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人口南北球结构是南半球人口和北半球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的组成状况和比例关系。 赤道将地球表面分成两个半球,赤道以北称为北半球,面积10027.8万平方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7.35%,1976年北半球人口36.4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90.18%;赤道以南称南半球,陆地面积4861.2万平公里,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2.65%,1976年南半球人口3.97亿人,占全球总人口的9.82%。 因此,人口南北球结构是一种倚重型的人口地域结构。 [1] 中文名. 人口南北球结构. 释 义. 南半球人口和北半球人口在全球总人口中的组成状况和比例关系. 所属领域. 人口科学.

    • 概览
    • 简要介绍
    • 地貌气候
    • 国家城市
    • 赤道纪念碑
    • 数据
    • 作品解释

    [chì dào]

    地理学术语

    展开3个同名词条

    赤道(equator),地理学术语,指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其半径为6378.2km,周长为40075.02千米。赤道是南半球、北半球的分界线,它把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其以北是北半球,以南是南半球,是划分纬度的基线。赤道的纬度为0°,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同时,赤道是地球上重力加速度最小的地方。

    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也是地球上的零度纬线。一年当中,赤道有两次太阳直射,所以赤道地区属于热带,终年天气炎热,气温很高。赤道的圆心与地心是重合的,它也是地球上最长的纬线圈,全长4万多千米。

    赤道穿过了加蓬、刚果(布)、 刚果(金)、 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印度尼西亚、厄瓜多尔、哥伦比亚和巴西等许多国家。在这些国家,人们用不同的标志来表示赤道线。例如,在刚果,人们用许多沿直线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线,这些小石柱叫赤道桩。

    赤道为低气压区,由赤道两侧吹向赤道的东北信风和东南信风,驱动赤道南北两侧的海水由东向西流动。北的称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称为南赤道暖流。

    赤道暖流到达大洋西岸时,受陆地阻挡,其中一小股回头向东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的纬度流去,至中纬地区受西风吹动形成西风漂流。当它们到达大洋东岸时,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构成极地环流。

    赤道经过的行星级地貌:太平洋、南美洲、大西洋、非洲、印度洋

    赤道经过的山脉:安第斯山脉

    赤道经过的大陆:非洲大陆、南美洲大陆

    岛屿(群岛):巴都群岛、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苏拉威西岛、哈马黑拉岛、马尔代夫群岛、吉尔伯特群岛、莱恩群岛

    赤道经过的国家:印度尼西亚、瑙鲁、基里巴斯、厄瓜多尔(以赤道命名的国家,Ecuador,是西班牙文)、哥伦比亚、巴西、加蓬、刚果 (布)、刚果(金)、乌干达、肯尼亚、索马里、马尔代夫。

    赤道附近的著名国家和城市:基多、利伯维尔、内罗毕、新加坡。

    赤道纪念碑分为新旧两座,旧碑位于圣安东尼奥镇,在厄瓜多尔首都基多城以北24公里处。它三面被崇山峻岭环抱,海拔2483米。这座赤道纪念碑高约10米,用赫红色花岗岩建成。碑身呈正方形,四周刻有醒目的E、S、W、N 四个英文字母,分别表示东、南、西、北4个方位。碑面上镌刻着西班牙碑文,以纪念那些对测量赤道、修建碑身做过贡献的法国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下端刻着“这里是地球的中心”的字样。碑顶是一个大型的石雕地球仪,安放的方向是南极朝南,北极朝北。地球仪的中腰,从东到西刻有一条十分清晰的白线,代表赤道线。它一直延伸到碑底部的石阶上,赤道实际环球一周为40075.13公里,从这里可把地球划分成南北两个完全相等的半球。厄瓜多尔人称这纪念碑为“世界之半”。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从赤道线上经过,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这时,厄瓜多尔人总要在此举行盛大的迎接太阳神的活动,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来这里参观的游客们都喜欢在石阶上,两脚平踏在白线两边,摄影留念,以显示自己是脚踏两半球的人。

    1981年,在这座旧碑附近的埃基西亚尔谷又新建了一座赤道纪念碑,落成于1982年8月9日。其外形与旧基本相同,但比旧碑大3倍:高30米,直径4.5米,重4.5吨。碑的东西面写着:西经格林尼治78°27'8″,纬度0。纪念碑里修建了电梯,碑顶设有望台。在纪念碑前方,有一条石砌的长长的通道,通道两旁矗立着一些石雕群体。凡是到基多旅游的人,都领到管理部门签发的一张证书,以明其某年某月某日曾到南北半球的界线一游。

    通用地球形态数据(大气圈未计算在内) •赤道长度:40,076km •子午线长度:40,009km •极半径长度:6,356.8km •赤道半径长度:6,378.2km •扁率:1/298 •面积:510,000,000k㎡ •平均半径长度:6,371km •体积:1,083,230,000,000km³

    总体来看,从两极到地球中心的距离为6,356.8km,比从赤道上到地球中心的距离6378.2km短21.4km。扁率为1/298。赤道一带稍微凸出,赤道本身也略扁,南北半球也不对称,加上表面凹凸不平,可以说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但由于地球体积庞大,这些表面的起伏和整体比起来仍极其微小,所以在太空中看,视觉上仍是一个圆球。但如果降到低空,透过大气和海洋,这时看到的固体的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就像一个干皱的苹果。

    1.1.

    古代主浑天说者认为,天体是个浑圆形的球体,赤道即指天球表面距离南北两极相等的圆周线。现代天文学称为天球赤道。

    2.2.

    《汉书·天文志》:“立春、春分,东从青道……立夏、夏至,南从赤道。”

    3.3.

    《后汉书·律历志下》“黄道去极”。刘昭注引汉张衡《浑仪》:“赤道横带浑天之腹,去极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

  2. [1] 信风 (tradewind)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它们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是trade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成信风的原因。 信风带一般分布在南北纬5°~25°附近,并仅限于对流层的下层,平均厚度在4000米左右。 由于信风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 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风带。 中国古代文献中有“信风”这个词,指的是“随时令变化,定期定向而来的风,即 季候风 ”。 查《辞源》“信风”条可以看到这个解释及引用文献。 所以,信风这个词可以是泛指,也可以是如这里现代气象学中的专指tradewind的意思。

  3. 该理论认为北半球高纬夏季太阳辐射变化地球轨道偏心率黄赤交角及岁差等三要素变化引起的夏季日射量变化是驱动第四纪冰期旋回的主因这个理论的核心是单一敏感区的触发驱动机制即北半球高纬气候变化信号被放大传输进而影响全球。 中文名. 米兰科维奇理论. 外文名. Milankovitch theory. 提出者. 米兰科维奇. 目录. 1 理论介绍. 2 理论的提出者. 3 理论内容. 4 关键词. 5 重要证据. 6 主要问题讨论. 理论介绍. 播报. 编辑. 古气候变化一般被划分成3个时间尺度:构造尺度、轨道尺度和亚轨道尺度,并且每个时间尺度变化各有不同的驱动机制。

  4. 中文名. 热带辐合带. 外文名. 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 别 名. 赤道辐合带. 定 义. 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 影响区域. 热带地区. 特 点. 气流辐合 、对流强烈、变化频繁. 天气形成. 台风、热带风暴、风暴潮. 目录. 1 简介. 2 分类. 3 形成机制. 4 结构和天气. 5 季节变化. 简介. 播报. 编辑. 热带辐合带,是热带地区主要的、持久的大型天气系统,是南北半球两个副热带高压之间气压最低、气流汇合的地点,它“盘踞”的地区因为热带云系比较活跃,常常会带来明显降雨。 [3] 分类. 播报. 编辑.

  5. 中文名. 马德堡半球实验. 外文名. Magdeburger Halbkugeln(德)/Magdeburg hemispheres(英) 实验时间. 1654.5.8. 实验者. 奥托·冯·格里克. 实验目的. 证明大气压强存在并且很大. 实验地点. 雷根斯堡. 目录. 1 事件. 原由. 原理. 2 社会评价. 3 实验者. 4 结论. 事件. 播报. 编辑. 原由. 1654年,马德堡市长 奥托·冯·格里克 听到托里拆利的事,又听说还有许多人不相信大 气压 强;还听到有少数人在嘲笑托里拆利。 因此,虽然远离意大利的格里克在德国,但他很为托里拆利抱不平。

  6.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地球赤道和黄道在地球上相对的两个交点. 昼夜平分点 (分点,英文:equinox)是地球 赤道 和 黄道 在地球上的交点,是相对的两个点。. 追溯这个字的源头来自拉丁文的aequi nox,意思是日夜等分。. 在实际上也是如此,当太阳经过昼夜平分点时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