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5月4日 · 從新冠報道話題入手. 即使長者與家人都預備好談論死亡,又該如何開口? 相信是不少人的疑惑。 可以嘗試從日常生活話題入手,例如近月新冠肺炎肆虐,短時間內奪走不少長者性命,我們可從報道救援、醫療物資不足的新聞中談起,以輕鬆語氣,帶出大家對生死及臨終治療的看法;也可從名人經歷與長者討論對維生治療的取向,例如染上新冠肺炎84歲著名建築師Michael McKinnell拒絕使用呼吸機,他在臨死前一天,將自己墳墓的設計,透過電話交託予正被隔離的妻子,長者會否認同他的選擇呢? 除了談論死亡及治療取向,也可從中探討長者對身後事的想法,以及他對家人的囑咐等。

    • 害蟲驚醒 「炒蟲」燒香避凶
    • 小人 「日日都打得」 近期多求保工作
    • 肥豬肉餵虎 塞飽免咬人
    • 點止鵝頸橋 多地舉行儀式

    而在廣東、香港一帶,驚蟄就流行「打小人」及「祭白虎」,由受人所託驅除噩運的拜神婆,一邊用鞋拍打象徵不吉利人或事的「小人紙」,一邊念念有辭,並將代表災星的紙老虎焚燒。打小人及祭白虎的歷史淵源已難尋,不過翻查香港舊報章,在1950年代已有相關報道,但清一色以民間迷信陋習為主題,將參與打小人的市民稱為「愚昧婦孺」,而提供打小人、祭白虎服務的人稱為神棍,在當日大發「老虎財」;誰想到半世紀後的2009年,美國《時代雜誌》卻將這個傳統儀式選為「亞洲最佳事物」?

    打小人的步驟看似簡單,主要是以豬油塗上象徵白虎的紙形老虎,然後以拖鞋拍打小人紙,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步驟。根據人類學家喬健、梁礎安於1982年中央研究院的《民族學研究所集刊》刊登的一篇〈香港地區的「打小人」儀式〉文章所述,整個打小人儀式可分為奉神、稟告、打小人、祭白虎、化解、祈福、進寶、打杯等步驟。 另外,不少人以為打小人只限於驚蟄當天,但民俗掌故研究者周樹佳稱並沒有特定日子,「其實日日都打得,但上一輩懂拜神的人多,會查《通勝》,專挑十二建除中的『徐』日才打小人,因有清除之意,心態上寧舍見功效」。所謂「建除」,其實是中國玄學傳統擇日之法上的術語,會根據建、除、滿、平、定,執、破、危、成、收、開、閉12顆星,去計算宜忌用事;當中「除」有去除障礙之意,所以被視為打小人的好日。而在鵝頸橋底打小人十多年...

    不過,祭白虎就有時間限制。周樹佳說「白虎」是一粒災星,「在民間的定位是災難、戰爭、意外等不好的事,而祭白虎有防止災難發生的意思」。他說民間相傳驚蟄當天乃白虎開口之時,所以一定要在當天用肥豬肉抹在紙老虎嘴上,讓白虎吃飽不咬人。現時祭白虎儀式一般會配合打小人一齊做,但周樹佳說其實不然,例如油麻地天后廟會有人將紙紮老虎放在廟外供人參拜及捐獻;《大公報》1956年3月6日就記述這門賺錢方法,「用紙和竹篾紮成老虎,擺在街邊任人膜拜,但要收香燭錢,一二角亦收,多少不拘」;《華僑日報》亦在同日報道指出,膜拜者以白豬肉餵虎後會棄而不取,令藉紙老虎發財者可「取之佐膳」,一舉兩得。由此可見,當年祭白虎是一門獨立「生意」,而且隨處可見。

    說到驚蟄打小人,不少人都以為只得銅鑼灣鵝頸橋下有這項服務提供。事實上,只要在三岔路口、橋底、路旁、燈柱、榕樹及山邊等較陰暗的地方(據說煞氣大易招惹鬼神),都適合舉行儀式。《工商晚報》於1957年2月22日〈扯旗山下〉專欄就記載了亞皆老街一條電燈柱本是打小人熱門地點,卻因修路,「迷信婦孺」不得不遷移至油麻地榕樹頭一株榕樹下。周樹佳亦說:「其實以前香港島最熱鬧的地方是太平山街與磅巷交界,以及石水渠街與藍屋交界,可惜近20年已經式微。」如果打算今年驚蟄(3月5日)當天觀賞這項傳統儀式,周樹佳會推薦其他地方,例如香港仔蒲窩的舊香港仔警署路、筲箕灣巴士總站旁,九龍區可去油麻地天后古廟,新界區則可以去上水石湖墟社壇、元朗舊墟玄關二帝廟,相對鵝頸橋不會太過擠擁,可以專心細看。 ●小啟

  2. 2022年3月25日 · 徐振邦翻查報章報道指,當時第一個啟用的電話亭收費是4毫,而且最初不設時限,當系統發展至懂得計時,才開始按時收費。 電話亭後來從5毫加至1元,加幅達100%,徐振邦個人估計與收費系統有關,「加幅如此大都無可厚非,5毫面額之後就是1元」。 為了方便市民,1984年香港電訊首次推出電話卡,面額從10元至250元不等。 徐振邦拿出兩本收藏本,有印上歷任港督頭像,有以香港回歸為題,還有印有不同國家語言的電話卡,雖然他為了蒐集資料而購入,但數量都不少。 以前電話卡有價有市,電訊公司更曾與愛好者出書介紹特別版電話卡,「當電話亭沒落,連收藏組織都解散,很多人開始放手(不再收藏)」,徐振邦的藏品就這樣蒐集而來。 1990s最風光 亭外長龍等覆call.

  3. 2022年3月25日 · Share. 【明報專訊】上星期一份「香港地理達人挑戰」的Google Form問卷在網上流傳,問遍港九新界的屋苑街道商場,已經有超過30萬人做過問卷。. 及後不同人創作不同版本的問卷,有流行音樂達人、飲食達人、歷史達人、文學達人;又有中大、港大和不同 ...

  4. 2021年7月11日 ·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鄧鍵一從社會運動前後進行的研究發現,對年輕的Z世代(24歲或以下)來說,「遇到政治動盪就要走,在上一輩人眼中比較理所當然,但在他們身上不」,在前面幾個世代腦海中如「常識」一般存在的想法,已經斷了纜。 30歲以下港青想移民與政治關係不大. 社科系亞洲研究課程上周舉辦研討會,3個講題3種角度,透過研究與觀察看移民人心,究竟是不是我們聽慣聽熟那回事?

  5. 2023年10月9日 · 聆聽臨終患者心聲 安寧照顧人人可出力. 【明報專訊】香港每年約逾6萬宗死亡個案,每個人在生命某個階段都可能成為臨終病患者的家屬,需要安寧服務的支援。. 因此,我們都應該關注安寧照顧。. 今天,公眾對紓緩治療開始有較多認識,然而,大家 ...

  6. 2022年11月6日 · 一小時生活圈:日出康城 與樂活的距離. 文章日期:2022年11月06日. Share.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第一、二期首都、領都,之後就是緻藍天,第四期晉海,第五期就……我都不記得了。. 」年輕建築師夫婦Nicky與Cherry住在康城3年,被問到康城人怎樣稱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