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痔瘡出血怎麼辦 相關

    廣告
  2. 上個月有 超過 1 萬 名用戶曾瀏覽 gvsc.hk

    痔瘡、肛問題、便秘、便便帶血、大腸鏡檢查. 即日診症服務,提供治療方案,解決煩惱。

    • 聯絡我們

      whatsapp 查詢52689727

      熱線電話 23666996

    • About Us

      We Provide High-Quality Healthcare

      Services. Know More.

  3. 院址:深圳市羅湖口岸的羅湖1號大廈,春風路3033號,出羅湖口岸步行百米即到. 深圳人民醫院主任親診,快速解決內痔、外痔、混合痔問題;當天預約當天手術,無需住院

搜尋結果

  1. 主要公告 2019年6月21日:現時最需要待撰的頁面為「加多利山」,指向其的連結為86個。第二為柏架山、大包米及假玉桂山,指向其的連結為69個。 由2018年8月4日起,香港地方大典上的文字版權不再使用CC-BY-NC-SA 4.0共享條款,而開始使用CC BY-NC-ND 2.5 TW(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2.5 台灣)共享條款 ...

    • 背景
    • 遷海步驟
    • 第二次遷海
    • 復界
    • 影響

    1644年4月25日新安縣成立71年後,明朝正式滅亡,滿清皇朝開始管治中國大陸。 然而,明鄭領袖,明朝遺臣鄭成功以台灣作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不斷侵擾福建沿海城巿,成為滿清皇朝的心腹大患。 順治十八年(1661年)八月,清政府採納降清的前明鄭將領黃梧的建議,頒發《遷海令》,以切斷沿海居民給鄭成功的支援和與鄭成功的聯繫。

    遷海的步驟是沿海岸線向內陸後遷該地所需的距離,然後選擇易守難攻的地方,插上旗幟,並在各旗幟之間用繩子拉一直線成一界線,在界線上每隔一段距離便修築墩台一座,界線靠海一邊的所有居民均必須撤離至內陸的一邊,並一律將臨海一邊的所有房屋拆毀。

    第一次遷海後,法令未獲預期效果。清政府遂於康熙三年(1664年)實行第二次遷海,居民需要再向內陸遷離30里。 事實上,第一次遷海已經劃掉新安縣三分之二的土地,僅僅留下縣城和少許土地,如果真的要第二次遷海的話,與第一次遷海的合計,已經遷海80里,屆時包括縣城在內的所有土地都會再界外,新安縣便不存在。於是有關官員便聯名上書康熙,要求只遷移東路和西路的24個鄉。結果新安縣十之八九的土地成了界外之地,香港大部分土地都在界線之外。

    復界又稱展界。康熙親政後,一些地方逐漸「開邊復界」,人民回鄉復業;廣東官員,巡撫王王來任及總督周有德等皆痛陳遷海的弊病,遂於康熙七年(1668年)分別 請求罷《遷海令》及復界,次年 獲接納,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軍平定台灣後正式復界,安排被《遷海令》強遷的沿海居民複歸故土,並恢復[[新安縣]]的建制。十一月,康熙帝將吏部侍郎杜臻、內閣學士席柱差往福建、廣東主持沿海展界事宜,行前諭曰:「遷移百姓事關緊要,當查明原產給還原主,爾等會同總督巡撫安插,務使兵民得所。」

    界內居民

    《遷界令》對明鄭有一定打擊成效,不過第一次遷海時,居民未獲正式通知,使他們頓時流離失所;第二次遷海後,香港全境人丁去盡,所有房屋焚毀。遷界的慘痛記憶依然在嘉慶年間生活的林氏族人在族譜中的記述記敘下來。就在九龍定居生活的香港早期農村社會原居民而言,復界後的康熙末年能有自我保護的能力反而是安穩的因素。 復界後數年的1676年,海盜攻陷彭莆圍,殺戮竹園林氏的村民。海盜戮村前已外出的極少數村民倖存,而作為後裔的竹園林氏較迅速恢復了其在九龍的勢力,甚至因土地不敷居住,分支了部分竹園族人至蒲崗村土地。而衙前圍吳姓族譜中因遷界對遷界的事未有提及。至1937年,吳氏其中一位後人吳煥琪於族譜加上有關遷界的記述:

    客家人遷入

    《遷界令》後,因生產低落,田賦收入銳減,嚴重影響整體經濟。為恢復地方生產產業,清政府決定從廣東省各處招徠移民到新安縣重新墾殖,其中以廣東中部及北部耕地不足的客家人地區應召者最多。嘉慶二十三年(1773年),新安縣的人口升至239,112人,移民者漸多數;新增的村莊則有366條,屬於的客籍的有345條,非客籍的只有21條。 此後,廣府籍的鄉民自稱「本地」;客籍的鄉民,則稱「客家」。前者的村莊,官府將其列為「官府司管屬村莊」;後者則列為「官府司管屬客籍村莊」。本地村莊因位於平原地區,故村中人口較多;客家村莊因多位於偏僻的山嶺地區,可墾地稀,故村中人口較少。 19世紀末期,本地與客家之村莊比例約六比四,但以鄉村數目依然,客籍村莊依然稍多。

    參考書籍

    1. 饒玖才,《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下冊)——新界》,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2年3月,頁12-14,ISBN 9789882194618

  2. 屯門區(Tuen Mun District)香港十八區之一,原稱青山區,位於新界西部,面積約8445公頃。根據2016年人口約為489,299人。而區內的屯門新市鎮也是新界首三個新市鎮的其中之一,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 據於龍鼓洲等考古遺址發現的眾多文物顯示,於新石器時代時屯門一帶已經有人居住。而漢代時,屯門 ...

  3. 馬仔坑(Ma Chai Hang),是香港九龍東 黃大仙區的一個地方,位於獅子山以南,橫頭磡以北,竹園以西一帶。 現在馬仔坑一般會被視為樂富的一部分。 1979年前馬仔坑為木屋區,稱為龍翔道木屋區或馬仔坑四村,包括馬仔坑村、仁愛村、獅子山下村及仁義村,而山坡上方的獅子山配水庫則早於1966年 ...

  4. 馬頭圍(Ma Tau Wai),位於香港九龍城區的中部,九龍城以南,靠背壟北面,主要為住宅區。 馬頭圍原名碼頭圍,因為古時九龍寨城附近的龍津碼頭而得名。龍津碼頭建成前,該處的地名為古瑾圍,即現今的聖德肋撒醫院旁的露明道公園。而南部二皇殿山[1] 下設有二皇殿村,「二皇」則指宋朝時逃難 ...

  5. 大坑明渠. 註釋及參考資料. 為方便查詢,以下的重定向頁均會指向本頁: 大坑渠. 大坑明渠 是一個 小作品 。 你可以通過 編輯或修訂 擴充其內容。 分類. 除非另有註明,否則社區內容均使用 CC-BY-SA 授權條款。 大坑明渠(Tai Hang Nullah),曾經是香港主要明渠之一,位於香港島銅鑼灣南部的大坑,起源於小馬山一帶的一條大水坑,向北流進銅鑼灣的海灣。 這條水道就是大坑的地名來源。 然而經歷城市發展及填海工程,大部分水道於1960年代轉為暗渠,只餘下銅鑼灣道至高士威道長約200米的一段屬於人工露天渠道,毗鄰銅鑼灣運動場及皇仁書院;渠道上方有條很窄的橋,俗稱「桂河橋」。 明渠的上游早於1960年代已覆蓋成為浣紗街。

  6. 據資料顯示,1937年從新界劃出為市區的 新九龍 ,則由東至西分為 九龍城 、 九龍塘 、 深水埗 及 荔枝角 四區,但舊 九龍 則未有行政劃分的資料。 日佔時期.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 區役所 。 香港 日佔時期行政區劃由日本 香港 占領地政府的民治部於1942年3月建立,並且將 香港島 分成12區, 九龍 (連同 新九龍 )分成9區, 新界 分成7區,每區設立一個 區役所 管理該區事務,被視為日後發展分區管治的基礎。 香港 重光後, 香港 的行政區域恢復至戰前的安排。 英治後期. 此章節的主條目是 理民府 。 1948年,政府成立 新界 民政署,統籌各理民府工作。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