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寶炬陀羅尼》說:「信心是一切修行的基礎,就像母親養育孩子一樣,信心能夠孕育、守護及增長一切功德。 信心能淨除一切疑慮,讓我們跳脫出生死輪迴,因此,透過對師長修信心可以到達真正的涅槃之地。 信心能降伏煩惱令心清淨,讓我們遠離驕慢,是恭敬心的根本。 信心就像是帶我們走進最殊勝佛法寶藏的腳,也像是攝持善法根源的手一般,只有靠著對善知識的信心才能獲得這一切善法。 十法亦云:「由何出導師,信為最勝乘,是故具慧人,應隨依於信。 諸不信心人,不生眾白法,如種為火焦,豈生青苗芽。 」由進退門,而說信為一切德本。 《聖十法大乘經》也說:「引導我們入佛道的佛菩薩、導師是怎樣產生的? 信心就是最超勝的乘車載具。 所以具有智慧的人,應該依止追隨信心的引導。

  2. 2020年12月30日 · 《入行論》說:施捨一切給有情,便能證得涅槃,而我的心是想修證涅槃,我所擁有的一切身體、受用等,終究會頓時捨棄,與其在痛苦中捨離,不如趁現在自在、有自主時施捨有情,令其殊勝而有意義。

  3. 2021年3月1日 · 答:因為受了菩薩戒之後,不修靜慮有過失,修靜慮則有功德,而修時又須具足六種殊勝和六波羅蜜多,若無此等內涵,則不能成為 加和意樂清淨的菩薩,最多只是世間或小乘的靜慮。

  4. 2021年2月27日 · “此因”是指心中數數思惟,思惟的內容是前兩句。 “此因”的作用是“能遇師,或應理事”。 對於思惟的內容——“於此等時中,何能串習念”,以下從目的、階段、關鍵、方法等四方面分析。 從目的上思惟:若想讓煩惱未生的不生,已生的斷除,就要以不放逸和正知正念來依止其對治的方便。 從階段和關鍵上思惟:在我轉入依止對治方便的時候,關鍵就是要有“不必勤作就能持續不忘失的正念”。 再從方法上思惟:如何才能由串習而形成無勤而不忘失的正念? 以這樣再再思惟為因,就會知道,只有依止善知識和見相同的道友,在他們的攝持下,時時熏習,有疑惑能得到解答,有過失能得以糾正,有偏差會被提醒,這樣配合各方面能引生正念的因緣,才能培養出強有力的正念,而不是單憑想像就能成功的。

  5. 【所言修者。 謂其數數於善所緣,令心安住,將護修習所緣行相。 所謂修行,是指守護所緣行相,使心一再地專注在所緣境上。 合註 註釋2. 所緣行相 指心的「所緣」及「行相」二者。 例如執持聲音是無常法的心,即是以聲音為所緣,無常為行相。 其他心識依此類推。 【蓋從無始,自為心所自在,心則不為自所自在。 因為從無始以來,我們一直被自己的心所操控,心則不受自己的主宰。 【心復隨向煩惱等障,而為發起一切罪惡。 而我們的心又一直依著種種煩惱等障的支配,以致引生一切的惡業。 【此修即是,為令其心,隨自自在,堪如所欲,住善所緣。 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能被自己主宰,隨自己的欲趣向善所緣。 合註 註釋. 3煩惱等障 指煩惱障和所知障. 【煩惱障】主要障礙眾生獲得解脫的果位,包含貪瞋癡等眾多煩惱及其種子。

  6. 2021年2月10日 · “行依止”:如同一切花草樹木都要依止大地,菩薩的六度萬行都要依止菩提心,因此發菩提心是六度萬行的依止處。 安忍度的攝義: 應當隨念發菩提心是菩薩萬行的依止處而修習,是欲將一切有情安立於漏盡忍的根本,因此必須讓菩提心逐漸增廣。 大地諸忍作所願境而勤修習。 以初地以上菩薩的安忍作為發願目標而精勤修習。 譬如,三地菩薩增勝安忍度的境界,《入中論》說:“設有非處起瞋恚,將此身肉並骨節,分分割截經久時,於彼割者忍更增。 已見無我諸菩薩,能所何時何相割,彼見諸法如影像,由此亦能善安忍。 三地菩薩絕無損害他人的意念,所以本非他人生瞋的對境。

  7. 第一科分為三科:一、總括說明依止的意樂;二、特別說明修習根本—信心;三、應當憶念深恩而生起敬重心。 第一科分為二科:約略說明;一、詳細說明。 第一科:《華嚴經》提到以九種心侍奉善知識,能含攝一切依止意樂的關鍵。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