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8月20日 · 臺灣在 2009 年 1 月像每人發了 3,600 元的消費券編列 856.53 億元預算並舉債支應),預計用以振興經濟然事後根據國發會在 2009 10 月發佈的振興經濟消費券執行相關統計及影響評估報告指出消費券政策對 2009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僅約為 0.28% 至 0.43%原估計為 0.64%),僅達預測值的 40% 到 63% 而已。 此外,審計部「九十七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中指出這項消費券政策相關作業匆促,實際成效亦待觀察,另從統計數字觀之,消費券所發放的金額,和新臺幣發行減少的數額差不多,民眾是以消費券取代現金,乘數效果當然受到影響。 為什麼政府舉債發行消費券根本無助於經濟成長? 道理很簡單,第一,經濟理論根本不切實際;第二,替代性消費無助於刺激經濟。

    • 「錯一次是太天真,錯兩次就是自己蠢」—— 蘇貞昌當然該有「馬英九心魔」
    • 馬、蔡時期的經濟環境不同!政府已發出紓困現金 488 億
    • 失敗就是因為「太好用」!一千換三千能達到 1.5 倍的效果

    針對三倍振興券的批評很多,最犀利的是抨擊蘇貞昌心裡有個「馬英九心魔」;意思是蘇貞昌為了區隔當年馬英九消費券政策,所以為了不同而不同,因此死不肯發放現金,還畫蛇添足地要民眾給一千才能領回三千,導致政策怨聲載道。 其實,蘇貞昌當然該有所謂的「馬英九心魔」,因為,11 年前的消費券早已證明是個失敗的政策,錯一次是太天真,錯兩次就是自己蠢;如果 11 年後的政策繼續依樣畫葫蘆,什麼都不改,這政府才真是嚴重失職,對不起人民的荷包。 由於相關數據早已浮現,關於馬英九的消費券政策失敗早有公論。在發放消費券當年度(2009年)經建會的委託研究顯示,消費券政策對當年經濟成長率的貢獻,約為0.28 至 0.43 個百分點,遠低於經建會原初估的 0.66 個百分點。而隔年審計部的「九十七年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

    此外,11 年前後的台灣經濟環境與所要解決的困局也有若干不同。當年的消費券是為了因應 2008 年全球金融海嘯所帶來的消費緊縮效應,於是隔年發放給全民每人 3600 元希望能刺激消費;而 11 年後的台灣與國際市場經濟表現尚佳,卻因為疫情造成消費急凍,許多人生活突然之間陷入困頓,所以政策規劃與輕重緩急自然歧異。 現在的問題是,許多人刻意曲解這些政策思維的調整過程,拿清朝的劍斬明朝的官,批評完全失焦。例如,質疑馬英九都可以發出 3600 元的準現金(消費券),為何蔡政府要與民爭利不發現金?事實是,防疫期間的急難救助與紓困已經發放超過 252 萬人,現金發放金額已達 488 億,其預定發放 1035 億元現金更高於當年消費券的花費總數。

    例如,質疑三倍券有很多限制用途,不夠好用;事實是,當初消費券的失敗就是因為它太好用,沒有限制用途,導致民眾可以用來購買所有他想買的產品,甚至完全取代原本的例行支出,才會造成政策的失敗。 例如,為什麼要拿出一千才能換三千,而不直接發兩千?原因在於以兩千元的給付,釣出三千元的消費,達到一點五倍的乘數;而政府保留預算額度,也為往後疫情再向上發展預作綢繆。至於也有媒體批評三倍振興券預算太過小氣,不比美日新港等國家每人動輒上萬到數萬元紓困金的說法,更是不知所云了;難道不管疫情受衝擊狀況與財政支出,每人均發五萬十萬的消費券,才是大有為政府嗎? 台灣的防疫全世界第一名,經濟受衝擊的程度自然相對輕微;後續的紓困振興量力而為,把錢花在刀口上,更是政府當為之事。一如當初的防疫工作邊做邊改,如今的紓困振興工作當然...

  2. 2023年8月22日 · 這些人不知不覺將自己的網路商城經營的有聲有色月入數十萬口袋賺飽飽但緊接著卻是迎來了消費糾紛,「沒開發票是持續網站消費糾紛第一名的常勝軍伴隨著就是國稅局來邀你去局裡喝咖啡實際上早就有跡可循。 「請問你要輸入統編或載具 ...

  3. 2021年10月6日 · 2021-10-06. 分享本文. 過去 20 年來,台灣 GDP 逐年成長,但薪資差距大一直是個實際存在的重要議題。 雖然台灣科技產業收入高,但服務業相對「薪情偏低」。 加上新冠疫情重擊內需產業更是蒙上一片濃重的陰影對此政府推出振興五倍券期望刺激民生產業與大眾消費五倍券會帶來預期效益嗎《TechOrange》2021 CONNECT 年度趨勢論壇中,中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健全接受獨家專訪,結合他的總體經濟專業,為讀者解析台灣的 GDP 結構,以及近期上路的五倍券,能否刺激台灣的內需,進而帶動經濟平衡發展。 過去 20 年,台灣民間消費的 GDP 占比下跌 7% 拆解台灣 GDP 的組成,其實整體看漲的數字,並不一定代表社會全面繁榮。

  4. 2016年5月9日 · 有點像是消費券,而且那時候政府很小心,存款準備率快 30%,比起現在台灣我記得大概 1X%,根本小心穩重的多。這個東西在四川那麼好用,後來就逐漸用到其他的省分,而且類似的票也出來了。例如匯票、支票跟現在的金融工具有八成像的都跑出來。

  5. 2017年7月14日 · 倘若皆完成申請,未來民眾透過這 5 家的電子支付 app 消費並索取無實體電子發票當發票中獎時獎金可選擇直接匯入電子支付帳戶。 不過,金管會規定,電子支付帳戶儲值金額上限為新台幣 5 萬元,因此若民眾發票中獎金額超過 5 萬元,則會直接匯入民眾 ...

  6. 2021年1月26日 · 2021-01-26. 分享本文. 【我們為什麼推薦這篇文章】2020 年底台灣立法院進行了「第三方支付」的最大幅度修法。 調整的內容對消費者而言,表示可在不同電支平台進行轉帳、處理外幣買賣、跨機構轉帳、紅利整合折抵等金融業務,是相當便利的服務。 不過對於產業而言,這樣的修法到底有沒有對症下藥,與為台灣的數位發展創新博得更多空間呢? 中銀律師事務所馮昌國律師長期關注創新產業發展,並從法律角度提供專業意見。 本專欄即為作者針對台灣數位創新發展,累積而成的法律筆記。 本篇文章將針對影響深遠的「第三方支付」來場法律思辯討論。 (責任編輯:賴佩萱) 第三方支付在台灣是個最舊的新名詞。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