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0年11月12日 · 在学习系统动力学的时候,尤其遇到类似于物理学的分子热运动体系或者生化反应体系时,不可避免地就会遇到标题所指的“四大方程”:切普曼-科尔莫格洛夫方程(Chapman-Kolmogorov equation, C-K equation),主方程(Master equation),福克-普朗克方程(Fokker-Planck ...

    • 柯震東1
    • 柯震東2
    • 柯震東3
    • 柯震東4
    • 柯震東5
  2. 2020年12月31日 · 科氏惯性力是理论力学教材里不可省略的重要概念。 落体偏东、台风形成、河岸冲刷是最常引用的例子。 在笔者的博文 “嫦娥探月与限制性三体问题” 里曾有过说明,科氏惯性力也是月球和人造卫星保持位置稳定性的关键因素。 图1 科里奥利 (G.Coriolis, 1792-1843) 利用科氏惯性力可以量测载体的转动角速度。 将一只音叉形状的装置固定在载体上,将两臂的质量集中为两个质点 A 和 B (图 2)。 激励音叉的两臂使其持续振动,振型保持对称。 则 A 和 B 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所产生的科氏惯性力 FA 和 FB 也方向相反,其幅值与载体角速度 ω 成正比。 两侧的科氏惯性力组成一个交变的力偶,作用在音叉的立柱上。 考虑立柱的弹性变形,音叉在交变的惯性力矩驱动下作扭转振动。

    • 柯震東1
    • 柯震東2
    • 柯震東3
    • 柯震東4
    • 柯震東5
  3. 2007年11月7日 · 长春实验所发现的湍流不连续性及其对尔莫果洛夫理论基础的冲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为湍流不仅是流体运动中的一个重大的世纪性的前沿课题,不仅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界,也普遍地存在于工程界,它是基础科学中一个重大的前沿分支─── 20 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非线性科学的先驱和归宿。 正由于以上两个原因,所以湍流问题的研究不仅吸引了众多的流体力学家,力学家的兴趣,而且也吸引了众多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大气科学家,甚至包括了众多的工程技术界的专家学者的兴趣,大家都想在这一领域里一显身手。 可以说湍流这一领域真正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4. 2017年3月17日 · 在近场动力学理论中,本构关系主要是指力和键之间的关联关系,即力是键的函数。 您可能会疑惑:为什么会有三种不同的本构关系呢? 简单的讲,一根键在两个端点处各承受一个力,我们称之为力态。 三种本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力态大小和方向。 我们先从下图中直观地区分它们的不同之处(见图1): (1) 在键基(Bond based)PD模型中,两端点x 和 x' 上的力态是沿着两点之间的键 ξ,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所谓的中心相互作用力。 (2) 在常规态基(Ordinary state based)PD模型中,两个力态仍然是沿着端点 x 和 x' 之间的键 ξ 且方向相反,但是大小可以不相等。

    • 柯震東1
    • 柯震東2
    • 柯震東3
    • 柯震東4
    • 柯震東5
  5. 2017年5月10日 · 11年前,Fred Stein的颈部在短时间内长满了肉瘤。 在四次手术均告失败后,一名资深外科大夫宣布施泰因已“无药可救”。 之后,施泰因脖子和脸上的红斑处突然爆发了一场由链球菌引发的感染,当时这种病称为丹毒。 因抗生素尚未发现,施泰因的免疫系统只能独自对抗这场感染。 不过,感染的同时,肉瘤也随之缩减,最后成为一道普通疤痕。 施泰因出院时既没有发生感染,也没有明显的癌症症状。 科利推断施泰因体内有一些东西击败了癌细胞。 于是他开始学习巴斯德的疫苗制备方法,希望制作出针对癌症的疫苗。 科利的研究得到了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资金支持,科研资金有了保障。 于是科利通过朋友关系,从德国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的实验室取得高质量的细菌培养液,然后提取患者链球菌脓肿进行培养。

  6. 2020年1月6日 · 专栏作者简介. 严家新: 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基因工程室的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他主要研究狂犬病毒检测和诊断技术、狂犬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狂犬病毒新型疫苗等。 新发传染病的出现频率在过去20年里快速升高,原因包括全球化、人口爆炸、气候变暖等。 如何快速而准确地鉴别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 这是公众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1890年,德国细菌学家罗伯特·科赫(Robert Koch)提出了. 科赫法则: 1)致病微生物必须存在于患病的所有宿主生物体内,而不存在于健康生物体内。 2)从患病生物中可分离到该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3)将培养物接种至敏感宿主时,同样的疾病必定再次发生。 4)从人工接种的宿主中,可再次分离得到这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

  7. 2013年6月14日 · 1985,一位来自英国,满脑子充斥着星际间飘忽尘埃的天文学家 克罗托,和两位对半导体团簇感兴趣的美国物理学家斯莫利,尔走到一起,希望能探讨宇宙中长链碳分子的形成和光谱。 这时谁也不知道激动人心的富勒烯从此将走上历史的舞台。 图片来自网络( Harold Kroto ) 1985年,英国化学家哈罗德·沃特尔·克罗托博士(Harold WalterKroto)和美国科学家理查德·埃里特·史沫莱(Richard Errett Smalley)他们用大功率激光束轰击石墨使其气化,用1MPa压强的氦气产生超声波,使被激光束气化的碳原子通过一个小喷嘴进入真空膨胀,并迅速冷却形成新的碳原子,从而得到了C60。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