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1月2日 · + 1. 常見的胃痛狀況,可能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胃部疾病,進而造成胃酸分泌過多,讓胃黏膜受損、潰瘍,產生疼痛。 - 胃食道逆流:口有酸味、咳嗽、胸痛晚上平躺時症狀更明顯。 - 胃潰瘍:進食後約半小時上腹部會疼痛,且規則性疼痛為特徵。 - 十二指腸潰瘍:飯前會腹痛,或在半夜痛醒,吃點東西可緩解疼痛。 - 胃穿孔:突發的劇烈腹痛,像刀割或燒灼般痛肚子摸起來硬梆梆。 - 胃痙攣:突然上腹劇痛、嘔吐,疼痛會在1-2時後會緩解,可能會伴隨著腹瀉。 以上僅供參考,若胃痛不適請盡快就醫。 相關文章: 【睡眠】側睡可紓緩胃酸倒流? 4種睡姿提升睡眠質素. 【消化】脾胃弱不宜少吃多餐 不吃早餐胃腸失調易有便秘 【睡眠】側睡可紓緩胃酸倒流? 4種睡姿提升睡眠質素 【胃酸倒流】「火燒心」或因吃了澱粉質?

    • 服用腸道消化酵素的其他注意事項(按圖)
    • 服用化胃氣藥的其他注意事項(按圖)
    • 藥物包裝及價錢都有關係?
    • 消化問題多源於飲食

    但鄭蔚聰表示,如非有特定病理上的需要,不建議長期服用消化酵素,他認為這反而鼓勵人不節制飲食:「比如知道今晚要大餐就先服用,等自己可吃更多,變相依賴藥物去幫助消化。」 2.化胃氣藥 化胃氣藥的主要作用是令胃液的張力下降,使當中的氣體更易被釋放,從而達到化解胃氣的效果,主要針對覺得有明顯胃脹,經常嗝氣及放屁的病人。 常見藥物:西甲矽油(Simethicone)、聚二甲基矽氧烷(Dimethicone) 使用方法:多數建議出現徵狀時服用,通常會在餐後

    3.紓緩腸抽筋藥 針對出現腸抽筋的情況,病人通常會感覺腸道「乸住」痛或抽痛,較常出現在以下三種情況:月經、吃錯東西、肚瀉。此類藥有助平滑肌放鬆,紓緩痛楚。 常見藥物:丁基東莨菪鹼(Hyoscine Butylbromide)、檸檬酸艾唯林(Alverine Citrate) 使用方法:多數建議出現症狀時服用,即時緩和症狀

    鄭蔚聰指,用什麼藥視乎病人需要,藥劑師在諮詢的過程中除了會詢問病人的症狀,亦會了解對方的其他需求。他舉例,同類藥中的不同藥物,對本身沒特別長期病的人來說,最大的差別可能在於包裝及價錢,像有些藥多以盒裝出售,一下子就要買上百粒,未必用得上;另一種藥份量較合理,平均價錢又偏貴,「如跟藥劑師溝通,藥劑師或可平衡份量、價格,開散裝藥物給病人。」

    不過,鄭蔚聰重申,很多時消化問題都源於飲食,如經常過量進食,自然常常食滯;進食得太快或吃太多會製造氣體的東西(如汽水、番薯),就易有胃氣。他建議除了服藥外,病人都應改善飲食習慣,維持少食多餐,進食時仔細咀嚼,速度不要過快;同時應避免進食過量刺激腸胃的食物,如太酸或太辣的食物。 相關文章:【腸胃健康】日放多少屁屬正常? 當心多屁、臭屁代表腸道壞菌多

  2. 2023年1月25日 · 1. 消化能力特別. 2. 喜歡吃涼性食物或喝冷水. 3. 舌苔乾又黃. 4. 能出現口乾、喉嚨乾、口渴、口苦、口臭、口腔糜爛. 5. 排泄出現小便短赤、大便秘結. 6. 如胃部疼痛時,多有胃內糙雜感, 可能出現反胃、胃灼熱、胃潰瘍等胃病. 緩解胃熱靠3穴位. 若總是因過造成腸胃不適,田中醫師也介紹了3個穴位可以幫助緩解胃部不適與胃熱。 緩解胃熱穴位(按圖看清👇👇👇): + 2. 中脘穴,功效:幫助胃部運作. 肚臍正上方4寸,以食指、中指指腹輕柔按壓、揉搓即可。 梁門穴,功效:幫助消化. 位於中脘穴兩旁,約3指寬;以食指、中指指腹輕柔按壓、揉搓即可。 梁門穴,功效:有助散走胃部多餘的熱.

  3. 其他人也問了

    • 脾氣不足。脾氣不足有什麼症狀?特徵:面色萎黃或蒼白,舌淡苔白,而且少氣懶言、乏力疲倦,食量也有所減少,更甚或出現齒衄(齒間出血)、紫斑;婦女則常見月經過多、白帶清稀。
    • 脾陽虛衰。脾陽虛衰有什麼症狀?特徵:面色蒼白、畏寒肢冷,喜溫喜按(喜歡溫熱的食物及接觸溫熱的東西),甚或肢體困重、水腫。脾胃病證:腹脹有冷感,大便稀爛、小便清長,而且胃口不佳,食後不易消化。
    • 寒濕困脾。寒濕困脾有什麼症狀?特徵:皮膚呈暗黃,舌淡胖嫩而苔白膩,頭重身倦、四肢浮腫,口淡不渴且小便短少。脾胃病證:胸胃腹均脹悶,厭食甚至噁心嘔吐。
    • 脾胃濕熱。脾胃濕熱有什麼症狀?特徵:面目皮膚發黃、痕癢,舌紅苔黃膩,同時口粘不爽或口乾且苦,小便黃赤短少。脾胃病證:兩脅及胃腹脹悶,大便秘結或不成形。
  4. 2020年6月5日 · 鄭婉苓營養師推薦養胃食物包含秋葵椰菜和木瓜。 秋葵果實間有果膠和醣類組成的黏液,可以保護胃壁;椰菜含有維他命K及維他命U,可修復體內受傷組織保護腸胃黏膜,而木瓜的木瓜酵素有助於分解並加速蛋白質的吸收,可緩解消化不良及胃炎。 比養胃更重要 適度紓壓降腸胃不適. 除了遵循以上的飲食原則及食物選擇之外,適度紓壓也是很重要的因子,壓力越大腸胃不適的頻率就越高,因為壓力會引起胃酸分泌,過多的胃酸會刺激胃壁造成潰瘍,因此,盡量調適與抒發壓力,適度休息放鬆,避免長期累積造成生理傷害,改善生活作息及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都是「養胃」不可或缺的一環。 相關文章:【肚瀉飲食】消化不良時要戒8款食物 多吃水煮薯仔減腸胃負擔? + 4. 相關文章:【發炎】多吃4種水果防炎症! 5類食物抗發炎避開紅肉炸物. + 4.

  5. 2019年12月12日 · 註冊藥劑師鄭蔚聰表示,其實很大部分消化問題造成的不適都與胃酸有關,而對付胃酸問題時,主要會用到的藥物有兩類,分別是 中和胃酸藥 和 抑制胃酸分泌藥 。 以下可簡單看看兩類藥物的特點! 1. 中和胃酸藥. 主要用作中和胃液的酸性,減少胃壁受胃酸、胃液的刺激,從而紓緩胃痛、胃灼熱、胃酸倒流等消化不良造成的不適。 常見藥物: 氫氧化鋁(Aluminum Hydroxide)、氫氧化鎂(Magnesium Hydroxide)、碳酸鈣(Calcium Carbonate)、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

  6. 2020年10月22日 · 台灣功能醫學醫師歐瀚文表示會造成胃酸不足的原因有很多最常見的可以分為4點原因。 4原因使胃酸不足導致逆流(點擊下圖看清! 👇👇👇) + 6. 1. 胃藥:不少人有使用胃藥的習慣,像是PPI類藥物,這類藥物會抑制胃酸的分泌,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效果很好,症狀緩解不少,然而在長期使用胃藥的狀況下便會過度抑制胃酸的分泌,讓原本可能過多的胃酸變成不足,適得其反。 這也是很多人吞胃藥到後來愈來愈沒效的主要原因! 2. 年齡:隨著年紀增加,胃酸分泌的能力就會慢慢降低,尤其是超過65歲的長者胃酸不足的比例相當高,因為消化不好容易脹氣、胃脹也影響食慾。 3. 感染:在台灣胃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盛行率超過50%,相當每兩個就有一人有受到感染。 幽門螺旋桿菌會破外胃黏膜造成潰瘍之外,也會干擾胃酸分泌。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