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諾貝爾物理學獎

      • 楊振寧,男,安徽合肥人,中國理論物理學家,研究領域有統計力學、粒子物理學。 他曾於抗日戰爭時期西南聯合大學念本科、碩士,後赴美念博士。 他與同是華裔物理學家的李政道於1956年共同提出宇稱不守恆理論,因而獲得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最早華人諾獎得主之一,他也是目前兩位獲得過諾貝爾物理學獎的中國公民之一。
      www.wikiwand.com/zh-hant/杨振宁
  1. 其他人也問了

  2. 中國央視網作者署名為原野的一篇評論里稱「楊振寧在物理學上造詣和成就有目共睹,他在物理學領域的成就超過了大多數科學家,他對於人類的貢獻也超過了大多數人。

  3. 中国央视网作者署名为原野的一篇评论里称“杨振宁在物理学上造诣和成就有目共睹,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超过了大多数科学家,他对于人类的贡献也超过了大多数人。

  4. 中国央视网作者署名为原野的一篇评论里称“杨振宁在物理学上造诣和成就有目共睹,他在物理学领域的成就超过了大多数科学家,他对于人类的贡献也超过了大多数人。

  5. 水晶四周鐫刻着楊振寧的四個重要學術貢獻:“規範場理論”、“宇稱不守恆理論”和他在統計力學、高温超導方面的成就;香港中文大學舉行一系列活動恭賀楊振寧教授九秩榮慶。

    • 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問題
    • 科學須克服種族主義遺緒
    • 吳、楊皆挑戰貶抑傳統心態
    • 為科學「啟蒙」立下評註

    這些現象的背後,當然牽涉到科學在文化中的定位問題。回顧近代中國歷史的發展,近代科學進入中國是一個面對外強壓迫,由輕藐抗拒受到屈辱挫敗後,不得不「屈服勉從」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最為象徵性的事件,就是1919年的「五四運動」,但在「五四運動」高舉「民主」與「科學」,以圖「救亡」、「啟蒙」的歷史呼聲的背後意念,事實上與觸發「五四運動」的「外抗強權,內除國賊」民族主義動機,是有著矛盾的。 然而,起自歐西文化傳統的近代科學,如何能在我們這個不同的文化傳統中,帶來真正的啟蒙,也就是許多人談到的所謂「五四」的未竟啟蒙,值得我們重視。 「五四」之後對於科學啟蒙反思的唯一機緣,乃是1923年的所謂「科玄之辯」,然而那個對於科學進入我人文化思想的辯論,僅及於言辭表意的爭論,未有深入對傳統文化的啟蒙辯詰,反倒留下...

    前幾個月倒是有一件事關科學文化反思的事例,值得一提。當今科學界公認執牛耳地位的英國《自然》科學期刊,居然邀請四位非洲裔血統的科學研究專家,共同撰寫了一篇社論,題為「科學必須克服它的種族主義遺緒」,主旨說科學出自人類好奇心,得到對於宇宙自然的更加了解,但是其知識的運作之效則與人類主觀意念密切相關。 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國家以其所認定的「理性」科學,在非洲推動奴隸殖民,甚至擴及全球,因此科學思惟中留下許多種族主義信念,影響至今未去。 科學是人類智能思惟的產物,自不可避免受到人類信念與偏見的影響,當今的許多科學活動,由概念創生到因果設定,甚至是價值判準,無一不受到來自過往歐洲種族主義那種唯我獨尊信念的影響,產生出由白種人建立優越文明的偏見。社論也說,這種種族偏見不去,科學就不能展現其可能帶來的更好文...

    但是,相對於當今主流科學界的反省思潮,整體中國傳統的文化氛圍,承襲「五四餘緒」的所謂「科學就是啟蒙」,依然蔚為主流,科學界盈庭之聲,乃是科學知識絕對價值的堅持,對於一切不合於絕對科學標準的知識,輕者貶抑為偽科學,甚者更譏為愚行騃思,依然未脫百年前面對歐西強權挫敗時的「欣羨西學,貶抑傳統」心態。 造就今日中國社會如此的文化氛圍,與科學進入文化傳統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 清季末年,面對一系列的挫敗屈辱,眼見家邦凋敝,對比歐西列國的民生富強,欣羨之餘,衍生出的是對於自己傳統的全然否定,認為國之不國,民不聊生,皆是傳統文化貽害,不去責怪強梁盜匪的侵門踏戶,反倒說自己的閉關自守是愚行騃思,亦見我們因屈辱挫敗,而生自卑情結之深之重也。 在此次紀念吳健雄110誕辰,以及慶祝楊振寧百歲嵩壽的歷史機緣中,相對於...

    去年大陸出版了《楊振寧訪談錄 百年科學往事》,是一本事關科學文化頗有些新意的書。在這本前幾年對楊振寧八次的訪談紀錄中,近百歲之齡的楊振寧,相當坦率地說出自己對學術工作所體會到的一些感受,對於認識學術人物的直率評價,也直言對一些科學家為人處世的欣賞或不欣賞。 如此直白對於人與事的評論,是過去中國學術界大老很少做的事,也展現出不同於過往,我們社會談論起科學總都是正面看待的常見調子。 在這幾百個或長或短的問答中,可以看出楊振寧沒有一般科學界唯科學理性的思惟,他一向不避諱自己在科學工作中的主觀好惡,也不全然摒斥一些科學家在成名後追求科學之外的玄想。他在訪談中說,「科學會有世俗的成功,但永遠追不上自然的複雜」,可以說是對於我們一直忽略的科學「啟蒙」問題,一個相當深刻的評註。

  6. 杨振宁先后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和美国教育,既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也洞察到美国教育的精华,其比较中国、美国教育差异的思想如下:中国学生成才取向是读书型,美国学生成才取向是创造型;中国教育强调学生按部就班,美国教育鼓励学生跳跃式发展

  7. 楊振寧教授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世界知名理論物理學大師,無數華人後輩科學家景仰的泰斗。 楊教授生於中國安徽合肥,1942年於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修畢理學士學位,1944年獲清華大學碩士學位,並於1948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授予哲學博士學位,翌年進入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展開研究工作,至1952年成為永久會員,1955年升任正教授。 1963年,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出版其教學著作《基本粒子發現簡史》。 楊教授於1966年出任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愛因斯坦講座教授,兼任新成立的理論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該所後來更名為楊振寧理論物理研究所。 楊教授現為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以及清華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