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4月21日 · 【明報專訊】 (1)我們有自古流傳的兩句話:一是「衣食足則知榮辱」,見於《管子?牧民》篇,一是「民以食為天」,是漢朝酈食其說的。 這些都是從實際政治上認出了民食的基本性,也就是說從人民方面看,吃飯第一。 另一方面,告子說,「食色,性也」,是從人生哲學上肯定了食是生活的兩大基本要求之一。 《禮記?禮運》篇也說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這更明白。 照後面這兩句話,吃飯和性慾是同等重要的,可是照這兩句話裏的次序,「食」或「飲食」都在前頭,所以還是吃飯第一。 (2)這吃飯第一的道理,一般社會似乎也都默認。 雖然歷史上沒有明白的記載,但是近代的情形,據我們的耳聞目見,似乎足以教我們相信從古如此。 例如蘇北的飢民羣到江南就食 [1],差不多年年有。

  2. 2017年1月7日 · 【明報專訊】名導演費穆女兒、著名歌唱家費明儀離世,近日有不少人討論姓氏「費」嘅讀音。 Emily所知,「費」可讀「沸」或「秘」,好多人話如果以姓氏嚟講,費應讀「秘」,但點解唔少後輩都唔會叫費明儀做「秘」老師? 先秦讀「秘」 隋唐起有「沸」讀法. 有認識費明儀及其叔父、《大公報》前社長費彝民嘅人都提到,稱呼兩位姓氏時粵語發音都係「沸」。 香港中文大學粵語研究中心主任鄧思穎話,「秘」係上古音,因為先秦時期漢語沒有F音,例如孔子時代,「使費」會讀作「使秘」,但到了隋唐等中古時期,開始出現F音,開始有「沸」嘅讀法。 但鄧思穎認為「名從主人」,讀作「沸」或「秘」,好視乎姓「費」的本人希望外界如何讀其姓氏。

  3. 2020年12月15日 · 【1】禮. 先學〈論仁〉第3則. 論仁與禮關係,是儒家最關鍵觀念: (圖b) 仁指人與生俱來同情別人,不忍別人受傷害的人際關懷,禮是對行為的規範。 仁與禮的關係,在《論語‧陽貨》「宰我問三年之喪」的故事中,說得最清楚。 周禮規定,父母死後,子女須守喪三年,其間起居生活有嚴格限制,如不得為官,不得娛樂飲酒吃肉,穿粗衣麻布,不得婚嫁、生子,獨自搬到草棚住,睡在草蓆上……等等。 宰我問三年之喪. 學生宰我問孔子,父母之喪守三年太長,一年可以吧? 孔子反問:父母死後不到三年,就大魚大肉,穿得花枝招展,安樂嗎? 宰我答道:安樂。 孔子接着提出了儒家最重要的仁與禮關係的觀念: 子女出生後,父母衣不解帶、偎乾就濕地照顧,至少三年,子女才能完全離開父母懷抱。

  4. 2014年11月19日 · 他飾演日本職業殺手,奉命到香港和澳門殺人。 但他發現被奸惡集團利用,殺了好人,於是追尋真相,對抗惡黨,並且義救了一個淪落澳門的日本可憐妓女。 丹波哲郎演日本警探,一直追到港澳,對這個仁義殺手惺惺相惜,化敵為友。 當年《雙雄喋血記》令我們驚喜,除了倉健演神槍殺手多情重義,亦由於有很多港澳實景,活用得豐富多采,遠勝那時主要在片場拍攝的港片,亦勝過來港取景的西片。 我和一些同樣曾在澳門成長的朋友,更看了幾次《雙雄喋血記》,多年後談起此片也念念不忘,津津樂道。 吳宇森拍《喋血雙雄》致敬. 1980年代吳宇森拍成《喋血雙雄》,正是向那部日本舊片致敬,加以改編,由周潤發演神槍職業殺手,李修賢演對他惺惺相惜的警探。

  5. 2015年5月26日 · 【明報專訊】立法會今日討論發展局與房屋協會協議重建公務員合作社樓宇 (下簡稱公務員樓)的先導計劃,房協擬在不虧蝕的原則下重建公務員樓為居屋。 本報取得現存177個已分契公務員樓地點名單,發現近四成在港島,當中以北角寶石樓及怡景大廈重建潛力最大,兩地盤合併後可提供逾3萬方呎土地。 不少分佈跑馬地及東半山等的公務員樓「地王」亦隨之曝光,但有測量師批評豪宅區建居屋影響社區規劃,建議引入私人參建樓宇。 房協主席鄔滿海首度回應稱豪宅區地價高昂,不考慮收購重建成居屋。 明報記者 岑詠欣. 鄔滿海﹕補地價太貴.

  6. 多種疾病會導致單純收縮期高血壓,包括貧血、甲狀腺功能過、腎病、腎上腺疾病、主動脈瓣(aortic valve)功能障礙、阻塞性睡眠窒息(obstructive sleep apnea)等,但大多數都是源自與年齡有關係的大動脈壁硬化,血壓反映心臟在每一次跳動時輸出血液的容量和施加在動脈壁的壓力,健康的動脈壁在血液湧過時膨脹、而在血液通過後回復原來的形狀,隨著人體的老化,動脈逐漸失去彈性、而失去容納血液湧過時的能力,當血管變得越硬,施加在血管壁的壓力也越大,而心臟也要跳動得越用力、才能輸出足夠的血液,當動脈壁硬化,下壓會下降而上壓會上昇,通常下壓會在五十歲左右保持穩定,但上壓會一直上昇。 單純收縮期高血壓也可導致嚴重的併發症,包括中風、冠心病、慢性腎病、老人痴呆等,所以,不可掉以輕心。

  7. [2015-10-06] 明醫網 > 健康醫事. 近年坊間有不少傳言指,若身體酸鹼值(potential of hydrogen,pH)失去平衡,令人長期處於酸性的體液狀態,可致百病叢生,甚至提早衰老。 放眼教授酸鹼飲食法的中外書籍充斥市場,究竟這些似是而非的理論或飲食方法,你我又會信幾成? 追求健康本是好事,但對於現時氾濫成災的「健康資訊」,大家在半信半疑或嘗試跟從之際,有否認真過濾箇中信息? 或許是時候了解更多自己的身體機能。 百病源自同因? 近年有關「體液酸鹼值失衡致病」的說法,主要來自自然療法界。 此理論是這樣說的︰基於某些生活或飲食習慣,令人們攝取過多酸性物質,從而令體液的酸鹼度失衡。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