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被扣留者简介. 12位被扣留者曾于2019年 反對修訂逃犯條例運動 期間被捕,在獲 保釋 候審期間 棄保潛逃 並試圖偷渡台灣,分別為下列11名男性和1名女性 [14] [15] : 李宇軒 (30歲):報稱電腦程式設計員, 香港故事 成員,因涉嫌違反《 版國安法 》中的勾結外國或者境外勢力罪名而被捕,另被指涉嫌洗黑錢罪、管有工具可作非法用途罪、無牌管有彈藥罪。 張俊富(23歲): 香港公開大學 三年級學生,「 屠龍小隊 」成員,在2019年12月8日「 國際人權日大遊行 」中被搜出 手槍 、 實彈 ,被控串謀有意圖傷人罪、無牌管有槍械及彈藥罪、兩項管有攻擊性武器罪,並涉及2019年12月9日 華仁書院 土製炸彈 案。 因沒有出席聆訊,已被法庭頒通緝令,並沒收保釋金。

  2. 2020年9月12日 · 联署信也提及12名港人中有5位拥有英国国民海外国籍或双重国籍证明中国政府越发频繁地透过拘留他国国民作筹码进行人质外交”,又指国际社会必须站起来反对中国的强制外交和针对外国人的任意拘留否则只会令北京进一步利用港版国安法打压

  3. 其他人也問了

  4. 香港駐倫敦經濟貿易辦事處正門,位於倫敦西敏市 貝德福德廣場18號 香港駐倫敦經貿辦間諜案是2024年英國一宗國家安全案件 [1]。2024年5月13日,倫敦警務處發出新聞稿公告,其反恐指揮部於5月1日拘捕8男1女,翌日再於倫敦及約克郡拘捕多2名男子,被捕人士被拘留於倫敦市中心及西密德蘭郡的警察局 ...

  5. 2020年9月12日 · 被扣留者簡介. 經過. 各方反應. 爭議. 參見. 參考資料. 12港人案. 12港人快艇路線圖。 [1] 12港人逃亡事件 ,是指2020年8月23日,12名 香港 據報於保釋期間乘坐快艇企圖 棄保潛逃 [2] [3] [4] 偷渡 台灣 途中,被 廣東海警局 拘捕並送往 深圳 鹽田 看守所扣押的事件 [5] [6] [7] [8] 。 事發後,引起香港本地及國際社會關注。 最初,在扣押期間,10名港人的家屬曾多次安排委託律師,要求與被扣押港人會面,但均被公安拒絕,13位家屬委託律師被公安約談施壓、6名律師退出代理工作 [9] 。 12月下旬,深圳市鹽田區人民檢察院起訴12人中的10名成年 [10] 。

    • 稱謂
    • 歷史
    • 政治
    • 經濟
    • 社會
    • 教育
    • 語文
    • 文化
    • 體育
    • 節日

    英屬香港經年之間,覆蓋範圍有過變遷。「香港」用作英國殖民地名之後,直指香港島及附屬領域。其後英國取得九龍、租借新界,地理上以大香港(英语:Greater Hong Kong)稱香港全境,以分別香港島和香港仔。官方以外,一般人都會直稱香港。官方英文初期拼作「Hongkong」,戰後「Hong Kong」成為通用拼法。當時管治香港的政府稱為香港政府(Hong Kong Government)或(Government of Hong Kong),日本語則作「香港政廳」。 中國共產黨或香港左派媒體對英国治下的香港政府稱作香港英國政府或香港英國當局,簡稱港英政府或港英當局。起初1960年代的六七暴動期間,香港親北京的左派勢力便經常以「港英」稱呼當時的殖民地政府,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港英政府」,「港...

    割讓香港至二戰

    1842年至1898年,清政府先後割讓新安縣城外50公里的香港島、九龍半島及租借新界予英國,合稱割讓香港。香港自古是中原的邊陲棄土,當初連英國人也指香港「荒蕪、無價值」,後來才發現它是優良港口。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香港避過了德國軍艦的攻擊。1941年12月,大日本帝國在偷襲美國珍珠港六小時後偷襲英屬香港,香港保衛戰爆發,英軍和加拿大援軍激戰17天後不敵,日軍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佔時期。扣除日佔時期,英國總計統治香港55,804天(约152年9個半月)[註 1]。

    戰後至1960年代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投降,英國皇家海軍於8月30日抵達維多利亞港結束香港日佔時期,香港重光後由夏愨少將領導的臨時軍政府管治至1946年4月。1946年5月,楊慕琦回港復任總督,軍政府統治時期結束,恢復三權分立的管治制度。至於二戰後的中國大陸地區則因爲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與共產黨爭奪執政權並爆發內戰,後者取勝後於1949年10月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共高層對英屬香港的方針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沒有立即向英國討論香港主權的問題。戰後的香港在英國統治下得以避開中國的內戰、政治鬥爭及文革等動亂,香港於戰後的經濟及社會發展亦得以打下根基。1945年起至1960年掀起逃港潮,大量中國大陸居民以合法及非法途徑逃難來香港。1950年代,因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朝鲜战争,中華人民共和國遭聯合國禁運,香港亦因此從轉口港轉為發展工業。 香港在1950及1960年代發生三次動亂。逃難來港的親國民黨人士與親共產黨人士因爲政見矛盾及積怨日深,前者在1956年10月10日發起騷亂並與後者發生激烈的集體打鬥,這場雙十暴動雖於3天後被平息,但死亡人數達到59人,成爲最多人喪生的暴動。1966年...

    1970至1990年代

    1960年代後期香港經濟邁入高速成長期,累積的財政儲備有較大的提升,1970年代開始有餘裕增加各種社會福利。經歷過1960年代的暴動,香港政府於1970年代初調整政策方針,吸納更多華人進入決策機制,改善政府与普罗大众的沟通,成立民政事务处,並探討政制民主化。1973年受第一次石油危機影響,香港經歷經濟大衰退,但自1974年開始長達20多年的高速增長。1970年代中,在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推動下,地下鐵路開始建造,廉政公署成立,開始實施九年免費教育,並進一步擴展公共房屋計劃,如十年建屋計劃及居者有其屋計劃,皆為香港未來的經濟奇蹟奠定基礎。 1984年12月1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總理趙紫陽與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北京簽訂《中英聯合聲明》,確認1997年7月1日英國結束對香港的統治,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英屬香港共經歷六位英國君主,分別是维多利亚女王、爱德华七世、乔治五世、爱德华八世、乔治六世、伊丽莎白二世;每位君主都在香港留下相應紀念事物或地名。 英國君主是英屬香港的最高統治者,香港總督是英國君主的全權代表。初期香港主要官員全由英国人擔任,但後逐漸接納華人進入政府部門,如陳方安生、曾蔭權都是英治時期的官員,並直接過渡至特區時期。 1842年,清政府割讓香港島予英国。當時仍為英國全權代表的砵甸乍於1842年10月27日在香港發出告示,指「香港乃不抽稅之埠,準各國貿易,並尊重華人習慣」。维多利亚女王1843年4月5日頒發《英皇制誥》,《制誥》在同年6月抵港,而耆英與砵甸乍於6月26日在香港就《南京條約》換約,砵甸乍遂依據《制誥》,正式成為首任香港總督。 砵甸乍上任總督後,隨即依據《英皇制誥》成...

    1842年成為自由港後,香港便成為區內一個重要的轉口港。多間英國洋行在香港設立,吸引不少華人從事與貿易相關的業務,如搬運及運輸等。部份華商在香港設立南北行經商。工業方面,早年香港主要依賴造船業,在紅磡及香港仔等地均設有船塢。香港開埠初期政府不收取任何稅款,只依賴賣地及牌照等收入,自1850年代起收取小量稅項,但由於一直不抽關稅,故對香港經濟發展影響甚微。 20世紀初,除了秉承以往的轉口貿易外,香港的工業也開始有所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工業生產受到影響,使香港多了不少工廠,以九龍一帶為多。1930年代,當時全球經濟大蕭條,銀本位貨幣制度受到衝擊,都對香港經濟構成一定影響。1937年,港元正式成為香港法定貨幣。同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香港成為中國大陸的重要對外窗口,大量物資經香港進入中國。香港...

    醫療方面,最早建立的華人醫院為1872年創立的東華醫院,為上環華人居住區的市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至今。1874年,西營盤醫院(政府公立醫院)成立,為是香港第一所非軍用的政府醫院。當時的主要醫院還包括那打素醫院及雅麗氏紀念醫院(兩者今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等。1960年代,行政局嘗試改善醫療系統以提供價錢低廉的健康服務給香港市民,於是醫療部門擬出一份預測未來15年市民對醫療服務的建議書。香港流感是一種最初1968年在香港爆發的流行性感冒,該病隨後在同年傳到美國。該疫症一直持續到1969年。 治安方面,香港殖民地警隊於1844年5月1日正式成立。警隊早期的工作範圍非常廣泛,除負責治安外,還負責消防、人口登記、出入境、簽發車牌狗牌、交通以及郵政。在1967年,警隊更因在處理六七暴動有功,獲英...

    香港政府於1847年推行公立學校教育制度,補助中文學校的經費,並於1873年將教會學校也納入在內。首間官立學校中央書院(今皇仁書院)於1862年開辦。1887年,香港西醫書院成立。1971年,政府推出六年免費強制小學教育,1978年推廣至中三程度。在這之前,香港的小學畢業生都要參加香港小學會考,取得學歷的確認,以便投身社會工作。自從六年強制小學教育推行後,小學會考被升中試取代,作為升讀中學的競爭準則。「九年免費教育」推行後,升中試為學能測驗所取代,並於中三設立「中三淘汰試」,以篩選適合升讀高中教育的學生。

    香港开埠後,政府奉行自由港原则,尊重华人生活方式。政府文書以英文為準,中文在香港民间社会广泛应用。1920年代,總督金文泰於1926年3月1日成立香港首間中文官立學校,名為官立漢文中學(今為金文泰中學),由教育司署的漢文視學官兼任該校校長。1928年,金文泰進一步頒佈《中小學中文課程標準》,規定香港的中文學校與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採用相同的「六三三」學制,讓中文學校學生能夠銜接中國大陸的學校課程。在其提倡下,香港大學於1927年增設中文系,並請來前清遺老賴際熙與區大典等翰林教授經典。 香港的中文媒体、中文电影等等中文应用都非常发达,从1930年代第一部粤语电影开始,香港便一直是粤语电影的中心,香港人讲粤语的人数,亦长期占绝大多数,自开埠以来,香港的中文报纸等媒体,亦长期是华人世界最发达的中文媒体...

    影視

    戰前香港電影業始於20世紀最初。戰後香港電影及電視業在上海和東南亞華人製片人同來香港之下,發展逢勃。初年主要電影語言有國語、廣東話兩種,而國語佔大部份。自70年代初起,廣東話佔比例。香港電影業全盛時期,號稱「東方荷里活」,當中亦奠定了功夫片和英雄式血灑風格動作片的地位。

    足球和賽馬是香港最受大眾歡迎的體育運動,其中香港足球代表隊於1920年代開始直到1960年代後期是亞洲中具實力的足球隊,部份香港足球員更選擇代表中華民國出戰亞洲杯、亞運會和奧運會。 香港賽馬是大中華地區中獨具特色的一個體育項目,香港賽馬會是全球具有影響力的賽馬會之一,每年繳付大量博彩稅予香港政府。 單車、網球、壁球、羽毛球等運動項目亦由英國人在早期帶入到香港,成為大中華地區最早接受這些運動的地區。香港最後以英國屬土身份參與的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中,香港代表隊的李麗珊奪得滑浪風帆項目的金牌,這是香港歷史上第一面奧運金牌。

    在香港開埠初期的1875年,香港政府訂立《公眾假期條例》(Public Holidays Ordinance),訂明公眾假期和銀行假期日期,所以公眾假期也俗稱「銀行假期」。其後條例經多次修訂,英文名稱亦改為General Holidays Ordinance。該條例指明政府部門在假期當日暫停辦公,亦規定銀行在假期當日無須辦理與可轉讓票據有關的付款等事宜。值得注意的是,該條例只是方便政府和商業運作,並無規定僱主必須讓僱員於公眾假期當天放假,部份僱員可在公眾假期放假,純粹是僱主給予的額外福利。 當時洋人一般跟隨英國的習慣慶祝節日,華人則慶祝中國傳統節日。當時洋人的假日包括公曆新年、復活節、英皇壽辰及聖誕節;華人的假日主要為農曆新年及冬節,在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及節氣也會進行一...

  6. 2024年5月9日 · 英屬香港 (英語: British Hong Kong ),是指1841年至1941年及1945年至1997年期間 英國 治下的 香港 。 統治時期一般稱為 香港英治時期 、 英治香港 或者 港英時期 。 稱謂 [ 編輯] 英屬香港經年之間,覆蓋範圍有過變遷。 「香港」用作英國殖民地名之後,直指香港島及附屬領域。 其後英國取得九龍、租借新界,地理上以大香港(英語:Greater Hong Kong)稱香港全境,以分別香港島和香港仔。 官方以外,一般人都會直稱 香港 。 官方英文初期拼作「Hongkong」,戰後「Hong Kong」成為通用拼法。

  7. 香港繁體. 工具. 港裔英國人 又稱 英籍香港人、居英港人等 ,是指 祖籍 香港 、父母或自己擁有英國國籍及香港居留權的人、於香港成長的人,或是先輩來自於現在的 香港特別行政區 或者1841年至1997年的 英屬香港 的 英國人 ,他們通常被認為是 華裔英國人 的一個 群體 。 不少人持有 英國國民(海外)護照 [1] 。 移民潮 [ 編輯] 1960年代 [ 編輯] 六七暴動 引致香港社會動盪不安,一些比較富裕的香港居民對香港前景憂慮,選擇移居外地,當中不乏 新界原居民 。 1990年代 [ 編輯] 六四事件 後,不少香港人對 主權移交 缺乏信心,英國政府因為道義責任,推出 居英權計劃 ,讓5萬個家庭得到英國護照,部分人士選擇定居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