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英國租屋騙案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agoda.com

    立即預訂英國酒店,今日最抵優惠萬勿錯過! 折扣優惠、特別會員價、即時優惠券──保證價格至抵!

搜尋結果

  1. 大律師 、 法官. 李栢儉 , [1] GCLJ , QC , SC , JP (英語: Miles Henry Jackson-Lipkin ,1924年5月24日—2012年2月18日),來自 英國 的 香港 大律師 和 法官 ,1981年至1987年任 高等法院 按察司,2007年1月與妻子 馮閏禪 一同被控詐取 綜援 和 公屋 單位罪名成立,成為 ...

  2. Tinder詐騙王. 臺灣正體. 工具.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Tinder大騙徒 》(英語: The Tinder Swindler是一部由菲麗希緹·莫里斯執導的英國真實犯罪紀錄片於2022年2月2日在 Netflix 上發布。 [1] 電影原型為以色列騙子 西蒙·列維耶夫 。 電影講述他使用約會軟體 Tinder 鎖定目標,然後在情感上操縱這些人給錢支持他的奢侈生活。 [2] 故事背景 [ 編輯] 出生於以色列的Shimon Hayut週遊歐洲,自稱是俄羅斯-以色列鑽石大亨 列弗·里維夫 的兒子。 [3] 他使用約會軟體 Tinder 以西蒙·列維耶夫的身份勾搭女性,並誘騙她們借錢給他,但從未還錢。

  3. 電訊詐騙 是以通過 電話 、 短訊 以及 互聯網 連絡作為主要手段的 詐騙 案件,主要意在取得被害人的 財產 或者 身份證 、 銀行帳戶 等 私隱 資訊。 常見手法 [ 編輯] 通過亂碼隨機猜測電子郵件後,有電訊詐騙犯嘗試偽裝成 社交網站 官方向被害人的電郵信箱投放 垃圾郵件 (SPAM),詐騙集團藉此騙取用戶的個人資料,俗稱網絡釣魚,真正的社交網站應該不會使用這種方式通知用戶。 通知被害人中 獎 了,但若要領獎事主必須先匯出 稅 費,然後才能拿到 獎金 。 猜猜我是誰 :假冒被害人的親友、同事、客戶等關係人,要求被害人交出財物,或存 錢 入徒指定的 銀行帳戶 ; 通過電話或網絡 訂貨 ,以 空殼公司 或虛假身份收貨,獲付款信用期 記賬 ,到期拒付或 失蹤 ;

  4. 龐氏騙局 (英語: Ponzi scheme )是 非法 性質的 金融詐騙 手法,是一個著名的代表案例,發生於20世紀初的美國。 它吸引投資者並利用後期投資者的資金向早期投資者支付利息。 時至今日,龐茲騙局的各種變體( 資金盤 、 老鼠會 )依舊存在 金融市場 中。 其運作模式多以投資名義,給予高額回報誘使受害人投資,看似與一般的證券基金的模式並無區別,但在龐茲騙局中,投資的回報來自於後來加入的投資者,而非公司本身透過正當投資盈利,即「拆東牆補西牆」。 透過不斷吸引新的投資者加入,以支付前期投資者的利息,初期通常在短時間內獲得回報以利於推行,再逐漸拉長給息時間。 隨着更多人加入,資金逐漸入不敷出,直到騙局泡沫爆破時,後期的大量投資者便會蒙受金錢損失。 名詞來源 [ 編輯]

  5. 2019年12月,黃琪因與一周姓友人來往,被控偽造文書。 黃琪宣稱握有一份授權書」,由周男授權他可使用其身分開戶租屋等經台北地方法院多次開庭卻始終無法提出證明黃琪宣稱授權書檔案存在手機內但已損壞要聲請鑑定被法官問到急了黃琪激動大喊:「不然你們又說我說謊! 」。 [16] 2021年4月,台北地院依洗錢等罪嫌,判黃琪1年4月徒刑,犯罪所得2317萬元宣告沒收,並命他強制工作3年,另外違反個人資料保護法等部份,判刑1年2月,得易科罰金42萬元。 [17] 2022年8月26日,台灣高院判定黃琪洗錢方面無罪;違反個資法方面判5月,得易科罰金15萬元。 [18] 2023年1月19日台北地方法院認為,黃琪向劉婦詐欺訴訟費2317萬元並洗錢,判刑1年4月,併科罰金10萬元。

  6. 倫敦金騙案是一些 金融詐騙 ,受害者多為外行的投資者騙徒以倫敦金交易為名引誘投資者在不良金融公司開立投資帳戶和存入資金並簽署授權書全權委託騙徒操作該等帳戶騙徒以後只需作出頻密的買賣指令便可以讓帳戶內的資金因為交易虧損和支付 佣金 等收費而全部虧光。 [1] 在香港由於港府缺乏監管,倫敦金已經成為騙案的代名詞,此類詐騙多由 商業罪案調查科 偵辦,不過成功定罪的個案少之又少。 因倫敦金詐騙案件在其他華人地區發生較少,故知名度相對地低。 2018年7月中,香港警方搗破倫敦金詐騙集團,掩至灝天金融集團以及天裕控股集團,拘捕三十多人,凍結數千萬元存款 [2] 。 案中揭發集團有經紀屢次使用美女計騙取受害人金錢 [3] [4] [5] 。

  7. 麥齊光涉貪案 ,是指前 香港 發展局局長 麥齊光 及 路政署 助理署長 曾景文 涉嫌觸犯《 防止賄賂條例 》而被 廉政公署 檢控的事件。 二人一度被判串謀詐騙罪成,最終上訴得直。 背景 [ 編輯] 早年的公務員,由於沒有自置單位津貼,只有租金津貼。 於是有不少公務員以互租物業的形式把租金津貼變成居住津貼。 只要該津貼物業並非該公務員及其親屬擁有,是沒有問題的。 [來源請求] 但如果該單位是自己及其親屬的,則不符合資格申領租金津貼。 隱瞞該單位是自己及其親屬的而申領租金津貼,更屬於犯罪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