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Image courtesy of baike.baidu.com

      圖片: baike.baidu.com

      • 阳明所强调的良知之学,使得阳明后学发现了内在于人心中的道德力量,进而对这种内在的道德力量产生了坚定的信念。 当人们孜孜于追求外在天理的时候,王阳明宣称世界的真相不在对象物那里,而在自己的内心,是人的内心给予了对象物的意义。
      www.jjcdi.gov.cn/content/2017-12/08/content_5757139.htm
  1. 其他人也問了

  2. 2015年3月23日 · 本文將王陽明置於宋明理學思潮的大視域通過對陽明良知致良知道德哲學的基本內涵的考察梳理揭示其理論最大特色是強調正心」、「誠意」、「知行合一」,即本體即工夫本體工夫一貫凸顯主體道德自覺與道德踐履的內在統一從而表明其具有使命擔當道德主體大膽懷疑革新創造尊師重教和務實力行的六種真精神。 【關 鍵 詞】王陽明/良知/致良知/道德哲學/知行合一/精神維度. 王陽明作為明代「心學」運動的代表人物與最具影響力的理學家,其學在當時形成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學術思潮。 縱觀王陽明一生,歷經明憲宗、孝宗、武宗、世宗四朝,儘管他的政治生命艱難坎坷,學術生命波瀾多變,但無論是從政業績,還是立德修為、學術成就,都顯得異常突出和輝煌,在中國歷史上是一位「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式的人物。

  3. 因為他道出了道德的本質一文讀懂王陽明 2019-01-07 由 夢露居士讀國學 發表于 歷史 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中國

  4. 本文即旨於開發王陽明哲學 中,有關正人之道的思想資源。 主要論證有三:一、在思考對待「惡人」的議題 上,不理想的家庭關係是個關鍵的思考線索,由此可以奠定思考正人之道的理論 基礎。 本文將以舜對待不仁家人的案例為考察基礎指出關注惡人 構成自我概念上的理論意義本文將會從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出發探討 改正他人的理想策略。 筆者指出,嚴言指摘只會觸發「惡人」道德合理化的心理 機制,鞏固並助長過犯的滋生;溫和感化的軟力量,反倒更能達致感化矯正的效 果。 三、在不同層面上,王陽明都主張一種一貫之道。 作為心學的一員,種種論 述始終圍繞「心」的概念展開。 不僅「正人」與「修己」的道理如出一轍,在 「家人」、「朋友」、「社會」的殊別領域中,改正他人的精神與策略同樣並無 二致。

    • Chi Keung Chan
  5. 香港人文哲學會會長.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兼任講師. 電子信箱: kwaipiul@yahoo.com.hk. 【提要】 本文旨在探討王陽明心即理說中相應於西方倫理學理論的主要涵義分三個部分進行第一部分討論心即理說的基礎理論──性善論這裡作者先澄清了陽明對於善性的描述──「至善無善無惡的表面上的矛盾然後再講出陽明對此說的進一步發揮和引申並指出他的氣性相即善惡相即表面上異於孟子性善說但實質是對孟子義理的合理發展。 第二部分正式討論「心即理」說的倫理學涵義。 作者借用康德分析道德法則的用語,從形式、內容及形式與內容相綜合三方面分析了陽明對於道德原則的看法,指出陽明所講的道德原則具共同性、價值性和內在道德性三種特質。

  6. 本文首先說明所謂理由論的意義,以見出真正的關鍵是實踐理性或良知是否具有道德行動的動力由於陽明學是一工夫進路的成德之教」,本文進而綜述陽明在依朱子之格物窮理的工夫進行實踐時所遇到的困難,最後採用程明道與李延平的工夫進路,突破朱子工夫論中的心理為二的錯誤,而由工夫實踐中建立心即理」、「心外無理」、「心外無物致良知教」。 本文展示陽明如何批判朱子之工夫論,而有「知行合一」、「靜坐」與「致良知」的工夫的實踐方法。 本文由詳細分析陽明的「知行合一」與「致良知」的兩種工夫的論述,確立陽明的道德學乃是一「簡單的純道德的內在論」。 關鍵詞: 理由論、 王陽明、 致良知教、 知行合一、工夫進路.

  7. 即使針對的研 究也大多落在自我修養的範圍探討個人之惡」(「己過」);對於如何面對 及改正他人之惡」(「惡人」),始終鮮少論述本文即旨於開發王陽明哲學 中,有關正人之道的思想資源。

  8. 之所以選擇討論此段落,除了基於筆者對梅朵倫理學的研究興趣之外, 最主要是我們能夠從安靖如對王陽明學說的獨特闡釋中,延伸出幾個道德知識論與道德心理學的重要議題, 尤其是有關道德知識的本質,道德認知情感與行動之間的特殊關係, 以及西方哲學中對於道德能動性(moral agency)與道德動機等相關爭論安靖如對知行合一的說明可開展出三個子問題: 第一,知行合一中的「( 真) 知」 具有什麼樣的內涵? 第二, 知行合一在概念上如何可能?第三, 如何才能獲致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