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7月30日 · 香港男女失衡問題惡化。 政府統計處公布,去年香港男女比例為每1000名女性對比910名男性,與前年的1000名與916名比較,港男所佔比例愈來愈少。 統計處又指,去年本港男性及女性的初婚年齡中位數再度延後,分別為31.6歲及29.9歲,反映港人愈來愈遲婚。 政府統計處今日 (30日)出版《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 (2020年版)》,展示按性別劃分的多項統計數據。 去年香港男性人口為342.3萬人,而女性人口則有408.4萬人,分別比前年減少12700名男性及43700名女性,而去年共有52856名嬰兒在港順利誕生,當中男嬰佔約52%。 至於去年港人的預期壽命為男性82.3歲,女性為88.1歲,分別比前年「長命」多0.1歲及0.5歲。

  2. 2024年5月13日 · 亞洲性別比失衡 [ 編輯] 在性別取向較強烈的社會中,由於 重男輕女 的觀念根深蒂固亞洲國家性別比一直以來都較西方國家為高。 根據世界銀行2012年估計, 中國大陸 的新生兒性別比為119、 韓國 為110、 印度 為108,在全世界人口超過一千萬的國家裡分列第一、第二。 臺灣 為108, 新加坡 為107,為第三位。

    國家/地區
    新生兒(cia估計) [5]
    15歲以下
    15–64
    1.07
    1.07
    0.99
    1.05
    1.03
    1.04
    1.118
    1.1
    1.05
    1.05
    1.04
    1.02
  3. 2022年7月28日 · (資料圖片) 政府統計處今日(28日)公布《香港的女性及男性—主要統計數字(2022年版)》報告,展示2021年本港男性及女性的人口特徵。 本港人口分布繼續女多男少,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2021年的男女比例為每1,000名女性對910名男性。 在男女比例方面,1991年的比例為1,000名女性對1,044名男性,但至2001年已下跌至1,000名女性對956名男性,而在的2020年,比例則為每1,000名女性對840名男性,而2021年則輕微減少1人,比例則為每1,000名女性對839名男性。 而撇除外籍家庭傭工後,2021年的男女比例為每1,000名女性對910名男性。

  4. 2019年2月16日 · 今年早些時候,《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的記者雷奧哈特(David Leonhardt)寫道: 「這樣來想這個問題:性別歧視在整個社會都屢見不鮮。 為了生養孩子,女性在事業上做出巨大犧牲;在與人交流中,女性更容易被人打斷;社交媒體上,往往也是女性更容易被評論攻擊。 有研究表明,在擁有同等能力的情況下,男性受僱的可能性更高。...

  5. 概覽. 香港的女性較男性多,性別比率(按每千名女性計算的男性人數) 由1986 年的1,062下降至2020 年的913。 ( 不包括外籍家庭傭工) 儘管過去數十年香港的教育和升學機會已大大提升,但女性參與經濟活動的比率仍然落後於男性, 男女收入的差距仍然十分懸殊,女性擔任高級管理階層及專業職位的人數亦屬偏低。 香港人口統計(2020 年) 女性男性. 4,065,500 3,416,300 (54.3%) (45.7%) 教育. 在2020 年,15 歲及以上的女性人口中, 有79.4%具中學教育程度或以上, 而男性則有85.4%。 在2020/21學年,女性修讀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高等教育課程的人數繼續超越男性,佔整體52.3%。

  6. 其他人也問了

  7. 2021年1月14日 · 性別選擇科技普及是導致男女比例失衡原因之一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翟振武2019年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訪問稱胎兒性別鑑定和選擇性人工流產是造成中國性別比失衡的原因之一他稱國際上許多國家出生性別比約為106屬正常自然現象一旦超過110甚至120肯定具人為干預因素。 中國曾採取「一孩半」政策 (第一胎是女兒可在幾年後生第二胎;1980年代至2015年間在19省區農村實施)的地區,二胎男女比例失衡非常嚴重,男嬰與女嬰比例高達150:100,甚至是180:100。 翟振武認為當中有人以非醫學需要的胎兒鑑定及作人工流產,以達生男孩的目的。

  8. 2024年5月9日 · 香港中文大學中大聯合歐美合作夥伴最近進行一項國際研究為理解ASD男女患者比例失衡帶來新突破他們的研究揭示因先天遺傳因素而患上ASD的男性個案比例較女性個案高出約11個百分點反映較多男性個案是由遺傳所致。 詳細研究結果已於國際知名期刊《 JAMA Psychiatry 》發表。 革新對自閉症譜系障礙遺傳基礎的認知. ASD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患者在溝通、社交和適應突如其來的轉變上,都存在困難。 醫學界普遍認為,此症是由多基因效應(即「加性遺傳」)造成,較少是由個別的罕見基因突變所致,但未能解釋導致男女患者比例失衡的原因。 是次研究團隊由來自中大醫學院、瑞典卡羅林斯卡學院及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等學府的專家組成。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