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常見的行為表現包括:不願意與人接觸、食慾改變、思維異常、容易焦慮或情緒激動,也有機會出現具攻擊性或重複的動作、叫喊、徘徊游蕩、抑鬱、多疑、妄想和失眠等。 照顧者可以嘗試理解引起行為表現的原因,並以合適的態度作出回應,以減少因誤解所引致的激烈對抗而令情況更差。 照顧者也可記錄發生的時間、地點和細節,有助分析行為表現的成因和應對方法。 「受壓下的行為表現」可以治理嗎? 研究發現「受壓下的行為表現」最常在腦退化症五至六年後出現,不同的異常行為持續時間不一。 隨着腦退化症的演進,行為表現在後期照顧便會日益減少。 適當的藥物如抗抑鬱劑、抗精神藥物和抗痙攣藥物等都有可能緩解腦退化症人士的受壓行為。

  2. 處理. 跟進. 防患. 日常生活. 腦退化症人士由於受腦部缺損所影響,普遍會出現認路困難、方向感轉弱,甚至迷路等狀況。 根據本港研究資料 1 ,腦退化症人士在社區迷路 ( 走失 ) 的機率可高達三成,當中超過一半人在超過一小時後才尋回。 近一成走失人士於尋回後發現身體有損傷, 同時有接近三成人在過程中受到驚嚇,超過四成的家人 擔心走失事件再度發生。 迷路除了令腦退化症人士處於危險的情況外,家人也承受巨大的壓力,因此預防走失的措施及社區人士的支援是非常重要的。 1 Kwok, T. C., Yuen, K. S., Ho, F. K., & Chan, W. M. (2010).

  3. 一、 照顧者貼士. 當你發現摯愛的家人出現腦退化症時對於如何照顧他/她可能束手無策不要憂慮… 二、 了解腦退化症人士. 腦退化症人士在各個階段可能出現不同的狀況,包括溝通、社交、情緒、行為等等。 耆智園提倡「以人為本」的照顧理念,即是從不同角度理解腦退化症人士出現狀況的成因… 三、 溝通方式. 也許你會覺得很難與腦退化症人士溝通,其實,造成溝通困難的原因很多,腦退化症人士的情況變化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四、 家居安全 . 安全簡潔的居住環境對腦退化症人士尤為重要,熟悉的環境及設施可安穩他們的情緒,家居內各種的環境提示亦可以幫助他們記憶… 五、 進食及吞嚥. 進食除了維持生命,亦能帶來感官上的滿足,與他人一起進食更能帶來社交聯誼的機會。

  4. 社福及醫護界近年積極探討於長者及腦退化症人士身上使用約束物品的情況,期望藉著減少約束,為服務使用者提供有尊嚴的晚年生活。 本園早前製作了一套十多分鐘的微電影《一雙》,以一個人生的快鏡故事,記錄著男主角的一雙手的經歷,從而啓發觀眾思考若一個人的雙手綁,他/她的人生將會如何。 本園於7月26日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了《一雙》微電影首映會暨「再思『約束』」分享會,並邀請到導演黃飛鵬先生、男主角盧鎮業先生、女主角廖子妤小姐、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顧問徐若萍博士、竹林明堂護理安老院院長梁曙曦先生、前資深編輯謝慧心女士、腦退化症人士家屬何小珊女士聯同本園總監郭志銳教授及總經理何貴英女士,與參加者從不同的角度分享對「約束」的看法和反思。 腦退化症照顧技巧速成班.

  5. 一、 善用社區資源. 學習成為照顧者. 建議家屬參加由坊間機構舉辦的照顧者訓練,學習照顧腦退化症家人的技巧. 家屬也可參考網上資料,汲取基本知識(如:「與耆同行」網頁: https://www.pdsp.hk) 加入互組支援小組. 建議家屬加入照顧者互組小組,認識同路人一起同行,彼此分享照顧經驗,互相支持,舒解壓力. 安排家傭接受訓練. 增加對腦退化症的認識. 提升照顧信心. 減低傭工的照顧壓力. 二、 慎選照顧服務. 因應腦退化症人士對合適的訓練活動的需求和隨病情的發展,如何選擇服務機構是一個很重要的照顧關鍵﹗選擇服務機構時應考慮該服務機構: 是否專為照顧腦退化症人士而成立? 是否有專為腦退化症人士而設立的活動和住宿區域? 是否具豐富的腦退化症照顧經驗? 如何處理腦退化症人士的行為問題?

  6. 介紹了一些很簡單及有智慧的遊戲. 課程不會沉悶,列舉的個案令我獲益良多. 家屬照顧者在照顧腦退化症人士時一定會遇到種種挑戰,當中可能因而感到沮喪無助。 耆智園十分理解家屬照顧者的困難和需要,故將透過本課程,讓家屬及照顧者掌握腦退化症的照顧技巧,以及針對家屬的需要及遇到的困難而提供有效的解決方法和支援,希望能有效舒解家屬照顧者的壓力,一起相知同行。 劉sir幽默Q&A解答環節以及照顧者思考技巧,令照顧者有心靈上安慰而且很踏實. 對象. 腦退化症人士的家屬及照顧者. 最新課程 / 活動. 過往課程 / 活動. 2024.

  7. 照顧者的職業安全. 照顧者在保障腦退化症人士安全的同時,亦需要留意自己的安全。. 因為只要保障到自身的安全,才能有健康的體魄和精神穩妥地照顧腦退化症的家人。. 照顧者的自身安全. 壓力. 收好所有具攻擊性的物品,例如:菜刀、剪刀、利器、玻璃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