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8月1日 · 2022 年 8 月 1 日. 0. 402. 敬愛的客戶您好: 當Covid-19變異為Omicron,類流感的病毒株彷若大軍入侵臺灣本土,防疫保單雖一時曾為盾牌短暫抵擋外侮,但最後也成為絕響隱沒在歷史之中。 如今疫情未歇、混亂猶在,保險理賠終究還是得回歸醫療補償本質,若不幸染疫住院應按條款:依一般住院或加護病房等級分類給付賠償金。 近日媒體大肆渲染,產、壽險公司因銷售防疫保單之故,致使帳面上虧損百億元,更大膽假設其有破產倒閉之虞。 媒體片面之詞危言聳聽,只求收視率與點閱數,引發無數消費者恐慌,像極了唯恐天下不亂的三姑六婆。 其實,保險公司不同於一般民營機構,雖隸屬私人企業股份有限公司,卻是嚴格地受財政部金管會保險局控管與保護,就像監管銀行信託與證券交易所一般,皆受到政府機構的把關。

  2. 2023年2月1日 · - 2023 年 2 月 1 日. 400. 0. 疫情持續3年的時間,應對方式從清零轉為共存,即便政府逐步放寬限制,戴口罩還是成為民眾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隨著染疫的人數增加,有愈來愈多的案例發現在肺炎痊癒後,身體仍留下些許後遺症,也就是所謂的「長新冠」症狀。 根據衛生福利部的資訊,確診者在康復的60天內仍有30~60%的患者持續出現長新冠的病症,常見的症狀有疲倦(53.1%)、氣喘(22.9~43.4%)、關節痛(27.3%)、胸痛(21.7%)、咳嗽(15.4%)以及嗅味覺異常(13.1%)等。 而美國疾病管制局的調查數據則指出,超過40%的美國成年人曾感染過新冠肺炎,而有近1/5(19%)的患者有長新冠症狀。

  3. 2024年1月1日 · 「利率」一直是臺灣壽險業經營上相當關鍵的變數,目前整個產業所面臨問題的核心,與2002年前後市場利率大幅降低,並長期持續維持低利率有高度相關,保險公司為填補過往利差損,經營主軸改為重利差益而輕死費差的營運架構,當壽險業開始習慣長期低利率的環境時,在2022年美國聯準會啟動 ...

  4. 2022年8月1日 · 臺灣的新冠疫情爆發較晚,防疫政策也從去年的三級警戒,隨著Omicron全球大流行,從清零轉變為走向與病毒共存,進入防疫新生活。 而保險在疫情劇烈延燒的2年多以來,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經濟補償與安定作用,不僅在社會保險提供相應的保險保障,更有多家產險公司推出防疫保單,每一個確診的個人及其家庭,透過理賠金降低新冠疫情為家庭帶來的衝擊。 專訪過程中曾詢問桂先農董事長對於日前防疫保單的各項紛擾,「姑且不論後續的理賠爭議,又或者是保險公司的財務結構是否受到影響,排隊買保險的景象,不就代表民眾認同保險,也知道保險很重要嗎? 當然觀察本次經驗,有許多需要調整與借鑑之處。

  5. 2022年2月1日 · 新冠疫情至今已延燒2年,隨著病毒不斷變種,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還在不斷增加中。 由於病毒傳播速度相當驚人,引發了近代最大規模的確診病患隔離行動,每個國家為了防堵疫情繼續擴散蔓延,實施了相當多的防疫措施,而這些管制措施也連帶影響了所有人的生活。 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就是全球經濟活動的衰退。 許多倚靠人流的產業如航空業、餐飲業或是娛樂產業等,因為防疫政策而使金流收入瞬間大幅下降,使得整體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 聯合國在2021年初的報告即說明新冠疫情會導致2020年全球GDP萎縮4.3%,遠高於2009年時因金融海嘯而衰退的1.7%,其中如歐美等先進的經濟體下降的幅度最大,來到4.5%。

  6. 2021年2月1日 · 2374. 人生有3大風險──走太早、活太久、走不掉。 保障型保險能將風險落實為數字,這個數字代表的不單單是金錢的價值,還涵蓋了一個人對於生命所能盡到一切極致的愛與責任。 壽險公會理事長黃調貴於2021年新春展望時,針對未來壽險業務人員的前景抱持樂觀看待。 他指出去年雖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及「壽險死亡保障門檻比率」提高等法令調整,保險公司及業務人員都面臨新的衝擊與挑戰,但對於業務人員來說,也產生新的契機──民眾在疫情蔓延之下,更逐漸深思風險保障的重要性,對於保障型保單的接受度亦大大提高。 「整體保險業內外,都比以往更加重視回歸保險的本質,也就是保險保障。 保險的本質:保障. 提到保險的「本質」,就不得不提到馬斯洛需求理論(圖一),業務人員在與客戶進行保險需求分析時,必須與這個理論緊密相扣。

  7. 2021年4月1日 · 新冠肺炎席捲全球,已經有1年多的時間,全世界都受到了影響。本次專欄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在這場猛烈的疫情之下,哪些事沒有改變?哪些事改變了? 撇開疫情不談,保障的需求依然存在 撇開疫情不談,人依舊會過世!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