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中國 鋼琴家

      Image courtesy of schimmel.cn

      圖片: schimmel.cn

      • 張昊辰 (1990年6月3日 — ), 中國 鋼琴家 ,曾獲2009年第十三屆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第一名 。
      zh.wikipedia.org/zh-tw/張昊辰
  1. 其他人也問了

  2. 張昊辰 (1990年6月3日 — ), 中國 鋼琴家 ,曾獲2009年第十三屆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第一名 [1] 。 生平 [ 編輯] 1990年出生於中國 上海 ,曾就讀於 上海音樂學院附小 ,11歲時考取了 深圳藝術學校 ,師從 但昭義 教授。 2005年3月,15歲的張昊辰獲得全額獎學金進入 柯蒂斯音樂學院 ,跟隨 郎朗 和 王羽佳 的老師、著名鋼琴教育家 加里·格拉夫曼 學習 [2] 。

  3. 2022年7月12日 · 張昊辰_百度百科. 張昊辰1990年出生於上海市中國鋼琴演奏者 [34] ,畢業於 柯蒂斯音樂學院 [1-2] 。 2002年,首次參加第四屆柴可夫斯基國際青少年音樂比賽,獲得鋼琴組冠軍。 2004年8月,在第49屆波蘭國際肖邦音樂節上舉行鋼琴獨奏會。 2005年3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美國柯蒂斯音樂學院。 2007年,獲得第四屆 中國國際鋼琴比賽 冠軍 [3] 。 2009年6月7日,在美國德州獲得第13屆 範·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的冠軍,獲得兩萬美元獎金、三年的演奏合約 [4] 。 2013年4月,與 慕尼黑愛樂樂團 合作《 貝多芬第四鋼琴協奏曲 》。 2014年7月,與 悉尼交響樂團 合作《 貝多芬 降E大調第五鋼琴協奏曲 》。

  4. 張昊辰 (1990年6月3日 — ), 中國 鋼琴家 ,曾获2009年第十三屆 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 第一名 [1] 。 生平 [ 编辑] 1990年出生于中國 上海 ,曾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 ,11岁时考取了 深圳艺术学校 ,师从 但昭义 教授。 2005年3月,15岁的张昊辰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 柯蒂斯音乐学院 ,跟随 郎朗 和 王羽佳 的老师、著名钢琴教育家 加里·格拉夫曼 学习 [2] 。

  5. 表演者. 自2009年獲得第13屆范·克萊本國際鋼琴比賽金獎後鋼琴家張昊辰憑藉對音樂深刻敏銳的見解大膽想像精湛技藝贏得美國歐洲亞洲等地樂迷愛戴2017年張昊辰榮獲享負盛名的艾菲力·費殊職業大獎是對其音樂才華的肯定張昊辰在世界各大音樂節和樂團音樂會均有亮相包括在BBC逍遙音樂節與余隆執棒的中國愛樂樂團合作演出夥拍已故指揮大師馬捷爾與慕尼黑愛樂樂團於慕尼黑與中國巡演門票全部售罄與塞甘聶澤和費城交響樂團的長期合作與悉尼交響樂團及著名指揮家羅伯森的中國巡演以及與北德廣播易北愛樂樂團及指揮亨格布洛克在東京北京上海三地的巡演

  6. 在柯蒂斯就讀時張昊辰師從著名鋼琴教育家格拉曼夫也因如此人們時常將他與師出同門的郎朗王羽佳作比較郎朗擁有熱情豐富的表現力王羽佳的性感短裙和高跟鞋亦令人印象深刻然而記者在欣賞過張昊辰的演奏之後覺得他的風格確是可以用安寧與熱忱相得益彰來形容。 同一位老師培養出的弟子各有風采,難怪張昊辰說:「他(格拉曼夫)是一位非常擅於挖掘個人風格的老師」。 受香港管弦樂團(港樂)邀請,張昊辰今年一月與港樂及港樂客席指揮余隆合作,連演了兩場拉赫曼尼諾夫《第一鋼琴協奏曲》。 他之前曾與費城樂團等演出此曲,而這位俄國作曲家筆下迷醉且富有變化的旋律,令張昊辰的演奏更是充滿想像力,為香港樂迷呈現動人演出。 網友觀點. 0 條評論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請遵守新聞評論服務協議. 確定. 大公网文学频道.

  7. 张昊辰 (1990年6月3日 — ), 中国 钢琴家 ,曾获2009年第十三届 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 第一名 [1] 。 生平 [ 编辑] 1990年出生于中国 上海 ,曾就读于 上海音乐学院附小 ,11岁时考取了 深圳艺术学校 ,师从 但昭义 教授。 2005年3月15岁的张昊辰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 柯蒂斯音乐学院 ,跟随 郎朗 和 王羽佳 的老师、著名钢琴教育家 加里·格拉夫曼 学习 [2] 。

  8. 著名樂評家焦元溥形容這位年輕鋼琴家:「他有火辣辣的炫技本領,又有深思熟慮的思考觀點,還每每能提出前所未見的詮釋,又年復一年不斷進步。 這樣的音樂家,當然值得愛樂者期待與關注。 這次音樂會的選曲將跨越多個時期作品涵蓋古典至後現代風格張昊辰表示:「我的構思是希望從這些曲目間找出它們情感與表現力之起伏與深度上的連接點使這些看似風格迥異的作品能夠被貫穿起來組成一條巨大的弧線型結構。 」從籠罩神秘與心理追索的《一九O五年十月一日街頭所聞》奏鳴曲、具個人化心理歷程的《克萊斯勒偶記》,至下半場貝多芬高潮起伏的《告別》,繼而轉往充滿靈性的斯克里亞賓詩曲及生機勃勃的希納斯特拉;一連串的曲目編排與情感塑造,使觀眾猶如從湖面潛入縱深,在最深處折回,最後重返波光粼粼的湖面。 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