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4月26日 · 不要停留在「複製貼上」. 過往初階工程師很依賴 Google 搜尋或是在 StackOverflow 找答案,如今多了一條「問 AI」的管道。. AI 的優勢在於,可以不斷生成程式碼,並且詳細解釋不同的寫法,因而省去了許多搜尋的時間。. 但是,正如同從 StackOverflow 複製貼上 ...

  2. 2024年1月30日 · 自動化工具. Zapier :這是一個可以幫助您自動化工作流程的工具,可以將各種不同的應用和服務連接起來,實現自動化操作。. 選擇適合自己需求的AI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保持競爭力,並解放我們的創造潛力。. 2024 實用的 AI工具介紹,幫助你 ...

    • Bloom 分類法介紹
    • Bloom 分類法如何幫助學習者?
    • 腦—手—心架構
    • 分類法與刻意練習
    • 為什麼要談刻意練習
    • 優秀與頂尖的關鍵差異—刻意
    • 跨出舒適圈
    • 小結
    • Reference

    分類法自己設計也可以,但如果完全沒有概念的話,先抓別人的分類法來運用比較實在。 在體制教育制度化的年代,大概是 1950~1975 年間,以教育分類學先驅 Benjamin Bloom 為首,美國的教育學者完成了一系列的教育分類架構,把學習目標分類成三大範疇,每個範疇都會經歷不同層次的學習: ‍ 中文是翻譯成認知 (cognitive)、情意 (affective)、技能/心理動作 (psychomotor)。 由於這三個字太高級了,也有人簡稱為 Knowledge-Ate-S (KAS),我個人喜歡用「腦-手-心」來簡稱。 Bloom 分類法廣泛運用於 K12 和大專院校,使用者大多是正規訓練的教師。正統的教育設計者需要有嚴謹的學科目標設定,並且設計一系列的考試與衡量機制,因此,Bloom...

    先說明一下我個人偏好 Bloom 架構的理由,在 Bloom 分類法中,教學設計者和學習者的語言是一致的,它強調我們需要用一系列的動詞去設定學習目標,而學習者如果能成功完成動作,就代表「學會 (master)」。 例如: 這種「以動詞為中心的描述句」能夠讓學習者執行,也能讓觀察者驗證,這是我喜歡他的第一個理由。 第二個理由是這個架構比較符合全人教育的概念,就像前幾篇提到的,一趟「有意義」的學習旅程是漫長的,因此學習者在過程中不是只有學習知識,還需要經歷動力層次的昇華。 由於我自己需要設計的課程都是比較長期的、有職涯目標的,因此腦、手、心並重的架構對我而言比較有效。 因此,這個架構看起來比較複雜,但對我而言比較實用。真正在應用時我會做一些簡化和轉移,所以事實上也沒那麼複雜。

    學習者可以先不用管太多分類的眉角,但「腦—手—心」是一個很值得放在心裡的架構。 這裡做一個比較簡單的摘要,讓你能快速了解重點: 為什麼我覺得這三個維度一定要強調一下呢?因為大部分的人不是教育工作者,在腦海中可能沒有太具體的後設分類。 傳統主流教育中,太過於偏重認知型的學習,也就是純粹用腦消化的範疇。雖然主流教育中也有「動手實作」的成份,不過因為考試的關係,動手實作不是第一順位(雖然職場上很強調,但小時候的教育真的比較是看書就好)。 至於「心」的部分就更加撲朔迷離了,是一個大家都不會說不重要,但具體來說也沒什麼明確的教與學。 如果不特別注意的話,我們可能在慣性上,都會太偏重「腦」,而非常忽略「心」的部分。 選用「心」這個字,可能會有人聯想到情緒化的事情,請注意一下上圖的小字,「心感受」的註解是...

    「刻意練習」強調在每次練習時,需要分解學習內涵,刻意在自己的弱點上進行強化訓練。 若要實踐刻意練習,進行有效練習,你就需要針對自己的學習內涵進行拆解,因此運用某種分類框架,比較能夠幫助你進行拆解與分析。 在這裡介紹「腦—手—心」的架構,希望大家在進行分解時,能注意到三個維度的均衡,至於再細分的內涵要不要運用 Bloom 的六個層級,我是覺得可以不必這麼講究,那個比較是教育設計者在用的,對學習者可能會太細,其實用自己的邏輯去分拆,大概就可以找到刻意練習的焦點了。

    「刻意練習」的概念是由心理學家 Anders Ericsson 在 1990 年間定調,Ericsson 發現「『表現超級卓越』的人,他們的練習過程設計與『優秀』的人有顯著的不同」,而其中的差異被命名為「刻意練習」。 我個人認為「刻意練習」是有史以來最能表達「打破天才迷思」的概念,是對我個人而言相當有啟發性的概念,不過,我注意到許多同學在和自己精神喊話時雖然會偶爾說出「要刻意練習啊~」之類的話,但在為自己規劃後續行動時,卻沒有「刻意」的成份。 好像就是把「刻意練習」當成「重覆更多次一點」、「更努力一點」,或者頂多點出「要針對回饋來刻意加強」。 總之,從這些觀察中,我感覺「刻意練習」這四個字有某種流行度,但還是蠻值得好好澄清一番,今天就讓我再爬梳一下這四個字的重點概念,希望可以幫助到有緣的讀者...

    「刻意」是指「先找出問題所在,然後針對性地練習這些有問題的地方」。 Ericsson 比較「頂尖卓越」的音樂學院生和「優秀」表現者之間的差異,發現在兩者都花全部時間來練習的情況下,「優秀」的學生習慣從頭到尾反覆練習,而「頂尖卓越」的人會把大量的時間投資在「最困難的其中幾個小節」。 再強調一次重點,普通練習是不斷重覆,而「刻意」的練習是針對最弱的環節加以訓練。 舉個例子,如果你正在矯正自己的英文發音,你需要找出最困難發音正確的聲音,例如捲舌音,反覆地進行單音發聲,練到能正確發音為止,再逐漸訓練自己在說出一整句話時能正確發出捲舌音,然後再加速。 如果你正在學寫程式,而覺得自己邏輯不好,你可能要強迫自己有意識地使用流程圖理清邏輯的先後順序。 找出自己最弱的環節,針對那個環節設計一連串刻意的訓練,然...

    以上澄清了刻意練習的核心概念,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翻翻書藉或網路文章,會討論更多周邊技巧,例如目標設定、獲取回饋、發展心智表徵 (mental representations) 等等。 不過我認為「刻意練習」難以真正被落實的原因,是在於我們不太想跨出舒適圈的心魔。 刻意練習只是一個概念,一個有策略地針對弱點進攻的戰術,要針對弱點,最困難的還是面對。 普遍的解決方法,是為自己號召一些正能量聚會,和有積極性格的朋友分享自己想逃避的心情,彼此分析各自需要刻意練習的重點,找出一些方法,並且互相鼓舞一番。 希望你也能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出自己的克服之道,與你共勉之。

    結尾再重新幫大家聚焦一下重點: 1. 刻意練習的重點在「刻意」,需要找出最脆弱的環節,設計有針對性的練習流程,然後反覆執行到能正確無誤的操作或思考,再逐漸拉高強度,確保自己能執行得更快、更準。 2. 刻意練習雖然需要一些策略性思考與分析,但最難克服的是「不想跨出舒服圈」的心魔。 3. 如果你發現自己一直在練習本質相似的事情、實則原地打轉,那麼注意,你該跨出舒適圈,為自己找出刻意練習的目標了。 4. 相比於「發誓要更努力」,建議和朋友進行有建議性的對話,運用刻意練習的概念,討論練習的策略,也許能較容易突破盲點。

    談「練習」的書很多,不過和「刻意練習」最有關係的是同名書籍【刻意練習】,這本書直接就是 Anders Ericsson 的學術研究摘要。 其他像【完美練習】、【一流的人如何保持顛峰】也在推薦之列。 1. https://cft.vanderbilt.edu/guides-sub-pages/blooms-taxonomy/ 2. http://educationaltaxonomy.weebly.com/home/may-02nd-20141 3. https://www.celt.iastate.edu/teaching/effective-teaching-practices/revised-blooms-taxonomy/ 4. https://www.teachthought.com...

  3. 2023年7月3日 · 變動加劇,讓自己被取代. 10 年前 Drake 加入音樂串流品牌 KKBOX,他夥同幾位勇者導入影音串流、雲端與 AI 技術,建立客戶遍佈亞洲的多媒體串流品牌 KKStream (現為 BlendVision),到後來歷經集團化,組織拆分為現在的 KKCompany Technologies。. Drake 一路從品牌技術長到 ...

  4. 2024年2月1日 · Transformer的工作原理. Transformer的核心是自注意力機制,這一機制允許模型在生成輸出時評估序列內的所有單詞之間的相關性。. 這意味著模型不需要按順序逐步處理資訊,而是可以平行處理,大大加快了學習速度。. 此外,Transformer包含了多頭注意力(multi ...

  5. 2024年3月25日 · 這篇文章介紹什麼是JSON(JavaScript Object Notation),JSON的基本概念、格式、用途和範例。.

  6. 2023年7月25日 · 選擇關注點:第一步就是最後一步. 關注你的位移 (A—>B) 為什麼要使用 A → B 結構? 刻意選擇 Growth mindset 視角. 培養你的後設認知. 不要浪費有效經驗. 狀態負面時去休息;狀態正面時做 reflection. 小結. Reference. reflection 回顧與發現. 體驗用 ORID 強化全端網頁開發學習效果,3 分鐘小測驗找到你的學習起點. Reflection 與做中學. OBJECTIVE :具體的事實,做了哪些事情、看到與觀察哪些事情. REFLECTIVE :感受與反應,在當下直接的感受、反應與印象深刻的地方. INTERPRETIVE :事後詮釋與分析,試著解釋與分析事實與自己的感受.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