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香港中文大學 (英語: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縮寫 : CUHK ),簡稱 中文大學 、 中大 [註 1] ,是 香港 一所 書院制 公立 研究型 綜合大學 [5] ,於1963年由 崇基學院 、 新亞書院 及 聯合書院 合併而成立,是香港第一所 研究型大學 及惟一一所的 書院制 ...

  2. 香港中文大学于 深圳市 设有一所 分校 ,为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批准,现排名位居 中外合作大学 第一等级的大学由香港中文大学教务会负责监督。. 中大是香港顶尖的大学之一 [9] ,现时属于“ QS世界百强大学 ”、“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百强大学 ”及 ...

    • 歷任院長
    • 歷史
    • 事件
    • 課程資訊
    • 架構
    1977年至1986年:蔡永業
    1986年至1989年:李川軍
    1989年至1992年:胡德佑
    1992年至1996年:李國章

    早在1968年,市政局議員兼崇基學院校董黃夢花公開建議香港中文大學成立醫學院,以解決醫生不足的問題。香港立法局在1974年通過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一所新的醫學院的提議,1980年中文大學醫學院正式成立,由蔡永業醫生為首任院長。但在籌辦過程中,當時的大學及理工教育資助委員會提出,如中大醫學院的學歷欲得到英聯邦國家承認,就須跟從香港大學醫學院的作法,招收參加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考生 (修讀五年), 但它們同時也不反對中大循香港高等程度會考招收學生, 這些學生需於理學院修讀一年先修班, 課程涵蓋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科,通過考試後才可進入醫學院習醫,這代表中大醫學院可以採用雙軌制收生。但這個建議引起中大部分師生強烈不滿, 因為這令人聯想於兩年前政府建議中大採納本科三年制的意圖再起。經校方討論, 仍決定採用...

    菲律賓人質事件傷者易小玲手術失敗事件

    2010年8月23日, 易小玲在馬尼拉人質事件中下顎中槍碎裂變形。她返港後於中大醫學院的教學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治療。她在威爾斯親王醫院留醫的三年期間共接受33次手術,但均以失敗告終。最後她赴及台灣長庚醫院就醫,並順利完成游離腓骨皮瓣移植手術。但其後中大醫學院前整形外科教授,易小玲的其中一位主診醫生博昂志揭發2010年威爾斯親王醫院為免令政治人物尷尬,不准他盡快為易做下顎重建手術。當日整形外科部主管黃守仁負責首次清創手術,博其後接手籌備重建下顎,但發現易小玲的傷口受感染,遂提出即時再做手術,但黃守仁已放大假。但翌日外科部門主管,中大醫學院外科教授賴寶山指,不適合即時為易小玲再做手術。其後博昂志被賴寶山告知周一嶽曾到威院探望易小玲,並告訴她接受第一次手術後,未來兩周無需再做手術,若他兩周內接手跟進病人再做手術,會令周一嶽尷尬。因此最後易小玲並沒有在發現傷口受感染後及時再做手術。

    中大教授余卓文手術不當封刀事件

    中大醫學院前心臟科講座教授余卓文在2013年遭心臟內科7名下屬醫生聯署投訴他處理多宗複雜及採用新技術介入程序的個案時手術不當,致病人嚴重併發症及死亡。事後威爾斯親王醫院將余卓文「封刀」,驚動醫管局成立3個小組調查事件,再由醫管局總部的調查委員會撰寫千頁報告,最終認為「封刀」合理,專家並建議余卓文到海外進修。

    中文大學醫科生宿舍偷窺事件

    中文大學何善衡夫人醫科生宿舍2014年有宿生沖涼時被偷窺,醫科生之間對事件細節眾說紛紜,有人稱偷窺者及受害者均為男醫科生,一名涉事男醫科生事後被停學一年,但繼續住宿舍。中大醫學院曾召開「適合執業評估委員會」審核有關個案,決定涉偷窺醫科生本月復課,一年後可註冊成實習醫生,但會安排心理輔導並定期監察其行為。不過,醫學院的處理手法招來學生非議,質疑校方閉門自行解決事件,處理輕率,擔心若有醫科生涉事後可輕易過關,他日正式執業時或對市民構成威脅。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提供了不同的課程,它們的學制及每年的收生人數都不同。 現時,每個課程的大部分的學位都是留給報考本地大學入學公開考試(香港中學文憑考試或以前的香港高級程度會考)的學生,即聯招生;而剩餘的則是給報考海外考試(如 GCE)的學生。現在在新學制(3-3-4學制或文憑試制)下,除銜接學位外,由醫學院提供的課程都是4年或以上,比舊學制(5-2-3學制或香港高考制)的多一年。海外考試生則由學院決定應上哪個學制的課程。 中大學醫學院為香港僅有的兩所提供醫學和藥劑學學士課程的大學之一,及唯一提供公共衛生理學士學位的大學。入讀醫學及藥劑學課程的學生須具備優良的考試成績。另外,大部份課程需要面試。 在學科成績計算上,內外全科醫學士及中醫學士課程只以「合格」、「不合格」計算成績,成績等第(A至F)...

    分學院

    現在,中文大學醫學院由五所分學院組成,它們分別是:生物醫學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藥劑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及中醫學院。 1. 生物醫學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那打素護理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3. 藥劑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4. 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5. 中醫學院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學系部門

    註: 1. 香港中文大學的中醫學院從2013年7月1日起隸屬醫學院。 2. 羅桂祥綜合生物醫學大樓為生物醫學院及藥劑學院共同使用的教學大樓。

  3. 其他人也問了

  4. 香港中文大學衝突 ,又稱 中大之圍 (英語: Sieg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 [2] [3] 、 中大鎮壓衝突 [4] [5] 、 中大警民衝突 [6] 、 中大保衛戰 [7] 、 二號橋保衛戰 [8] 、 中大攻防戰 [9] 、 中大之戰 [10] 、 中大暴亂 [11] [12] ,是 2019年 11月 周梓樂墮樓事件 及 西灣河 示威者被近距離 實彈 射傷後爆發的警民衝突。 作為「 黎明行動 」的一部分,有 中文大學 學生及外來的示威者聯合發動「二號橋行動」投擲雜物到 東鐵綫 路軌和 吐露港公路 上以堵塞道路促成全民罷工,及後包括 防暴警察 在內的大批 香港警察 到場後與示威者在 二號橋 上爆發嚴重衝突。

  5. 大學圖書館為於香港中文大學的中央圖書館設址於中央校園之中在香港中文大學成立後大學圖書館在1965年4月成立初時租賃九龍 廖創興銀行大廈二樓設館及藏書

  6.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 (英語: Faculty of Medicine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成立於1981年,為 香港中文大學 其中一所學院,由五所分學院組成,設有多種醫療科學課程提供予 本科 及 研究生 ,包括 醫學 、 藥學 、 公共衛生 、 護理學 及 中醫學 [1] 。 香港威爾斯親王醫院 為有關學院的教學醫院及研究基地。 中文大學醫學院為 香港 僅有的兩所 醫學院 之一,也是 香港 僅有的兩所提供 醫學 和 藥學 課程的大學。 另一所為歷史較悠久的 香港大學李嘉誠醫學院 。 歷任院長. 1977年至1986年: 蔡永業. 1986年至1989年: 李川軍.

  7. 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 (英語: Department of Government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簡稱 中大政政 、或 政政系 ,是 香港中文大學 社會科學院 內其中一個學系,成立於1970年,提供 學士 、授課式 碩士 (公共政策社會科學碩士、大中華地區的政府與政治社會科學碩士)、研究式碩士及 博士 課程,學系辦公室位於 聯合書院 鄭棟材樓。 [1] 除學術事務外,學院師生常有參與 社會運動 ,例如教師中 關信基 為 香港公民黨 創黨主席、 鄭赤琰 為 幫幫香港出聲行動 (幫港出聲)發起人之一, 香港立法會 議員中如 梁美芬 、 陳克勤 、陳家洛、林卓廷、區諾軒等則為校友。 重組計劃 [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