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非鳥恐龍 」和「 鳥形恐龍 」兩類

      Image courtesy of fairbanksmuseum.org

      圖片: fairbanksmuseum.org

      • 恐龍常被分為「 非鳥恐龍 」和「 鳥形恐龍 」兩類。 所有非鳥恐龍、鳥型恐龍中的 反鳥亞綱 和 扇尾亞綱 都在 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即「 恐龍大滅絕 」)中滅絕,僅剩下鳥形恐龍中的 今鳥亞綱 存活了下來,演化至今的 鳥類 。
      www.wikiwand.com/zh-tw/恐龙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6年7月26日 · 恐龍真正分類包含了霸王龍 (暴龍)、上龍棘龍梁龍雷龍翼龍鯊齒龍三角龍劍龍。 1.霸王龍 (暴龍) 霸王龍,又名暴龍,屬暴龍科中的一種,名字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 是史上最龐大的肉食性動物之一和最著名的食肉恐龍,它是恐龍中生存年代最晚的種類之一,體長12~14米,最長15米。 平均臀部高度3.6米,最高4.1米。 平均高度5.1米,最高6米 (從地面至頭部)。 平均體重9噸,最重14.85噸,頭部1·55米。 咬合力居陸地生物和食肉恐龍第一 (咬合力可達20噸),同時也是體型最為粗壯的食肉恐龍。 霸王龍 (暴龍) 霸王龍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 (MAA)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的白堊紀最末期,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非鳥類恐龍種類之一。

  3. 2023年11月23日 · 有很多屬已被重新分類,從 鳥類 、 鱷魚 到 木化石 。 此列表共列出1711個屬,其中1276個狀態為有效或疑名。 適用範圍和術語 [ 編輯] 目前沒有官方恐龍屬種的正規名單而最接近的列表為恐龍屬列表》(Dinosaur Genera List),由生物命名專家 喬治·奧利舍夫斯基 (英語:George Olshevsky) 完成,並於1995年在網上公布且定期更新。 在該領域最權威的來源為第二版(2004年)的《恐龍》(Dinosauria)。 絕大多數的引文均基於奧利舍夫斯基的列表,並且所有的主觀判定(如次異名或非恐龍地位)均基於《恐龍》,除非它們與主要文獻相衝突。 這些例外需要注意。 命名規則和術語都是遵從 《國際動物命名法規》 。 使用的技術術語包括:

  4. 兩個定義的範圍相近,都包含 獸腳亞目 、 蜥腳形亞目 、 劍龍亞目 、 甲龍亞目 、 角龍亞目 、 厚頭龍亞目 、以及 鳥腳亞目 等 演化支 。 早在近年種系發生學研究盛行前,上述 分類單元 皆已在科學文獻中出現、使用,並持續到今日。 現今古生物學界已同意鳥類是恐龍的直系後代,根據嚴格的 親緣分支分類法 定義,一個天然的演化支應包含單一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 若以此方法來看,大部分古生物學家將鳥類歸類於恐龍- 蜥臀目 - 獸腳亞目 - 虛骨龍類 - 手盜龍類 [31] [31] 。 這和傳統分類系統中,鳥類與恐龍分別屬於兩個獨立 綱 的觀點相悖。 為了避免討論時出現歧義,鳥類以外的恐龍被特稱為 非鳥恐龍 (英語: Non-avian dinosaurs ,又稱 非鳥型恐龍 或 非鳥類恐龍 )。

  5. 2024年4月25日 · 恐龍常被分為「 非鳥恐龍 」和「 鳥形恐龍 」兩類。 所有非鳥恐龍、鳥型恐龍中的 反鳥亞綱 和 扇尾亞綱 都在 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即「 恐龍大滅絕 」)中滅絕,僅剩下鳥形恐龍中的 今鳥亞綱 存活了下來,演化至今的 鳥類 [3] [4] 。 按照 骨盆 結構 分類,恐龍則可以分為 蜥臀目 和 鳥臀目 兩大 演化支 。 和一些大眾固有的印象不同,同樣興盛於中生代的翼龍和 魚龍 、 蛇頸龍 、 滄龍 等 海生爬行動物 並不屬於恐龍的範疇,都僅只是生存於同 地質時期 的蜥形綱類群。

    • 概觀
    • 基本介紹
    • 介紹
    • 種類概要
    • 種屬名錄

    恐龍是生活在大約2億3500萬年至6500萬年前、能以後肢支撐身體直立行走的的一類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統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大部分恐龍已經滅絕,但是恐龍的後代——鳥類存活下來,並繁衍。

    恐龍在6500萬年前白堊紀結束的時候突然全部消失,成為地球生物進化史上的一個謎,這個謎仍無人能解。地球過去的生物,均被記錄在化石之中。中生代的地層中,即曾發現許多恐龍的化石。其中可以見到大量或呈現各式各樣形狀的骨骼。但是,在緊接著的新生代地層中,卻完全看不到非鳥恐龍的化石,由此推知非鳥恐龍在中生代時一起滅絕了,如今僅存鳥類,大多數科學家都認可“鳥類屬於恐龍”的說法。

    •中文名:恐龍類

    •外文名:dinosauria

    •特點:種類很多,體形和習性相差也大

    •食性:有溫順的草食者和凶暴的肉食者

    恐龍開始時被列為爬行類的一目,但現是獨立的一綱。根據其骨盤構造的不同,可區分為蜥臀目(saurischia)和鳥臀目(Ornithischia)兩目。過去所說的禽龍是根據R·歐文(R.Owen 1912年)命名的。在中生代從三疊紀到白堊紀非常繁盛,中生代末新生代初絕滅。曾分布於6個大陸,適應各種環境,有肉食性的和草食性的。前肢比後肢短,多數隻用後肢步行,但其中也有四肢步行的。侏羅紀以後出現了頸尾均長的巨大的類型(載域龍,Atloantosaurus體長30米以上,體重約50噸),牙齒深埋於齒槽內,並局限在顎骨的周緣。脊椎骨有雙凹型、平凹型、後四型的區別,但其後代幾乎都為後凹型。有的種類與鳥相近,骨中空,如霸王龍(Ty-rranosaurus),雷龍(Brontosaurus),禽龍(Ig-u...

    許多的古生物學家相信恐龍形成單一的動物族群,即恐龍類(Dinosauria)。它們與爬行動物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的站立姿態與行進方式。恐龍具有全然直立的姿勢,其四肢構建在其體軀的正下方位置。這樣的架構要比那些其它種類的爬行動物,像是鱷類(其四肢向外側伸展方式),在走路與奔跑上更有效益,更為方便。恐龍和其它滅絕的爬行動物能夠明顯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其腰帶(骨盤構造)與四肢的骨骼學特徵,這些在演化上的發展,能夠讓恐龍得以站立奔走。

    在傳統上,恐龍被分類成兩個族群:根據其髖骨(腰帶)的構造,分為蜥臀類(像蜥蜴似的髖骨)與鳥臀類(像鳥類的髖骨)。最近,第三類的恐龍族群,慢龍類(Segnosaurischia)被提出,也是根據了腰帶的構造而分類的。

    在蜥臀類中,其腰帶非常類似於現生的爬行動物,其髖骨系統中,恥骨伸前前方,而坐骨則伸向體軀的後方。在鳥臀類中,則具有較為複雜的腰帶構造。其中髖骨系統中,恥骨已經轉向體軀的後方,而與坐骨呈平行排列,與現生鳥類有些類似。同時鳥臀類在下頜骨也發展出了前齒骨。慢龍類(意即緩慢的,具蜥蜴腰帶構造的,恐龍)則具有一種非常奇特的腰帶構造,稱之為後腰型(opisthopubic);其髂骨彼此相當的寬闊而分隔,其中前段非常深而長,而其尖端外外伸展成將近90度垂直位置。

    慢龍類具有一個相當碩長的脖子,頭顱相對的很小,而腰帶特異,其恥骨與坐骨接近平行,甚而接合在一起。除了這個特殊的腰帶構造而外,在其它骨骼構造上也有不同之處:頸椎與背椎都非常輕巧,而頸椎非常碩長其神經棘很短,小的頭骨上,於上頜有纖細的牙齒排列。四肢具有四趾,每一趾都有長爪,均指向前方伸展。

    恐龍總目

    [ Class Dinosauria(Owen),1841 ]

    蜥臀目

    [ Order Saurischia Seeley, 1888 ]

    獸腳亞目

    Suborder Theropoda Marsh, 1881

  6. 恐龍分類表. 22 種語言. 香港繁體. 工具. 恐龍主題. 蜥臀目 Saurischia [ 編輯] † 艾沃克龍屬 Alwalkeria. ?†. 巴西大龍屬 Teyuwasu. ?†. 尼亞薩龍屬 Nyasasaurus. ?†. 平原馳龍屬 Pampadromaeus. ?†. 瓜巴龍科 Guaibasauridae. 真蜥臀類 Eusaurischia. † 始盜龍屬 Eoraptor. † 艾雷拉龍類 Herrerasauria [ 編輯] 艾雷拉龍科 Herrerasauridae. † 蜥腳形亞目 Sauropodomorpha [ 編輯] 布氏盜龍屬 Buriolestes. 尼亞薩龍屬 Nyasasaurus. 瓜巴龍科 Guaibasauridae.

  7. 最早的恐龍之一是始盜龍 ,雙足捕食者。 它被認為是曾經存在過的所有恐龍的共同祖先。 在侏羅紀時期,我們可以找到一些被稱為梁龍的恐龍,它們存在於 156 至 145 億年前。 著名的霸王龍是最後存在的物種之一 相反,它生活在白堊紀末期,即 68 至 66 萬年前。 那時,氣候比今天暖和得多。 大約高出10度。 二氧化碳的濃度高出 4 倍,可能是由於存在火山噴發。 陸地部分全部統一在一個大陸 Pangea 中,並沒有產生太多的海岸,因此海洋的軟化作用不存在。 大陸性氣候使夏季非常炎熱,冬季非常寒冷。 恐龍長什麼樣? 今天收集的所有信息都來自化石記錄。 其中可以是骨質的,也可以不是骨質的,例如腳印、糞便、羽毛、皮膚印痕、軟組織和內臟器官。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