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為保護香港豐富、獨特的地質地貌資源,特區政府計劃設立香港地質公園。 公園分佈在新界東部和西貢區,將涵蓋地質和地貌上有特殊性的8個景區。 香港擬建國家級地質公園 分佈在新界東部和西貢區 | 環境資訊中心

  2. 2023年12月1日 · 環境資訊中心記者 陳文姿 阿布達比報導. 「整個旅程對我來說就像坐上雲霄飛車」,從香港一家新創的環境公司,迅速獲得國際媒體關注、再到中東地區發展,Archireef執行長余碧芬(Vriko Yu)分享這一路上個人情緒上的衝擊。. 近年珊瑚屢遭受到海洋熱浪 ...

  3. 本計劃即欲結合學者專家、相關部會與民間團體共同討論,規劃台灣如何推動「聯合國千禧年發展目標」;而其中的各項指標要如何修正為適合台灣社會的情況,以導正最迫切的問題,朝永續發展之路邁進。

  4. 2023年9月25日 · 而永續資訊的盤點與揭露,除了有助於企業在營運體質上的「自我健檢」,且探詢新興機會與市場外,更能有效幫助投資者、政府機關與一般大眾了解其財務與非財務風險管理成效。

    • 「開發」不能解決問題
    • 沒有回答的問題:為什麼要開發?
    • 更多的房地產可以解決問題嗎?
    • 宜居的田園社子島
    • 生態要塞社子島
    • 社子島的水患課題
    • 水患問題解決了,開發就成為必然?
    • 從「環境改造」實踐居住正義
    • 先進行嚴謹的基地調查分析,再談方案
    • 環境改造,而非開發

    隨著柯P上任,社子島的開發議題再度受到公眾關注。社子島該走向什麼樣的未來?這個問題不只是地方事務而已,因為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社經歷史脈絡,也應視為台北市整體都市計劃,以及水岸整體空間規劃的一環,需要大眾一起來關心。 但是,無論是在媒體上掌握話語權的民代與部分社子島地方人士,或是市府,都顯得太躁進:一方不斷要求盡速開發,另一方則不斷承諾盡速開發。社子島所面臨的困境的確必須盡快解決,但該如何解決,「開發」不該是唯一解答;問題應該解決,解決方案卻不能草率。

    媒體針對社子島的討論,主要呈現兩個面向。其一,是關於社子島該如何開發,焦點集中在台北市政府手上的三個開發方案。第一個是郝龍斌政府時代已擬訂的所謂的「台北曼哈頓」計劃,但被現任的柯文哲市長認定「不可行」;新政府於是於2016年4月3日發表的「2050台北未來大改造」影片中,另外提出兩個詳細內容仍未知的方案:「運河社子島」以及「生態社子島」。 無論各方案內容如何,市府「希望社子島的開發加速,早日解禁」,也就是說,社子島的開發在勢在必行,問題在於如何開發而已。副市長林欽榮曾提出「與水共生」的規劃概念;都市發展局局長林洲民則表示他喜歡「中度開發」。 社子島議題在媒體上另所呈現的面向, 則是該地的悲情,如《商業週刊》〈幫台北背44年十字架的小島〉此一報導,又如民視「漂盪‧社子島半世紀」(上)、(下)的...

    「開發」(development)這個字可以有很多解釋,但在台灣不外乎是指房地產開發,說直白一點,就是蓋更多、更高、更寬的房子和道路。目前在檯面上的三個社子島開發方案,不管是低度中度或是高度開發,哪一個沒有在社子島上加諸更多的房地產?但更多的房地產開發,能夠解決社子島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嗎? 台灣人從小就被洗腦,以為起樓開路就等於繁榮、等於生活水準的提升。但我們必須知道,「開發」並非地方發展的「目標」,不過是提升生活水準的「手段」而已,而且並非唯一手段。台灣整體而言早已具備相當的生活水平,然而,許多政府與民眾仍走不出開發迷思,錯把手段當目標,竟連生活水準最高的台北市也不例外。近年來,全台各地許多號稱促進地方繁榮的開發案,因開發後地價、房價上漲,繁榮了少數財團和地主,卻逼走了多數在地居民,不但沒有...

    首先,讓我們將社子島放在台北市整體都市計劃的大尺度內,「由上往下」來檢視其開發的必要性。因為開發代表著提供更多的建築物,因此在這裏我們得問:台北市需要更多的建築物來容納更多的人口嗎? 我們知道,台灣正面臨少子化的趨勢,即便人口仍然持續上升,但平均年增長率越來越低,在2000到2010年期間,年平均成長率只有0.4%,台北市的常住人口數則是增加1.2%(資料來源,出處)。但同期間,台北市的住宅卻增加了10.9% (資料來源,出處),但在2013年底,其空屋率約是7.55%(資料來源)。也就是說,住宅提供的速度遠大於實際居住需求,每十三間房屋就有一間閒置,是大量的資源浪費。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開發更多的房地產嗎? 台北市的土地需要長出更多建築物嗎?這個問題也是價值觀和居住品質的問題。台北市的人...

    接著,讓我們將社子島置於台北水系的地理脈絡中,繼續由上往下來檢視社子島的定位。台北市的主要水系有淡水河、基隆河與新店溪,城市與河流之間多被堤防與防洪牆隔離,河岸水泥化嚴重,堤外高灘地的河濱公園,多充滿人工設施及硬鋪面,幾乎毫無生態可言。社子島是台北市水岸的一部份,位於淡水基隆兩河匯流處,淡海水交會處,界於不同生態系統之間,處於極為重要的生態位置,是一個「生態要塞」。 都市河流的健康,是生態城市的重要一環,而都市河流的價值不只是「水岸」,或是為房地產提供「水景」,河流本身這個生態系統,河中的多樣生物,才是河流最重要的價值,為人類不可或缺的生態系統服務。如果作為生態要塞的社子島進一步開發,對已經不健康的淡水與基隆河生態,將會造成更大衝擊。因此,社子島不但不宜開發,甚至應該要恢復其生態與水文功能。...

    將社子島置於台北水系的脈絡中,就不能不談經常跟社子島連在一起的水患課題。坊間有「社子島地處低窪,因此人民深受水患之苦」的論述,我必須指出,這個論述太過簡化。低窪絕不一定會造成水患,在我看來,社子島的水患乃人為的錯上加錯所造成。 位於兩河匯流處,社子島本是河川天然泛濫之地,沒有河川週期性地泛濫沖積,就沒有社子島這個沙洲。淹水,是這裡再自然也不過的現象,但是,易淹水之地不代表不適合人居。傍河加上沖積土壤肥沃,社子島自古有漁農之利,先有原住民居住,後有漢人屯墾。那麼,當時的人們只好與「水患」共存嗎?當然不是,因為「淹水」絕不等於「水患」。根據在社子島長大、長期研究其歷史的社子地區永倫里里長宋旭耀所述(註1),在堤防未興建之前,社子島的確經常淹水,但水很快就退去,不會傷害農作物,水來水去人們視為理所...

    今天的社子島鮮有大規模淹水,多是局部性的積水。有論者稱,二重疏洪道和員山子分洪道已陸續完成,社子島將不受淡水與基隆河的威脅,積水問題只要強化排水設施即可改善,且若再填土墊高,加高堤防,達到與台北市其他地方一致的防洪保護標準(也就是即便在200年一遇的流量下都不會淹水),就可徹底解決水患問題,何以不能大規模開發? 然而,我們必須知道,防洪工程從來都不可能「徹底解決」淹水問題,而不過是顯著減少淹水的頻率;超過工程設計標準的洪水不是不來,只是時候未到,特別是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極端降雨增加,沒有人可以預測未來大水的規模會大到什麼程度。 再者,一個易淹水之地是否開發,不只是災害可否控制的技術問題,也反映了一個城市的價值觀。「只要技術上可行就應該開發」的思維,全然忽視土地除了開發之外的價值,包括社子島...

    小結以上的討論,從台北市整體空間規劃的脈絡來看,社子島實在不該進一步開發。但規劃不能只「由上往下」看,因為在這個大尺度的視野看不到在地的議題和需求,所以,我們也必需「由下往上」看,把焦點集中在社子島的尺度,用當地的視野來釐清規劃課題。因為規劃設計專業者對地方的了解遠不及在地人,因此這也需要透過民眾參與來進行。在這裏我們要問:社子島當前面臨的問題是什麼?空間規劃設計又能解決什麼?

    因為四十多年來被禁/限建的關係,社子島的基礎建設不佳、公共設施不足,許多住戶無法改建房屋,只能用簡陋的材料做局部修繕,因此環境品質不良、生活機能不佳……。但社子島絕不能只以媒體所強調的「落後」、「殘破」、「一間便利商店也沒有」來理解,即便其面臨許多問題,也不能全面否定社子島的生活與空間紋理,來合理化任何欲抹除社子島現有紋理的開發案。 一個好的規劃案必須建立在嚴謹、全面的基地調查分析上。基地調查分析不只是針對硬體環境,也必須包括社經、文化、歷史等非空間層面。基地調查規劃設計者進一步釐清規劃課題(到底要解決什麼問題)。如果規劃課題沒有清楚、具體地釐清,規劃方案將不知所云,淪為規劃而規劃、為開發而開發。這樣的開發案不但不能解決問題,而且會製造出更多問題。 遺憾的是,台灣許多開發案都是如此:未經嚴謹...

    我以為,要解決社子島的問題,並不需要那種傳統「全部打掉重做」的都市開發模式:用推土機抹除所有紋理清空一切,然後換上一個全然不同的環境。這種傳統模式仰賴區段徵收,迫使居民離開經營好幾代的家園;若無法先建後拆,還有大規模安置的問題。一個全新的環境或許會比社子島現有的環境舒適整齊,但卻不會解決社子島當前的貧窮問題。 社子島有極高比例的中低收入戶,這件事在許多人眼中是很負面的,但換一個角度看,正是因為社子島的房價和租金相對便宜,他們才能在台北市找到一個安身立命之所。「全部打掉重做」的傳統開發模式只會讓社子島高級化,將貧窮推向台灣其他地方。近年來,台北市許多老舊社區陸續被拆除,成為越來越不包容的城市,社子島一旦進一步開發,窮人在這個城市將更無立足之地。 從台北市整體空間規劃的脈絡、或是從社子島本身來看...

  5. 2015年10月14日 · WGI評估政府如何行使權力造福民眾,並考核言論自由與公民選擇政府的能力以間接評估環境品質;WGI也評估政治穩定度、暴力和恐怖主義的消弭、政府效率、法規品質、法治盛行程度,以及腐敗的程度。

  6. 2015年12月10日 · 作者:謝雯凱(低碳生活部落格COP21特派員). 全球減碳新協議的基礎,建立在各國各自提交的「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s)上,會不會是個險棋呢?. 攝影:謝雯凱。. 自《京都議定書》以來的氣候談判,每每圍繞在開發中國家與已開發國家之間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