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華人地區 ,或稱 華人世界 、 華人圈 、 華人社會 、 華語地區 、 華語世界 、 華語圈 或 華語社會 ,是指以 華人 聚居為主的地方,狹義的僅指華人主導的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1] 、 新加坡 [2] [3] 、 馬來西亞 和 汶莱 部分地區、 聖誕島 ,以上地方基本广泛使用 漢語 ,并且拥有华人社团及华文教育;廣義上也包括有一定數量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 泰國 、 印尼 、 越南 、 加拿大 卑诗省 列治文市 (2016年华裔人口占53% [4] )及各地的「 唐人街 」等 [5] [6] 。 由於 馬來西亞 和 汶莱 的社會重心仍以 馬來人 為主體 [7] ,以國家來說不被納入華人地區。

  2. 華人地區 ,或稱 華人世界 、 華人圈 、 華人社會 、 華語地區 、 華語世界 、 華語圈 或 華語社會 ,是指以 華人 聚居為主的地方,狹義的僅指華人主導的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 台灣 [1] 、 新加坡 [2] [3] 、 馬來西亞 和 汶萊 部分地區、 聖誕島 ,以上地方基本廣泛使用 漢語 ,並且擁有華人社團及華文教育;廣義上也包括有一定數量華人居住及活動的地區,如 泰國 、 印尼 、 越南 、 加拿大 英屬哥倫比亞省 列治文市 (2016年華裔人口占53% [4] )及各地的「 唐人街 」等 [5] [6] 。 由於 馬來西亞 和 汶萊 的社會重心仍以 馬來人 為主體 [7] ,以國家來說不被納入華人地區。

  3. 其他人也問了

    • 名稱
    • 國籍
    • 語言
    • 身分認同
    • 知名學者
    • 注釋
    • 相關條目
    • 外部連結

    「華」指華夏,是中國和中國人的古稱,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載戎子駒支說「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華人」最初在《三國志》中指兗州華縣(今山東費縣)人,《三國志》:「臧霸字宣高,泰山華人也。」西晉江統所作《徙戎論》中將「華人」與「漢人」混用,與夷狄相對,用來指遵行中原諸夏禮習、不行胡俗的百姓。 「秦人」、「中國人」始見於《史記》,「漢人」、「漢民」始見於《漢書》。漢武帝太初四年,貳師將軍李廣利復征大宛,「聞宛城新得漢人知穿井,而其內食尚多」,而《史記·大宛列傳》記載此事時,「漢人」一詞記作「秦人」。秦人與漢人二稱在漢代之轉換由此可見一斑。南北朝時期,在北朝,中國人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不僅指漢人,也包括少數民族。在唐朝之後,外國稱中國人為唐人。清代將「漢人」與...

    清政府《大清國籍條例》(1909)、北洋政府《修正國籍法》(1914)和國民政府《國籍法》(1929)等三部中國國籍法,均有規定:對於「數世不歸」的華僑,繼續保留其中國國籍,「冀其後裔綿延」,無論若干世系仍屬中國國籍。因此,凡是具有中國血統而居住國外的人,都被認為是華僑。根據現行中華民國法律,華人指旅居海外的華裔人士。華僑指「移居國外的中國人,其未喪失中國國籍者」,入外國籍者也包括在內。 由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意識到東南亞華僑及華人問題,可能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外交爭議。因此在1953年9月,總理兼外長周恩來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報告海外華僑問題時,提出解決華僑(華人)問題的方法,內容如下: 1955年萬隆會議期間,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正式宣布不贊同華僑的雙重國籍,並與有關國家簽訂關於解決華...

    中國華人,普遍能說漢語族語言(包括粵語、客語、閩語、吳語、官話等)之一,也能使用漢字。在海外華人占多數的地區以外,除第一代華人移民外,大部分的第二代華人(包含混血華人)可能因為缺乏漢語教育,而無法流利的書寫漢語漢字,或衹會說漢語口語和簡單的閱讀,甚至完全不懂漢語,衹能以該地區的語言作溝通。然而,在有完整的漢語教育下,海外華人還是能夠基礎的掌握漢語文化,如馬來西亞大部分地區因為有相對完善的華文教育,使馬來西亞華人普遍都能說流利的漢語和漢語方言(以閩臺片閩南話、客家話、潮州話和廣府話為主),而新加坡雖然以英文教育為主,但仍提供有一些基礎漢語課程,因此大部分新加坡華人也能使用相對基礎的漢語口語。

    各國華人不一定擁有中國國籍,許多華人已經歸化入所在國國籍,如泰國華人、馬來西亞華人等等。在化約主義、中國民族主義影響下,部分中國人會認為外籍華人是狹義上的中國人,如2008年諾貝爾化學獎如祖先已移居美國許久的美籍華人得主錢永健在記者採訪中自稱「我有中國血統」、「我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我不是中國科學家」,而引來一些人的抨擊。 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華人移民,由於曾經擁有中國國籍和在中國出生成長,既使移民外國甚至入籍居住國國籍,有部份仍會自稱中國人,表示對中國人身分的認同感和中國家鄉的情懷,第三代開始仍稱自己為中國人即為極少數。 極少數的外國華人,既使從來沒有擁有中國國籍、在中國出生成長、前兩項兼具有或前兩項都沒有,但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不過幾乎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而不是國籍上的中國人。

    諾貝爾獎是包括生理學或醫學獎、物理學獎、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經濟學獎在內的一年一度的國際性獎勵。迄今,世界上已有900個人或組織獲得諾貝爾獎,其中有1.33%為華人。1957年獲得物理學獎的楊振寧、李政道是最早獲獎的華人,兩人獲獎時僅具中華民國國籍,但數年後皆取得美國國籍,有中華民國和美國雙重國籍。楊振寧於2015年放棄中華民國國籍和美國國籍,取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此外還有物理學獎得主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高錕,化學獎得主錢永健、李遠哲,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等[註 2]。 沃爾夫獎是頒發給數學、物理、化學、醫學、農業和藝術等領域的獎項,在國際上享有很高聲譽,有以色列「諾貝爾獎」之稱。其中數學獎的華人得主有陳省身、丘成桐,化學獎得主鄧青雲等,醫學獎得主錢永健,農業獎[註 3]得主楊祥發。

    ^ 相關背景參見去中國化。
    ^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劉曉波、文學獎得主莫言、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 2004年沃爾夫農業獎得主袁隆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漢姓、漢族
    中華民族、中華文化
    華工、海外華人、唐人街
    華人地區、大中華地區、華語圈、儒家文化圈、漢字文化圈
    誰是華人?華人是誰?(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華人民共和國
    華人人口專題分析,中華民國
  4. 華人 (英語:Ethnic Chinese)廣義上為 東亞地區 中國地區 民族後裔,即為 中華民族 後裔。 文獻定義是指「華人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華人是對具有中國血統者的統稱,狹義的華人則是專指已經取得外國國籍的原華僑、其後裔,又稱華裔」 [2] ,在中國也稱 海外華人 、 外國華人 、 外籍華人 。 中華民族 由多個民族組成,與西方 種族 概念不同。 「 華 」是 中國 的代稱。 西晉 江統 《 徙戎論 》裏,華人同 中國人 、 秦人 、 漢人 的含義一樣 [3] 。 唐朝後,華人也被稱為 唐人 [4] 。 滿族 建立清朝後,華人不僅限於 漢族 ,而包含少數被漢化的 少數民族 [5] 。 清末民初,華人、華僑都指旅居 大清 境外的 清國人 ,含義無差別 [6] 。

  5. 概述 [ 编辑] 全世界現共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 、 中華民國 與 新加坡共和國 以漢語作為官方語言或其中一種官方語言。 在 馬來西亞 ,由于该地 华人 在当地社会、经济、文化上均占据优势地位并且拥有 两岸四地 以外最完整的汉语教学体系以及高度发达的汉语文化体系(包括媒体、音乐、影视等),固在马来西亚的不少地区特别是首都 吉隆坡 以及 槟城 、 新山 、 怡保 、 古晋 、 诗巫 等都会区,汉语的使用率頻繁甚至超过 马来西亚宪法 所规定的官方语言 马来语 ,因此习惯上也将马来西亚視为 华语世界 一部分。

  6. 大中華 (英語: Greater China )是對 中國 或 華人 概括性的政治、經濟及文化概念,主要用於 學術 與 商業 領域,最早於1930年由 美國 地理學家 葛德石 所提出 [1] ,但沒有統一之定義。 通常包含以華人或 漢文化 為主的 兩岸四地 ── 中國大陸 、 香港 、 澳門 以及 臺灣 ( 臺澎金馬 ) [2] ,部份人士認為也包含新、馬兩國,甚至有些人認為還包含 泰國 、 印尼 及 蘇里南 的 華人地區 以及其他美洲、歐洲的 海外華人 社區。 「大中華」隱含對包含這些地區的人民屬於 中華民族 的 文化認同 ,支持者認為可以避免 兩岸關係 中的政治及主權爭議、降低表面上政治與 意識形態 的衝突。

  7. 居民以 華人 為主,佔總人口的91.6%,大部分華人除了 本地原居民 ( 圍頭 、 客家 、 蜑家 、 福佬 )外,大多來自 廣東省 (以 廣府民系 居多),少部分華人來自 福建省 及 江浙 地區。. 其他族裔包括歐美裔、泰裔、印尼裔、菲律賓裔及南亞裔。. 香港流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