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楊梅最早的漢人開發紀錄為 清 康熙 四十七年由來自 廣東省 惠州府 五華縣 (後屬 嘉應州 )的古氏三兄弟於富岡地區的開發; 市街 位於伯公山周圍,又被當地人稱為 老街 , 錫福宮 便位於老街上。 自古以來,楊梅一直都是 北臺灣 的交通要衝,鐵公路交通均十分便利,楊梅區目前便有 楊梅 、 埔心 、 富岡 、 新富 共4個火車站。 其中,楊梅火車站當年最早設立的位置是在大華街的衛生所舊址,衛生所前面的階梯其實就是當時的 月台 。 1929年,鐵路改道並舖設複線,於是便將 楊梅車站 往北遷移到現在的 新街 。 楊梅戰後設為 鎮 ,2010年5月因人口超過15萬,於同年8月1日改制為 縣轄市 [4] 。 2014年12月25日因應桃園縣升格為直轄市,楊梅市改制為「楊梅區」 [5] 。

  2. 為目前漢人開墾楊梅最早的紀錄清乾隆三年 (一七三八年)開始以「立石開溝」方式,作為原住民與漢人間的界線。 乾隆四十六年 (一七八一年)楊梅地區開始挖掘土牛溝,自新竹湖口經楊梅下四湖、楊梅高中、永平工商,連接平鎮,並搭設「掌路寮」 (望樓)監控。 「張路寮」為埔心最早的地名。 在永平工商北方,目仍然保留一段土牛溝遺跡。 清乾隆五十年 (一七八五年),前廣東省五華縣令鍾朝和與師爺溫庭協共組「諸協和墾團」申請開發楊梅,官府違法發給墾照,佃首鄭大模後代三房承接草湳坡土地。 乾隆五十三年 (一七八八年)原住民改漢姓。

  3. 2001年7月15日 · 追溯楊梅鎮的過往會發現康熙年間這裡便已經有漢人居住了這些漢人與平埔族劃分土牛溝為界溝渠綿延了楊梅北邊也延續了和平。 而乾隆五十年,廣東的「諸協和」墾團來到這裡,則是近代楊梅的開發鼻祖。 當年遍野楊梅樹的龜山,位於楊梅鎮中心,東望埔心,西看長岡嶺,南有秀才窩與老坑,北見梅岡,是先民登高望鄉的所在。 本草綱目記載,「形如水楊子,而味似梅」的楊梅,果實鮮紅,酸中帶甜,恰似鄉愁的滋味。 由於楊梅近代入主開發的時間較晚,加上來到這裡的人幾乎清一色是客家人,因此在台灣早期的漳、泉州人激烈械鬥,燃不起楊梅人衝突的火花,「楊梅成為北部客家人避難的世外桃源,」黃厚源說。

  4. 其他人也問了

  5. 歷史 [編輯] 楊梅最早的人工栽培,在中國西漢 [4]。 文化 [編輯] 李白詩多次提及楊梅如《梁園吟》:「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又如孟浩然《裴司士員司戶見尋》:「廚人具雞黍,稚子摘楊梅。」 臺灣 楊梅區舊名「楊梅壢」,「壢」在客家語裡「坑谷」意思,清代 客家人 ...

  6. 滿清初期的人口數在府廳志中多有紀錄但是當時計算人口是為了徵稅只計有家眷而定居之十六歲以上之男子〉,我們很難推估實際人口數直到嘉慶16年地方當局曾查照各縣廳保甲門牌核實土著流寓才有大致可信的全台漢人之人口數滿清時代漢人是以台南為中心由南往北拓墾從各時期人口分布比例及各縣廳堡里數的演變可以看出各地區開墾的先後順序。...

  7. 臺灣漢人 ,或稱 臺灣漢族 、 臺灣漢裔 ,指出生或居住在 臺灣群島 及 澎湖群島 漢族 ,主要由17至19世紀間、1945年至1949年間等兩大批來自 中國大陸 漢族 構成 [2] 。 明 末至 清代 零星由 山東 [a] 、 江蘇 [b] 、 浙江 [c] 、 江西 [d] 、 福州府 [e] 、 興化府 [f] 、 廣州府 [g] 以及多數 福建 、 廣東 兩省 閩南裔臺灣人 [h] 和 客家裔臺灣人 [i] 等地渡臺移民後裔形成最早的一批。 民國時期( 北洋政府 、 國民政府 )仍不斷有 閩 、 粵 人來到 大正 、 昭和 年間 日本 治下 臺灣 謀生 [j] 。 而1945年至1949年移民成分更為複雜、來源更廣。

  8. 漢人建立街庄後,往往有其地區信仰(多是由大陸祖籍地攜帶而來之神明),並有其重要祭典,例如大稻埕霞海城 隍廟、淡水及三峽清水祖師廟等等,這些宗教信仰構成了「祭祀圈」,民間信仰與促進當地居民團結有很大關係。 回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