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人也問了

  2. 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是分離焦慮症的主要治療方法。 在治療期間,個人可以獲得技能來應對對分離和不確定性的恐懼。 通過重塑個體的思維模式,他們可以改變其功能失調的思維和適應不良的行為。

  3. 2022年3月25日 · 有些孩子到2、3歲還是會因為分離焦慮而哭鬧,這也是正常現象,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 孕產婦關懷網站:幼兒2歲(第12週) 」提到,平時可以安排練習機會,例如媽媽告知要暫時離開之後讓其他家人陪著孩子,或是跟孩子在家中不同空間活動,漸漸讓孩子 ...

  4. 2024年4月28日 · 分離焦慮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簡稱SAD)是指當孩子離開主要照顧者或依賴的親人時,就算只是離開一下子,都會出現「擔心自己被拋棄」、「依賴的對象會受到傷害」等不現實又持續性的心理。 分離焦慮會讓孩子出現不安、鬧情緒、哭鬧不停、作跟分離相關的噩夢、不願獨處、拒絕上學,甚至出現發燒、感冒、頭痛、腹瀉等身體不適的的現象。 儘管孩子哭鬧抗議造成親子間的緊張,但卻是孩子在認知及社會情緒能力發展上的進步,因為孩子已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物體雖然看不到,但依舊存在。 當我們把孩子的玩具藏起來,孩子會出現「找」的動作,就是已具備物體恆存的概念。 這個現象好發於幼童,有些會持續到小學階段,當孩子出現這些症狀時,要好好輔導和治療,多半可以適應。

  5. 以下是6個面對分離焦慮,幫助孩子適應環境的建議: 1. 分離前事前告知孩子: 循序漸進練習加長分離時間,但絕對禁止偷偷離開! 2. 簡短而堅定的道別為佳: 縮短痛苦的分離過程,若反覆說再見反而加深孩子的恐懼。 3. 讓孩子隨身帶1個安心的物品,或賦予孩子小任務 ,讓孩子增加成就感。 4. 約定明確的重逢時間: 務必準時或提早達成,用行動讓孩子相信分離不是永別。 5. 不批判孩子情緒,引導說出心聲: 不說「不准哭、羞羞臉」之類的批判性話語,反而會誤導孩子認為情緒是不被允許的存在,應該以引導孩子說出心聲為佳。 6.

  6. 2023年5月17日 · 什麼是「分離焦慮」?. 分離焦慮(SAD)是指孩子跟父母或主要照顧者分開時會有過分焦慮、不安狀態。. 原因可能是當孩子開始對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產生熟悉感,擔心他們離開就不會再回來,因而有不安感覺,所以哭鬧不休。. 部分研究發現,分離焦慮可能跟 ...

  7. 如何治療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症?如果兒童持續出現焦慮症的病徵並超過一個月,以及已影響到日常生活,便應盡快尋求專業協助並進行評估。精神科醫生會為兒童患者進行詳細臨床評估,了解病徵與病因,其後會為患者定下合適的治療方案。

  8. 分離焦慮症(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經常出現在初小,亦即是7~9歲的兒童身上,這是兒童身上最常出現的焦慮症。 每100個小孩子當中,大概有5個被診斷患上分離焦慮症,這情況也較常在女孩子之中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