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 古羅馬 神話裡的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 女神

      • 維納斯 ( 拉丁語 : Venus )是 古羅馬 神話裡的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 女神 ,相對應於 希臘神話 的 阿芙蘿黛蒂 (Ἀφροδίτη)。
      zh.wikipedia.org/zh-tw/维纳斯
  1. 其他人也問了

  2. 維納斯 ( 拉丁語 : Venus )是 古羅馬 神話裡的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 女神 ,相對應於 希臘神話 的 阿芙蘿黛蒂 (Ἀφροδίτη)。 拉丁語 的「 金星 」和「 星期五 」等詞都來源於祂。 維納斯的起源直接取自 阿芙蘿黛蒂 的對應神話。 據說世界之初,統管大地的蓋婭女神與統管天空的 烏拉諾斯 結合生下了一批巨人。 後來夫妻反目,蓋婭盛怒之下命小兒子 克洛諾斯 用鐮刀割下其父 陽具 丟入大海。 陽具和海融合後生出泡沫,維納斯( 阿芙蘿黛蒂 )就這樣誕生了。 維納斯與戰神 馬爾斯 生下了小愛神 邱比特 。 維納斯的拉丁語名字源於 原始義大利語 *wenos- (「欲望」),又來自 原始印歐語 *wenh₁-os。

  3. 維納斯 (Venus)是愛與美的女神,在希臘神話中稱為阿芙柔黛蒂 (Aphrodite),維納斯是羅馬名。 關於她的誕生有幾種說法。 在荷馬 (Homer)所寫的《伊里亞德》 (Iliad)裡,她是天神宙斯 (Zeus)和女神黛歐妮 (Dione)的女兒。 但在赫西歐德 (Hesiod) 的《神譜》 (Theogony)一書裡,她是原始神明烏拉諾斯 (Uranos)的女兒,更確切地說,她是烏拉諾斯的血與精子和海水融合而成的產物。 烏拉諾斯是大地之母蓋亞 (Gaia)的兒子,蓋亞是宇宙萬物的起源。

    • 概觀
    • 基本介紹
    • 畫作內容
    • 創作背景
    • 藝術鑑賞
    • 名家點評
    • 重要展覽
    • 作者簡介

    維納斯誕生一般指本詞條

    《維納斯的誕生》是義大利畫家桑德羅·波提切利於公元1487年為佛羅倫斯統治者梅第奇家族的一個遠房兄弟創作的畫布蛋彩畫,現藏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烏斐齊美術館。

    •中文名:維納斯的誕生

    •作者:桑德羅·波提切利

    •創作年代:公元1487年

    •材質:畫布

    •畫作類型:蛋彩畫

    •規格:縱175厘米,橫287.5厘米

    畫面中,在波光粼粼的愛琴海上,花瓣從天空墜落。裸體的維納斯略顯嬌弱無力地站在一個大貝殼上,她微曲右腿,身體向右微微傾斜,一頭金色長髮被海風輕輕吹散。她的皮膚光潔剔透,美麗的面龐略顯出某種淡淡的迷惘。那雙純真無邪的眼睛,籠罩著一種脈脈的憂鬱和哀怨,顯示出她剛剛來到這個世界的無助和迷茫。維納斯的脖子和雙手顯得長了一些,但這更增加了她的優雅和風韻。畫面的左上方,長著翅膀的風神正鼓起雙唇把維納斯徐徐吹向岸邊,那裡,來迎接她的春之女神身著華麗服裝,正準備把一件綴滿鮮花的紅色披風披到她裸露的身上。

    《維納斯的誕生》一畫,原是為佛羅倫斯統治者梅第奇家族的一個遠房兄弟所創作的,作於1485年間。據說,畫家從波利齊安諾一首長詩《吉奧斯特納》中受到啟迪,詩中形容維納斯女神從愛琴海中誕生,風神把她送到岸邊,春神又從右邊急忙迎來,正欲給她披上用天空的星星織成的錦衣,紛飛的鮮花加強了這種詩的意境。畫家處理這個場面時,捨棄了原詩中一些喧鬧的描寫,把美神安排在一個極幽靜的地方,背景是平靜而微有碧波的海面。維納斯憂鬱地站在象徵她誕生之源的貝殼上,她的體態顯得嬌柔無力,對迎接者以及這個世界似乎缺乏熱烈的反應。它告訴觀者,女神來到人間後對於自己的未來,不是滿懷信心,似乎充滿著惆悵。維納斯這個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期藝術家自己對現實生活的驚惶與不安。 古代希臘人想像中的維納斯,是成人般地從海中誕生的,即生下來就是個少女。

    古希臘和古羅馬神話中的維納斯(古希臘神話中叫阿芙羅狄特),在傳說中是代表愛與美的女神。據希臘神話描述,她誕生於愛琴海的波濤之中,一生下來就已成年,既不必經歷懵懂無知的童年,也無須面對死亡將至的暮年,她是人類所追求的永恆美的象徵。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就是根據這個傳說創作的。

    主題

    詩中描述維納斯從愛琴海中誕生,風神把她吹送到幽靜冷落的岸邊,而春神芙羅娜用繁星織成的錦衣在岸邊迎接她,身後是無垠的碧海藍天,維納斯憂鬱惆悵地立在象徵她誕生之源的貝殼上,體態顯得嬌弱無力,對迎接她的時辰女神和這個世界毫無激情,不屑一顧。這個形象告訴觀賞者,女神是懷著惆悵來到這充滿苦難的人間的。這種精神狀態正是畫家自己對現實態度的寫照。

    形象

    波光粼粼的寧靜海面上,全身赤裸的維納斯踩在巨大的扇貝上,浮於水面,潔白的肌膚、修長的身段以及金黃的飄逸長發,強調出女神的美態,然而臉上帶有的淡淡憂愁和困惑的神態表現出她對世態的迷惘。

    色調

    全畫的色調明朗、和諧,不利用明暗來表現人體的造型,而是選用輪廓線使人物呈現浮雕式的感覺,畫面唯美,富有極強的裝飾效果。

    中國現代畫家豐子愷:“從海中的貝殼上生出來的女神,現出著這世間最美的全裸體,而臨風立著。空中兩個天使飛來,右方一女人獻上衣裳。全畫的優美與艷麗,實可謂達人間感情的極點了。”

    2015年11月27日至2016年1月24日,《維納斯的誕生》以漫畫、攝影等方式在柏林國立美術館的大型回顧展“波提切利·文藝復興2015—1445”中展出。

    桑德羅·波提切利(1445—1510),15世紀末義大利畫家,肖像畫的先驅,佛羅倫斯畫派的最後一位畫家。他擅長於畫聖母子像。1 5世紀90年代後,波提切利開始追隨“沙瓦耐羅拉”風格,因此後期的宗教畫中體現出增加了對宗教的虔誠。他的繪畫以秀逸的風格、明艷的色彩和輕靈流暢的線條,在文藝復興各大家中可謂獨樹一幟。

  4. (羅馬神話中美的女神) 鎖定. 維納斯( 拉丁語 :Vĕnus;英語:Venus),是 羅馬神話 中美的女神, 羅馬十二主神 之一。 對應 希臘神話 中的 阿佛洛狄忒 。 最初她可能是一種果園的精靈。 她的別名是穆耳忒亞,可能是拉丁語中的“ 山桃 ”之意。 後期因為被與希臘神話的 阿佛羅狄忒 (Aphrodite)對應,維納斯也成了美與愛的女神,小愛神 丘比特 (Cupid)是她的兒子。 拉丁語的“金星”和“星期五”等詞都來源於此。 維納斯也出現在諸多歷代文學作品和西方油畫裏。 影響力最大的藝術品是1820年在 愛琴海 米洛斯島 的山洞中發現的維納斯雕像。 中文名. 維納斯. 外文名. Vĕnus(拉丁語) Venus(英語) 別 名. 維納絲. 性 別. 女. 神話體系.

  5. 米洛的維納斯 ( 希臘語 : Ἀφροδίτη τῆς Μήλου ,法語: Vénus de Milo )也稱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1] 、 斷臂維納斯 ,是一座著名的 古希臘 雕像 。 這座雕像創作於西元前150到125年之間,表現的是 希臘神話 中愛與美的女神 阿佛洛狄忒 ( 羅馬神話 中與之對應的女神是 維納斯 )。 這座 大理石 雕成的雕像高204公分,明顯大於女性人體真實大小。 [2] 1820年發現於 希臘 米洛斯島 (現代希臘語稱作米洛),故被稱作米洛的維納斯。 過去它曾被誤認為雕刻家 普拉克西特列斯 的作品,現在一般認為是 亞歷山德羅斯 (英語:Alexandros of Antioch) 的創作。 目前收藏於 法國 巴黎 的 羅浮宮 。 [3] 來歷 [ 編輯]

  6. 維納斯的誕生 》是 意大利文藝復興 時期畫家 桑德罗·波提切利 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件作品根據 波利齊安諾 的長詩 吉奧斯特納 而作,描述 羅馬神話 中女神 維納斯 從海中誕生的情景:她赤裸著身子踩在一個貝殼之上,右边春之女神正在为她披上华服而左边的风神送来暖风阵風,吹起她的发丝。 《維納斯的誕生》目前存放在 佛羅倫斯 的 烏菲茲美術館 中。 簡介. 在早期的文藝復興,大約由這幅畫開始,作畫題材由 聖經 故事改為 希臘 (羅馬)神話,即由宗教變成異教題材。 人物比例不對, 頸部 較長,下半身較大,肩膀也是窄小下塌,正是为了使她的身体线条更加优美而忽视了应有的正常形态,畫家重視感覺勝於比例。 畫中有不少光暗,使人物穿的 衣物 有了柔軟、輕薄的感覺。 外部連結.

  7. www.wikiwand.com › zh-tw › 维纳斯維納斯 - Wikiwand

    維納斯 ( 拉丁語 : Venus )是 古羅馬 神話裡的愛神、美神,同時又是執掌生育與航海的 女神 ,相對應於 希臘神話 的 阿芙蘿黛蒂 (Ἀφροδίτη)。 拉丁語 的「 金星 」和「 星期五 」等詞都來源於祂。 Quick Facts 維納斯, 代表行星 ... Close. Quick Facts 中國大陸 ... 中國大陸. 維納斯 [1] Close. 維納斯的起源直接取自 阿芙蘿黛蒂 的對應神話。 據說世界之初,統管大地的蓋婭女神與統管天空的 烏拉諾斯 結合生下了一批巨人。 後來夫妻反目,蓋婭盛怒之下命小兒子 克洛諾斯 用鐮刀割下其父 陽具 丟入大海。 陽具和海融合後生出泡沫,維納斯( 阿芙蘿黛蒂 )就這樣誕生了。 維納斯與戰神 馬爾斯 生下了小愛神 邱比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