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香港 十八區 的其中一區

      • 沙田區 (英語: Sha Tin District )是 香港 十八區 的其中一區,位於 新界 的東部,面積約6,927 公頃 。
      zh.wikipedia.org/wiki/沙田區
  1. 其他人也問了

  2. 沙田區 (英語: Sha Tin District )是 香港 十八區 的其中一區位於 新界 的東部,面積約6,927 公頃 。 沙田區最北以 大埔尾坑 及 中文大學 (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 大埔區 為界;西北以 城門峽 與 荃灣區 為界;西面以 金山 效野公園( 金山 以西為 下葵涌 大窩山華景山莊 一帶)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 蝴蝶谷 尖山隧道 出入口與 葵青區 為界,並以 琵琶山 丶 尖山 及 畢架山 與 深水埗區 為界;南面以 獅子山 與 九龍城區 為界,東南面分別以 沙田坳道 及 大老山 與 黃大仙區 為界(山上 沙田坳道 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 馬鞍山 落禾沙里 與 西貢北 的 大埔區 為界。

  3. 2024年5月5日 · 沙田區 (英語: Sha Tin District )是 香港 十八區 的其中一區位於 新界 的東部,面積約6,927 公頃 。 沙田區最北以 大埔尾坑 及 中文大學 (沙田市地段437號)地界與 大埔區 為界;西北以 城門峽 與 荃灣區 為界;西面以 金山 效野公園( 金山 以西為 下葵涌 大窩山華景山莊 一帶)與葵青區為界,西南面以 蝴蝶谷 尖山隧道 出入口與 葵青區 為界,並以 琵琶山 丶 尖山 及 畢架山 與 深水埗區 為界;南面以 獅子山 與 九龍城區 為界,東南面分別以 沙田坳道 及 大老山 與 黃大仙區 為界(山上 沙田坳道 屬沙田區,由半島獅子園開始);東面以 馬鞍山 落禾沙里 與 西貢北 的 大埔區 為界。

    • 歷史
    • 沙田新市鎮
    • 備註
    • 站部鏈結

    沙田原稱瀝源,古稱棘園或艻園。在宋朝時,香木在沙螺灣和沙田被大量種植作為經濟樹。瀝源的來源是指城門河清澈的河水。 最早載有瀝源一名的史志地圖為萬曆《粵大記》的《廣東沿海圖》。早於清代,瀝源就以出產優質香樹而知名。據嘉慶《新安縣志》所載:「香樹,邑內多植之,東路出於瀝源、沙螺灣等處為佳」。當地早於明朝或更前已經有人定居。1574年大圍村於現時的大圍一帶建立,是該區最古老及最大的圍村。其後也有不少村落於城門河河邊的淺灘發展,例如山下圍、小瀝源村及沙田村等。當時的城門河盡頭約於現時獅子橋的附近,向北已是沙田海,而圓洲角則是在沙田海中央的小島。 清朝時,瀝源的40多條村組成瀝源九約,共同肩負沙田區的治安防衛。在1899年,在英國接管新界時,政府官員誤以為沙田為瀝源的地名,所以從此瀝源便叫作沙田。 1...

    為應付香港人口的不斷提升,香港政府於1960年決定發展衛星城市計劃,將沙田規劃成為一個衛星城市,並於1961年定下首份分區發展大綱圖,其後將原屬大埔理民府管轄的沙田分劃出沙田區。然而沙田新市鎮發展計劃至1973年才正式開始,向居民收回多個原居民鄉村及沙田機場用地,並進行在沙田海及城門河兩岸的大規劃填海工程。1979年沙田墟發生嚴重大火,整個墟市成為廢墟,因此香港政府亦將沙田墟清拆,以配合沙田新市鎮的發展計劃。其後至1980年代政府決定擴大原先規劃容納大約36萬人的規模,並將馬鞍山納入沙田新市鎮發展的一部分,使沙田區發展至現時的規模。前特首曾蔭權先生曾為沙田民政專員。

    ^ 東方日報:《新版<香港街>查文獻正地名》,2011年2月22日。. [2017年2月27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年5月9日).
    ^ Monthly Means of Meteorological Elements for Sha Tin, 1985-2017. 香港天文台. [2018-02-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3-17).
    ^ 陳, 嘉文. 街知巷聞﹕新機場 / 沉香賊 偷走了沙螺灣. 明報. 2015年2月15日 [2017年8月1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9月7日).
    沙田·香港 一個以沙田今昔為主題的網站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4. 沙田 (英語: Sha Tin , 一般坊間亦作 Shatin )是 香港 沙田區 的主要部分,位於 新界 東部,涵蓋 火炭 以南、 大圍 以北的 城門河 兩岸土地,原稱 瀝源 (英語: Lek Yuen )。 沙田在1970年代進行大規模的填海工程,原有 沙田海 南部如今僅剩用作人工排洪河道城門河,而沙田新市鎮的主體部分則在填海地上發展,原有 沙田墟 一帶已建成「 沙田市中心 」。 2011年時任 香港特區政府 地政總署 副署長的黃仲衡向傳媒表示,地政總署根據歷史文獻記載確定「沙田」的英文名稱正確拼寫方式爲「Sha Tin」,而非「Shatin」或「Sha-tin」 [1] 。

  5. 沙田個漁民和農民聚居的小鄉村,但在1970年代逐漸發展成郊區新市鎮。 今日的沙田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地區,居民達 64萬餘人。 儘管如此,這裡依然保留了許多過往的鄉土氣息。 沿著城門河漫步,你會看到歷史悠久的圍村、綠樹繁茂的山丘和眾多公共綠地。 沙田香港最出名的旅遊,但遊客們能在此獲得許多意想不到的體驗。 香港文化博物館的展覽涵蓋領域眾多,從古代陶瓷到武俠文化都有,備受本地人喜愛。 不遠處的沙田大會堂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公共藝術作品,並定期舉行文藝演出。 新城市廣場 香港最大的商場之一,看完了沙田的自然和人文,來這裡歇歇腳、逛逛街,也是不錯的選擇。 港鐵東鐵線和屯馬綫貫通沙田,多個站點均設在內,因此去哪兒都方便。

  6. 6 天前 · 沙田 —— 市郊大不同. 在狮子山之北,你会发现香港的另一面。 和南面九龙及香港岛的拥挤不同,这里少了繁杂的街道和满目的钢筋水泥,多了平和悦耳的自行车声,以及郁郁葱葱的草坪。 沙田一个渔民和农民聚居的小乡村,但在1970年代逐渐发展成郊区新市镇。 今日的沙田是香港人口最多的地区,居民达64万余人。 尽管如此,这里依然保留了许多过往的乡土气息。 沿着城门河漫步,你会看到历史悠久的围村、绿树繁茂的山丘和众多公共绿地。 沙田香港最出名的旅游区,但游客们能在此获得许多意想不到的体验。 香港文化博物馆的展览涵盖领域众多,从古代陶瓷到武侠文化都有,备受本地人喜爱。 不远处的沙田大会堂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公共艺术作品,并定期举行文艺演出。

  7. 沙田區是香港第一代新巿鎮之一,規劃完善,文娛康樂設施齊備是個和諧的社區。 地區 沙田區. 詳細資料 景點. 車公廟. 沙田區位於九龍市區以北,大埔區以南,面積達 69.27 平方公里,人口約 692 800 。 沙田區自明朝 (1368年 - 1644年)起已有人聚居,居民大多以務農和捕魚為生。 自1970年代起,政府於沙田開展了大規模的新市鎮發展,大型公共屋邨及私人屋苑相繼落成,而連接沙田與九龍和新界西的隧道,以及通往新界北部的公路亦陸續通車。 今天,沙田區已演變成社區設施齊備的新市鎮,亦是貫通新界和市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沙田區名勝處處, 車公廟 、 望夫石 、 曾大屋 、 萬佛寺 、 城門河 等都是區內著名景點。 沙田區更有四通八達的單車徑連接大埔,深受愛好騎單車的市民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