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個人生活. 公職. 榮譽.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羅致光, GBS , JP (英語: Law Chi-kwong ,1953年11月1日 — ),籍貫 廣東 三水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前任 勞工及福利局 局長、 社會學 學者。 他曾代表 社會福利界 在 香港立法會 擔任議員9年,並為前 民主黨 黨員,於2014年獲 金紫荊星章 。 [3] 簡歷. 羅致光籍貫 廣東 三水 [1] ,在1966年畢業於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4] ,後於1973年在 英皇書院 預科 畢業後(1966年入讀 [5] ),隨即在1976年於 香港大學 取得 社會科學 學士 (經濟與統計)學位。

  2. 香港繁體. 工具. 此條目頁的主題是前任勞工及福利局局長。 關於前任公務員事務局局長,請見「 羅智光 」。 羅致光, GBS , JP (英語: Law Chi-kwong ,1953年11月1日 — ),籍貫 廣東 三水 ,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前任 勞工及福利局 局長、 社會學 學者。 他曾代表 社會福利界 在 香港立法會 擔任議員9年,並為前 民主黨 黨員,於2014年獲 金紫荊星章 。 [3] 簡歷 [ 編輯] 羅致光籍貫 廣東 三水 [1] ,在1966年畢業於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4] ,後於1973年在 英皇書院 預科 畢業後(1966年入讀 [5] ),隨即在1976年於 香港大學 取得 社會科學 學士 (經濟與統計)學位。

  3. 2021年11月28日 · 籲男士幫妻子買公共年金 羅致光保障長壽額外財政風險. 因此他認為應該檢視未來的教育方向同時又推算去年65歲的男士平均壽命將超過90歲若他們只買了一份到90歲時便屆滿的年金將有超過一半的機會在90歲以後的生活開支無以為繼就此他推介市民購買終身公共年金65歲時為自己和配偶各買50萬 100歲時將共取逾230萬. 羅致光強調他以男士來計算只是統計表述上簡單但實情女士們平均壽命較男士多5年

  4. 2019年5月19日 ·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指本港未來要特別考慮加強支援跨境家庭以及混合式家庭他指跨境婚姻在過往起了不少變化近年在本港註冊的婚姻有三分之一是跨境婚姻惟因未來十年愈來愈多家庭選擇於內地團聚特別是香港的妻子到內地與丈夫團聚單程證的需求會逐步減少至於混合式家庭他預料由於再婚數字上升加上再婚後再婚便有機會組成混合式家庭」,數目有上升的可能甚至會出現類似外國趨勢的再再婚可能會與日俱增。 (資料圖片) 羅致光指,理想的家庭,既是一個安樂窩,也是一個避風港,每一個成員開心的時候可以分享,不愉快的時候可以互相扶持;不過,家庭亦面對不少壓力,未來要考慮加強支援跨境家庭及混合式家庭。

  5. 2021年11月28日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日28日在網誌撰文提及有關政府統計處日前公布1986至2020年香港死亡趨勢他表示數據一出社會討論焦點落在香港維持全世界最長壽的地區他認為此數據可視作為不少政策的分析工具更建議市民購買終身的公共年金羅致光統計處數據或低估市民預期壽命. 羅致光稱,根據估算,2020年出生的男嬰會活到82.9歲,女嬰會活到87.95歲。 惟他認為,若從過往香港死亡率的變化趨勢來看,有關估算或低估這批嬰兒的未來平均壽命。 他舉例,假設死亡率下降趨勢持續,以去年出生的男嬰為例,粗略估計他們的平均壽命應該接近100歲,相信到2090年,他們在70歲退休的機會應該十分低;假若22歲大學畢業,平均要工作半個世紀,平均活多近80年,故應檢視未來的教育方向。

  6. 羅致光 , GBS , SBS , JP ( Law Chi-kwong , 1953年 11月1號 —),係香港社會工作學者同政客,做過立法會 社會福利界 議員、 扶貧委員會 委員、 勞工及福利局 局長。 簡歷[編輯] 羅致光祖籍 廣東 佛山市 三水 [1] ,畢業於 聖公會呂明才紀念小學 同埋喺 英皇書院 完成 預科 ,做過 匯豐銀行 程式編寫 員,喺1981年至2017年期間任教喺 香港大學 社會工作系(之後改名做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期間識咗 林鄭月娥 ,為佢後嚟嘅晉升有好大影響 [2] 。 佢喺1993年至1997年期間出任呢個學系嘅主任,喺加入政府前係呢個學系嘅副教授。

  7. 2018年10月21日 ·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今發表網誌反擊有關評論指大部分人都沒有細閱施政報告》,或只是透過傳媒報導知悉有爭議的部分便作出批評他更指,「雖然毛主席曾講過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但香港是言論自由地方沒有看過施政報告的人仍然照樣可以批評施政報告》,只可惜容易以訛傳訛。 羅承認,資助安老院舍宿位不足是不爭事實,輪候時間在過往近20年都維持在兩年至3年不等,近年更有明顯的延長跡象,他一直主張要「千方百計,寸土必爭」來爭取興建資助安老院。 他亦坦言,興建額外安老院須等上7年,甚至是10多年後的事,難以解決宿位不足問題,只是「遠水」。 然而,人口高齡化,服務需求不斷增加,他預告未來數年,香港只會「越追越落後」,故要找一個「近水」的方案。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