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如何瘦大腿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0 萬 名用戶曾瀏覽 facebook.com

    專業營養師度身訂製減肥餐單,簡易減肥食譜烹調煮法,以達至減重效果! 尚營坊獨有的減肥餐單,既有簡易減肥食譜,又可外出進餐,讓您輕鬆減重。

搜尋結果

  1. 如何執行方針 您就是一名香港地方大典編輯者。香港地方大典缺少總編或一個自上而下的中央機制來監視並批准香港地方大典的日常進展。與此相反,活躍的參與者對他們發現的內容及格式問題進行修訂或改正。所以香港地方大典編輯者既是作者又是編輯。

    • 歷史
    • 命名
    • 地理
    • 屋邨、屋苑及屋村

    早期

    鴨脷洲大街為島上最早的道路,亦為鴨脷洲最早有人定居的地方,早在明朝《粵大記》中有記載有居民定居的記錄。鴨脷洲洪聖廟在1773年建成。廟宇先後有多次重修。第一次鴉片戰爭,滿清政府戰敗給英國。兩國簽署《南京條約》後,於1841年把香港島連同鴨脷洲一同割讓給英國。 約1940年,英軍在鴨脷洲玉桂山上修建鴨巴甸炮台(Aberdeen Battery),用作鎮守香港南面海岸及南丫島一帶。及後為防止落入日軍手上,炮台在香港保衛戰期間由守軍自行破壞。由於當時鴨脷洲的英文名為Aberdeen Island,因此炮台的名稱取其英語音譯為鴨巴甸炮台。至1976年至78年間,鴨脷洲開始發展,政府將其名改為Ap Lei Chau。

    戰後

    1960年代,鴨脷洲島上已有不少茶居及酒家,漁船商人都會到此飲茶談生意;漁船老闆又會在島上購買食糧、日用品及藥物。島上盛行手工作業,直至1990年代才式微。1970年,香港電燈公司於鴨脷洲西北部建立鴨脷洲發電廠。 1980年3月28日,第一條鴨脷洲大橋通車。通車前,鴨脷洲居民只可以靠街渡往返香港仔。同年,鴨脷洲邨落成入伙。1987年,位於鴨脷洲東部、依玉桂山而建的公屋利東邨及居屋漁安苑落成。 1989年,鴨脷洲發電廠拆卸,遷往南丫島。原址發展為私人屋苑海怡半島,在1992年至1995年間落成,共9,812伙,是香港十大藍籌屋苑]一。 1994年7月,第二條鴨脷洲大橋落成,使進出鴨脷洲的交通,從雙線雙程行車變為四線雙程行車。 1994年8月16日,一場暴雨使鴨脷洲橋道旁的山坡發生塌坡,導致鴨脷洲邨和海怡半島對外交通中斷。當天油麻地小輪開辦一條臨時航線,接載乘客往[返怡半島]]與香港仔魚市場,而中巴則臨時開設95X線往返香港仔中心及香港仔魚市場。 1999年,位處於鴨脷洲洪聖街8號的鴨脷洲市政大廈啟用,是前市政局的全港第一座設有空氣調節設備的市政大廈,設有如街市、運動場、圖書館、餐廳等。

    2000年代

    2003年,海怡工貿中心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改作商業用途。於2009年改稱新海怡廣場,設有逾150間店鋪。 2007年,南港島綫落實興建,由海怡半島、利東、黃竹坑、海洋公園至金鐘,全程約10分鐘,預計2016年底通車。路線是時任特首曾蔭權提出的「十大基建」之一。 2009年,政府花費億元興建的風之塔公園落成,佔地2.62公頃,位於大街。

    鴨脷洲的「脷」字,在粵語中是舌頭的意思,因其形狀狹長像鴨舌而得名。在粵語,「舌」的讀音近似「蝕」,因為忌諱,所以改稱為「利」,後來為了書寫便創造了「脷」字。 由於鴨脷洲的「脷」字屬香港字,以往在電腦中難以打出,所以有時候會被人改作「鴨利洲」,甚至以「鴨舌洲」代替「鴨脷洲」。

    鴨脷洲與香港仔及黃竹坑僅一橋之隔。鴨脷洲上半部分形狀也像縮小了的香港島:南部及中部為兩座山丘,分別是玉桂山及假玉桂山。整個鴨脷洲主要是以住宅為主,集中在鴨脷洲西部、北部,東部主要是豪宅發展;西南面則有一個規模很小的利南道工業區,亦設有數據中心等高科技產業設於鴨脷洲工業區。

    本段落之內容不適用於唐樓 1. 鴨脷洲邨(公屋) 2. 利東邨(租置公屋) 3. 漁安苑(居屋) 4. 悅海華庭(夾屋) 5. 鴨脷洲大街兩旁(單幢私人洋樓) 6. 海怡半島(South Horizons,香港十大藍籌屋苑之一) 7. 倚南(H.Bonaire,精品豪宅) 8. 深灣軒(精品豪宅) 9. 南灣(Larvotto,豪宅) 10. 南區‧左岸(Marina South,豪宅)

  2. 九龍西. 關於與本條目地/山/島/海/區名相同或相似之地/山/島/海/區,詳見「 九龍 (消歧義) 」。. 九龍 西 ,又稱 西九龍 ,是 香港 其中一個 立法會選區 ,範圍包括 十八區 的 九龍城區 、 油尖旺區 及 深水埗區 。. 九龍西 是一個 小作品 。. 你可以 ...

  3. 鰂魚涌[1](Quarry Bay),位於香港 東區,為香港島的一個地方,位於北角東南方、寶馬山以東,區內建有不少商業大廈,為港島東商業區之一,以英皇道為主要道路。在香港歷史的分區之中,鰂魚涌是北角的一部分,包括早期分區、市政局分區以及校網分區。

  4. 旺角(Mong Kok),本名芒角,古又稱芒角咀,現中文又稱望角,英文亦寫作Mongkok,為九龍市區的一個地方,位於深水埗以南、油麻地以北,行政上屬 油尖旺區及 九龍城區,是香港著名的旅遊和購物區之一。旺角新舊樓宇林立;舊住宅樓宇地鋪多為商店或餐廳。以彌敦道為界,購物中心集中在東面 ...

  5. 青衣(Tsing Yi),全稱青衣島(Tsing Yi Island),原稱秤衣、中嶼(Chung Hue),古稱南灣山[2]、春花落[1]、中嶼島(Chung Hue Island),香港島嶼,位於新界葵涌以西,屬香港十八區之中的葵青區,是葵青區唯一一個島嶼,亦是葵青區兩大部分中其中之一[3],大部分土地屬荃灣新市鎮的一部分。 青衣在1960 ...

  6. 荃灣西約(Tsuen Wan West)簡稱荃灣西,是香港新界荃灣西部的地方名稱,介乎荃灣路至青豐路的青山公路一帶。 荃灣西約的「約」是「區域」的意思。「約」原是明清時期的一種鄉級地方管理制度,清朝初年荃灣一帶已有「荃灣約」之名。英國接管新界後沿用「約」作爲新界地方分區單位,荃灣被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