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臺北市, 中華民國 相關

    廣告

搜尋結果

  1. 2024年7月18日 · 臺北市,通稱臺北,是中華民國的首都 [4] 及直轄市,位於台灣 北部的臺北盆地,為臺北都會區以及北台灣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

  2. 臺北市 ,通稱 臺北 ,是 中華民國 的 首都 [4] 及 直轄市 ,位於 台灣 北部 的 臺北盆地 ,為 臺北都會區 以及 北台灣 的中心城市,亦為臺灣在金融、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領域的發展中心。 2020年獲評選爲最高等級的 Alpha級國際大都市 [5] 。 全市劃為12個行政 區 [1] [6] [2] ,設籍人口約250萬人 [註 2] ,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約9,200人 [註 3] [3] 。 臺北城市建立之 歷史 ,最早可追溯自 清代 後期的1876年 臺北府 成立、以及1884年 臺北城 建立; 日治時代 中期的1920年成立 州轄市 ,乃臺北正式 建市 之始。

  3. 2024年6月12日 · 台北市,通称台北,是中华民国的首都 [4] 及直辖市,位于台湾 北部的台北盆地,是台北都会区以及北台湾的中心城市,亦为台湾在金融、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中心,2020年台北获评选为最高等级的Alpha级国际大都市 [5]。

    • 州轄市時期
    • 省轄市時期
    • 院轄市時期

    臺北市市尹

    1920年7月30日臺灣總督田健治郎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州制〉,以律令第五號發布〈臺灣市制〉,於10月1日施行:17:20。設立臺北州,下轄臺北市:17。市置市尹,綜理全市事務,對外代表市,無任期限制:20、21。設有市助役、市會計役與市委員輔助市尹。另市尹為處理政務需要,經州知事之批准,得設置町委員,任期一年。1935年4月1日臺灣總督中川健藏以律令第三號發布〈臺灣市制〉,確立臺北市的法人地位。:21

    臺北市市長

    1940年10月28日官制改正,市尹改稱市長,並另添置市助役至兩名。:69

    實施地方自治前

    1945年8月29日陳儀任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臺灣警備總司令部總司令:262,9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重慶市成立:303,派遣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秘書長葛敬恩為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前進指揮所主任,率領幕僚80餘人來臺進行部屬:262。10月25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同大日本帝國陸軍第10方面軍於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受降儀式,臺灣改隸中華民國臺灣省,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外交部駐台特派員黃朝琴兼任臺北市市長:303。11月1日臺北市政府正式成立,因臺北市役所廳舍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進駐,臺北市政府改以建成國民學校校舍作為辦公場所。11月15日依《臺灣接管計劃綱要》成立的臺北州接管委員會完成臺北州的接管。:262

    實施地方自治後

    1950年4月24日行政院核准臺灣省政府頒布《臺灣省各縣市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縣、市首長依行政命令由縣、市公民選舉產生,任期四年,連選得連任一次。原臺北市市長吳三連為參加1951年臺北市市長選舉而於11月13日辭職,改由臺灣省政府民政廳副廳長項昌權兼任臺北市市長至1951年2月1日第一任民選省轄臺北市市長就職。

    1967年7月1日臺北市改制為院轄市,依《臺北市各級組織及實施地方自治綱要》第17條規定,市長受行政院會議提名。在院轄市自治法規尚未公布前,市長由總統任命,免職時亦同:259、260,同時任命高玉樹為首任院轄臺北市市長。

  4. 中華民國首都 自1949年起為 臺北 [1] ,在此之前, 北京 ( 北平 )與 南京 曾先後作為首都。. 此外, 國民政府 時代曾在 一·二八事變 爆發時將 洛陽 立為 行都 、將 對日抗戰時期 的臨時首都 重慶 立為 陪都 ,亦有在 西安 設立西京的計畫。. 綜觀 中華民國歷史 ...

  5. 臺北市(1946-1949年),中華民國臺灣省省會,為全省政治、經濟與文化之發展中樞。 臺北市 (省轄市)(1949-1967年),國共內戰失利,國民政府退守臺灣,中央政府遷至臺北,成爲中華民國首都。 臺北市(1967至今),1967年台北市升格為院轄市至今。

  6. 臺北市(日語: 台北市 〔 臺北市 〕/ たいほくし Taihoku shi * /? )是 臺灣 日治 中後期(1920年-1945年)設置之 州轄市 ,隸屬於 臺北州 ,為臺北州 州治 、以及當時臺灣的 首府 ,因而有「 島都 」之稱,與被稱為「 帝都 」的首都 東京 相呼應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