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8月4日 · 2020-08-04.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今期的題材離不開一個「」字,可當中含義與「骨頭」、「骨架」中的「」完全無關,只是從「音譯」或「音變」演化過來。 「四分之一」的英文是「a quarter」,音譯作「一個『』」。 但凡「四分之一」的東西,廣東人都會這樣叫,如:「十五分鐘」叫「一個」;「七分褲」叫「三個褲」──覆蓋腿部「四分之三的長度」,即僅僅蓋過膝蓋。 距今約400年前的清初,已有少許英國人在廣州進行商業活動。 在簽訂《南京條約》(1842)後,清政府向英方開放沿海的廣州連同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港口進行貿易通商。 自此,廣州人與英國人多了接觸。

  2. 2016年7月14日 · 「歲美人和願,希哉庶並臻」就出自乾隆御題詩《白玉如意》,借詠如意,祈望國泰民安、歲美人和。 而此精緻風雅的器物也當數乾隆時期製作 ...

  3. 2015年12月3日 · 歷代觀音像中的玉石情緣.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5-12-03] 放大圖片. 香港寶石鑒定所所長歐陽秋眉. 說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總是離不開佛教文化,而作為佛教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觀音文化,則因觀音形象本身傳遞的慈悲、智慧、包容與母愛的意味而更具本土性。 無論是「千手觀音」、「水月觀音」抑或「魚籃觀音」,觀音造像的不同造型設置折射着千百年來中華族人的期許,在雕刻技藝的時代流變中,觀音的雕刻,本身也記錄了宗教的歷史。 上周假九龍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的「歷代觀音造型藝術展覽」,共29件觀音雕塑,時代上橫跨北齊、唐、宋、元、明、清,材質更涉白玉、黃玉、和田玉、紫檀木、芙蓉石、金銅、瓷質等。

  4. 2013年5月16日 · 香港之名源自這裡,但這充滿歷史意義的山路,卻沒有沉香的隻字片語,頗不可思議。 大坳有五處分叉路,分別通往望夫石的獅紅古道,還有筆架山,另外兩條都通往獅子山山頂。 大坳設有一涼亭,常有野狗六七隻在此晃蕩,專靠行人丟食物過活。 偶爾有獼猴群出沒,尋找垃圾中的食物食用。 由此登上獅子山眺望,約莫一個小時來回。 春天時,一路可看到木荷盛開。 每棵木荷周遭往往會掉滿白色花瓣,彷彿冬天的大頭茶。 靠近山頂時,木荷猶盛開。 此地大頭茶頗豐,冬天時,若有白花點綴山頭,想必是它。 此外,還有白色花朵的山橙也開了,清香溢滿林道。 獅子山山頂塊壘雄渾,適合登頂遠眺。 早上十點登頂,視野大好,在香港不登此山枉為港人。 我已去過三四回。 清明之後,山頂常有不少大型蝶類,疑似青斑蝶。

  5. 2019年9月22日 · 2019-09-22. 近日收到為慶祝黎佩儀女士從藝55周年而出版的鐳射光碟。 黎佩儀女士繼承了粵曲傳統唱腔,經過多年刻苦磨練,創造出自成一格的黎佩儀骨子腔,深受梨園讚譽。 說到骨子腔,某天和阮兆輝兄聊天,二人對何時開始用「骨子」來形容唱腔,深感興趣。 及後,筆者翻箱倒籠,並在網上搜尋,雖然找不到何時開始用「骨子」來形容唱腔的答案,卻有意外收穫──子喉骨子腔的鼻祖是粵樂名家梁以忠先生。 澳門作家李烈聲先生在《陳卓瑩與梁以忠》一文說:「陳卓瑩和梁以忠是粵曲界雙傑,在私伙局中,都是大家注目的人物。 梁以忠是著名的骨子腔,唱腔為許多人所模仿,音質醇厚。 陳卓瑩把精心作品送給梁以忠,也如王心帆把精心作品送給小明星,小明星至死心戀王心帆,小明星死後,王心帆終身不娶。 這是曲藝界佳話。

  6. 2019年11月22日 · 2019-11-22.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常言道: 樹大有枯枝,族大有乞兒. 任何一個機構,無論規模大小、公營或私營,均不排除「不良分子」的存在性,其中一種「不良」行為就是「監守自盜」--竊取公務或業務上自己主管的財物。 廣東人會叫這個行為做「落格」(有寫「落隔」)。 其實,「格/隔」只是借字,本字是「膈」(讀「格/隔」,也叫「橫隔膜」)。 「膈」是人或哺乳類動物體腔中分隔胸腹兩腔的膜狀肌肉,「胃」就是位於其下方。 如是者,「落膈」就是指吞下的食物沿食道「落」到橫「膈」膜的位置。 所吞食物由於未「落」到「胃」因而未能消化,意味着「吃了也受不了」。

  7. 2018年2月28日 · 2018-02-28. 駢文乃文言文的一種文體。 「駢」字,《說文解字》有如此定義︰「駢,駕二馬也。 從馬,并聲。 」可見駢文最基本的特點是對偶。 駢文出現後,時人稱之為「今文」、「今體」;唐宋後,也作「駢儷」、「四六文」;至於「駢文」、「駢體」的稱呼,則是清代後才有的。 偶句為文 平仄協調. 秦漢時,文人已喜以偶句為文,這也配合中國文字的特點。 及至魏晉和六朝時期,追求藝術之風氣漸盛,文學作品偏重文辭修飾,遂有駢文出現。 駢文講求對偶,文中雖間有散句,然以四字句和六字句為主,好用典故,雕琢辭藻。 初期駢文尚分為「有韻駢文」和「無韻駢文」,到了後來格式要求漸漸嚴格,須兼顧平仄協調。 自魏晉以來,文人寫信、記事、著書、立碑,甚至朝廷發號施令,都使用駢文。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