民梁先生更苦笑說,塞車鍛煉出屯門人的堅毅,「都習慣了,出門時會多預時間,反而很少遲到。 」他認為屯門公路存在設計問題,「車輛上山下山,當局嘗試擴闊但似乎未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