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7年4月5日 · 15 Aug 2015. 1997乃香港人畢生難忘的一年。 除了換旗易主之外,香港於97年5月,發現全球首宗人類感染 H5N1 甲型禽流感病毒之個案。 因為事不尋常並為全球首例故本港衞生當局決定從美國疾控中心邀請專家進行調查…… 杏林英傑. 康德黎對港貢獻——第一批華人西醫及孫中山. 作者: 袁國勇. 02 May 2015. 革命需要英雄,但「形象」始終是種抽象而虛幻的東西,時間一久,如果沒有實在的事物鞏固他抽象的英雄形象, 「形象」自然會煙消雲散。 故此,在倫敦蒙難一事後所發生的事,才真真正正令到中國的改革踏上正道。 杏林英傑. 孫中山英倫蒙難 康德黎營救學生. 作者: 袁國勇. 25 Apr 2015.

  2. 2022年11月17日 · 編按:本文由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 團隊提供作者包括該系的講座教授袁國勇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名譽臨床導師伍睿雋及趙晞揚。 港大微生物學系團隊與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 一直合作調查類鼻疽的情況跟蹤疫情進展並多次到深水埗現場採樣化驗本文是對爆發情況的全方位解讀要點如下: 類鼻疽在本港是風土病,在不同地區均有源頭。 流行病學調查未能確定感染途徑及源頭,譬如細菌如何由泥土感染到人類。 未能證明食水將細菌帶到患者家中,但現階段資料足以支持各種改善建議方案。 本港食水供應標準完全合乎世界衞生組織要求,調查沒發現水體有污染,但市民仍切戒飲用未經煮沸的食水。 隨全球暖化,氣溫上升,預計未來類鼻疽感染的個案將會繼續上升。 什麼是類鼻疽(Melioidosis)?

  3. 2023年1月26日 · 新冠病毒 港大醫學院 袁國勇 陳福和.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團隊有關新冠病毒的一篇論文被權威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選為曾在該刊發表、醫學史200年來具里程碑地位的論文。

  4. 2015年4月18日 · 每當市民遇有急性創傷之時,需要聖約翰或紅十字會救傷隊的急救服務,可曾問過,誰為他們編寫急救手冊?. 作者: 袁國勇. 2015-04-18. 杏林英傑. 康德黎一個決定為中國帶來變革. 本文另兩位作者:. 杜啟泓,香港大學醫學院畢業。. 傳染病及微生物科醫生,專研 ...

  5. 2023年3月24日 · 編按袁國勇教授在3月15日香港大學慶祝111周年的晚宴上發表主題演講香港大學應對新冠大流行──我們的傳統實踐和挑戰為題根據講稿整理成文章給本社發表以饗讀者沙士爆發20年以來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的團隊一直為應對新發傳染病而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團隊銘記,我們繼承了一個偉大的傳統。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香港西醫書院(港大醫學院之前身)創始院長白文信教授,發現了傳播淋巴絲蟲病之蚊媒。 其發現奠定蚊媒播病論之基礎,有助科學界了解各種蚊媒傳染之疾病,例如瘧疾等病。 孫中山先生是白文信之學生,乃香港西醫書院之首批畢業生,當時之醫學生在荷李活道的雅麗氏利濟醫院接受培訓。 孫先生於畢業晚宴上,曾表示香港西醫書院「不僅為培養學生茁壯成長,應為全港所有人之福祉而立」。

  6. 2021年12月1日 · 面對來勢洶洶的Omicron變種病毒,由港大醫學院微生物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率領的研究團隊,11月30日宣布成功分離出 SARS-CoV-2 Omicron 病毒變種株,將探討開發生產滅活疫苗的可行性。

  7. 2023年5月6日 · 就世衛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袁國勇教授發表3點感言世衛組織宣布新冠病毒不再是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這是流行病史上的里程碑他對此極感欣慰 。 過去3年中,香港民眾打了一場漂亮的抗疫戰, 表現出韌性,在口罩、檢測、隔離和檢疫等公共衛生干預措施方面展示了協作精神。 醫護人員的努力,證明了他們在治療各個方面都是最專業和最具奉獻精神的團隊。 袁國勇表示,他感激有機會能在2003至2023這20年中,為香港這個他出生成長之地,參與抗擊新發傳染病。 他表示,很遺憾看到許多未接種疫苗的長者不幸地去世。 我們必須相信科學,才能避免下次出現這種情況。 臨床實驗清楚顯示,整體人口中足夠的疫苗接種率,加上自然感染,足以建立有效的混合免疫屏障,以防止嚴重病情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