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4年3月25日 · 辛勞的海女 / 綺珊. 【明報文章】濟州島騎單車,單車徑大部分位處海岸線,給我們遇上一群剛完成作業的海女,我們遠遠在路上看着她們,其中一名海女(haenyeo)向我們揮手,示意我們到海邊,我們不顧一切走到全是黑色玄武岩的海岸,與海女來一 ...

    • ⬤炮台山海濱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港島炮台山海濱的「東岸公園主題區(第一期)」是維港第一條向公眾開放的防波堤,讓市民「走近」維港,近乎360度飽覽維港景色。
    • ⬤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位於堅尼地城城西道的卑路乍灣海濱休憩用地,由海濱長廊和相連休憩用地組成,前身為公眾貨物起卸區;全長172米的海濱長廊以板道搭建,海濱設施有遮蔭座椅、綠化園境等。
    • ⬤荃灣海濱長廊。荃灣海濱長廊引入無欄杆式設計,其中長370米斜坡式海堤路段以低矮石壆設計,讓遊人無遮擋欣賞藍巴勒海峽和青衣島的美景。交通:港鐵荃灣西站B1出口,右轉步行約5分鐘。
    • ⬤觀塘海濱花園。觀塘海濱花園前身為觀塘公眾貨物裝卸區,設有音樂噴泉、嬉水區、休憩草地及約一公里長的海濱步道等。交通:港鐵牛頭角站步行約15分鐘。【睇片:bit.ly/3nTEgqB】
  2. 2022年1月7日 · 【明報文章】去蓮麻坑礦洞其中一條路,是從萬邊沿山路上紅花嶺,風景有別於走石屎的紅花嶺軍路,能見鹿頸一帶海灣與山麓。J今次重遊礦洞,發現洞口加設了鐵欄,以保護礦洞內部和蝙蝠棲息地。巨大礦柱之間透光是這裏的標誌畫面。據說從前礦工在這「大廳」休息,我們用電筒照,頭頂上 ...

  3. 2024年4月9日 · 香港城市室樂團從海洋保育汲取靈感,推出原創音樂劇,帶大小朋友深入海底世界的餐廳,傳遞保護海洋生態平衡的重要信息。舞台集合管弦樂、舞蹈、雜技、旋環及柔身術等元素,並有由來自香港和芬蘭的表演者傾情演出,帶來一場精彩的視聽體驗。

    • 不「離地」的塗鴉創作
    • 藝術展帶動市民思考日常生活
    • 藝術與多元化社會

    社區建立的初衷是分享共同經驗,從而將不同群體和獨特的活動形式結合一起。近年深水埗備受藝文界歡迎,主因是社區的歷史背景深厚。2016年的HKwalls街頭文化藝術節選擇在深水埗舉行,啟動該區活化過程。HKwalls邀請海外藝術家在區內商店鐵閘及大廈外牆畫上與社區或香港有關的塗鴉,藝術家的牆畫創作很多以曾經於深水埗興盛的布業、五金舖、玩具店等為主題,亦有一些塗鴉以香港特色的廣告貼紙和李小龍為主題。這些塗鴉既美化舊區面貌,亦能反映深水埗特色。因為與社區有緊密關係,塗鴉創作並不「離地」。 對大部分中小同學而言,校園就是他們生活的小社區,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連續3年與保良局合辦「創藝@校園」(Arts@School)美化校園計劃,在全港20多間中小學開展美化校園創意活動。為期數月的活動為在校師生...

    教大同學們先後在2019年1至2月及2021年5月,於K11 Art Mall舉行由他們親自策劃並製作的藝術展「玻璃活」及「日.紙」。前者主要以玻璃作媒介,去創作一系列與生活有關的藝術品,例如利用玻璃拼製來模擬一棟高樓大廈與抹窗工人,及利用回收玻璃製作有趣的裝置,引領觀展人思考環保。而「日.紙」則以紙為主要媒介,同樣以藝術探討生活日常,例如利用紙皮製作大型面具反映疫情對人的心理影響,亦有同學利用廢紙創作敲擊樂器。這類型的社區藝術有助加深人們對日常生活的理解,促進人與人對話、交流與情感聯繫,進而以一種感性方式重塑社區情感空間,尋求改變的契機。 受疫情影響,不少人都會網上購物,卻因而引致送貨包裝廢物增加的問題。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與環保組織「環保觸覺」在618上海街舉辦了名為「購.勿奢Wrap...

    社會學家貝克爾(Howard S. Becker)在《藝術界》(註2)一書指出,藝術具有社會性。從社區藝術的理論和實踐發展中可清楚看到,社區藝術源於特定的社會需求,並通過藝術方式將這些需求轉化為具體、集體的行動。 教大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今年將與香港旅遊發展局合作,在西九文化區舉辦名為「西油記」的社區藝術展覽,旨在讓市民和世界各地旅客更深入認識位於香港西九龍的各社區,包括油麻地、佐敦和西九文化區。參與的教大同學將會到西九龍區以外的中小學主持工作坊,及帶領學生遊覽西九龍區內的歷史建築和文化足迹,讓區外學生認識西九龍區的文化和歷史。教大同學亦會與中小學生一起製作相關藝術品,並在展覽中展出,其間通過協作與集體創作進行反思,創作過程強調和尊重獨立個體的共同實踐。這種模式可以使人們聆聽不同聲音,這是多元...

  4. 2024年4月14日 · 沉浸式體驗掀起熱潮,康文署將於東九文化中心室內空間「展隅」舉辦沉浸式互動體驗「環遊角落」,由藝術團體XRT策劃,以藝術科技及聲效,配合影像,還原舊日公共屋邨、大排檔及茶餐廳面貌,以及街上小販叫賣、小孩在走廊嬉戲的聲音,市民可重溫東九龍

  5. 2024年5月6日 · 【明報專訊】在廣州市海珠區怡樂社區,有一個「撿來的博物館」。 牆外貼滿藍色鋁製門牌,館內陳列着舊式擺鐘、貼紙相等展品,由藝術家陳洲和張曉靜夫婦歷時16年從廣州多個城中村改造現場收集回來。 陳洲接受本報訪問表示,廣州的發展離不開住在城中村的外來務工者,希望藉展覽呈現城中村歷史,呼籲更多人關注城市發展中的文化傳承。 明報記者 司徒聰穎. 51歲的陳洲出生於安徽,妻子張曉靜則來自江蘇。 二人皆從南京藝術學院畢業,雙雙考入法國斯特拉斯堡高等藝術學院。 2007年,陳洲和妻子一同來到廣州,「當時中國的當代藝術氛圍濃郁,我們就決定回國發展」。 陳洲表示,選擇廣州因離香港近,而香港是比較開放的城市。 不過他笑言,來了廣州之後赴港次數其實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