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1日 · 「萬壽無疆」最早的故事應由康熙年代說起,這句平民忌諱語首次描繪於五彩瓷上,一出現便以豔麗、繽紛的色彩成為皇家寵兒。 它洗脫了以往青花瓷單調的用色,圖案上亦不單是不同字款的「壽」字。 自此開拓了鮮明、豔麗的風格,一直至康熙晚年更為風行,繼而生產大量粉彩瓷。 至清末,「萬壽無疆」更出現在一件件皇室大事,同治大婚有,連喜歡嬌豔的慈禧也在自己的六十、七十、八十大壽壽典燒製。 尤以黃釉粉彩「萬壽無疆」為帝皇專用,是萬人之上的身份象徵。 這個時期「萬壽無疆」瓷均由官窯出產,瓷胚亮白、剔透,上色潤滑,畫工細緻、立體,實為精工。 最值錢的向日葵. 不過這個精工時期,到了清末民初隨即瓦解,萬壽無疆瓷終於下移民間。 開始有民窯燒製大量仿製品,這風氣在民國時期一直未有停止。

    • 流行文化 承先啟後
    • 本土成熟
    • 遍地黃金
    • 延伸閱讀:精神讀物

    八十年代對很多人來說是香港最美好的年代。經濟起飛,生活安穩,也造就了大量的消費與流行文化。音樂工業、電影與電視產業繁盛,還有種類多元破格的雜誌,都鋪展了一個光鮮亮麗的時代。其中隱含的,卻是最好與最壞的精神。 經歷八十年代的學者吳俊雄也受流行文化洗禮。他有兩個名字,本名以外還有「梁款」,吳俊雄寫社會學論文,梁款寫流行文化,兩個名字的交錯也是由八十年代孕育而成。

    1980年在香港大學畢業的吳俊雄,面對人生的新階段,也親睹香港前所未有的新面貌。 「事後回想,那個時代對我們這些吃喝玩樂的人不薄。」他笑說。仔細爬梳,香港流行文化的黃金十年從七十年代萌芽。「本土文化從七十年代中期已開始發展,粵語流行曲與電影逐漸取代國語,是時髦的象徵。」 七十年代的《狂潮》與《網中人》風靡人心,許冠傑的歌曲與許冠文的電影街知巷聞。踏進八十年代,成就了本地文化更趨成熟的時期。 「七十年代中許多本地文化的開山師祖從外國陸續回港,好像梁淑怡、徐克、譚家明與許鞍華等嬰兒潮世代,在外國吸收養分,回到香港作嘗試。」 1983年首次紅館演唱會;本地電視劇集繼續流行;還有從七十年代延續的流行曲頒獎禮,開始出現「樂壇」的概念。香港從過去的華南氣氛脫胎換骨,步向港式現代生活。

    八十年代也是個點石成金的年代。不論多好或多壞,幾乎也能大紫大紅。吳俊雄直言,那是個「遍地黃金,遍地糞土」的時代,流行文化其實充滿沙石。 「市場需求大,譚詠麟與達明一派也可同時流行,但黃金的年代卻忽略了往後是否仍然黃金。」 今朝有酒今朝醉,從精品到爛品,八十年代俯拾皆是。當人才逐漸凋零,今天便散失成荒蕪。「現在想找回八十年代的物件也不多,好像沒有留下什麼痕迹,因為當時太開心了。」

    八十年代的流行刊物紛陳,如《號外》主打中產市場,《年青人周報》的讀者對象是年輕人,內容多涉獵外國流行音樂,也有大量園地供讀者投稿。從過去《中國學生周報》,年輕人仍對文化中國抱持希冀,銳意在香港延續中華傳統,也融合西方科學理性思潮。到了《年青人周報》,中國不再重要,主打的是年輕人建立自我,以及塑造青年文化(youth culture)。從兩份報刊能窺見文化認同的轉變。

  2. 2023年3月9日 · 09.03.2023. 張帝莊. 陳欣彤 明報資料室. 分享. 【讀字發作】一個接受過極嚴格中國武術訓練、周遊列國和外太空、經歷了許多怪事、很多次險死還生、改變了香港很多人腦電波的人,六十年前第一次為人認識。 如果日曆上沒有這個日子——一九六三年三月十一日,衛斯理先生就不會出現在我們的太陽系。 六十年前,衛斯理先生大名首次出現,當時《明報》的頭版闢了個宣傳欄,這樣寫道:「衛斯理先生是一個足跡踏遍全球的旅行家,又是一個深諳武術的名家。 許多年後,衛斯理離開了地球,到了宇宙其他地方探險。 留下的是他離奇古怪的經歷,化成了衛斯理小說。 許多情節可能都忘了。

  3. 2019年6月3日 · 03.06.2019. 採訪: 關震海 資料整合:王紀堯. 譚志榮. 分享 留言. 六四死傷只有學生、平民? 北京學生真的和平抗爭? 縱然北京派坦克入城,軍人槍殺市民,有影片作證,香港記者現場親眼目睹普通市民力勸軍隊停止開槍,見證學生搶了長槍卻發還給軍隊。 八九民運過了三十年,依然有人對種種事實作出質疑。 歷史的另一面,很少人提出。 在歷史漸漸在扭曲的時代,通識及中史科老師許偉恒花了十年時間研究八九民運書籍,最終找到進一步出版社願意出版《六四十問》。 該書整埋浩瀚史料,解答八九民運未解答的疑問,字裏行間說明為何發生在中共治下一場慘劇難以避免。

  4. 2017年9月22日 · 22.09.2017. 匡翹. 分享 留言. 《the moon and the tides-settling in》 所謂的根,對一個有情感需要的人來說有多重要? 這問題我們有時會訴諸真實的故事,但更有效的方式,可能是訴諸藝術家的創作。 在許多人都想着離開的當下,或許我們可以從Crystal Liu的作品得到啟示。 她是加拿大香港移民的後代,這次,是她第一次回到香港,舉辦她的個展。 個人化的風景. 生長的環境,對人最大影響的,很可能是地貌景觀。 Crystal Liu沒有中文名字,對她來說,加拿大的環貌,形塑了她這個人。 1980年生於加拿大,父母是香港移民。 Crystal Liu擅長以抽象方式,描繪帶個人視角的自然景象,同時亦有攝影作品。

  5. 2017年12月1日 · 雨傘運動,《千言萬語》在旺角示威區放映,年輕記者終於發現香港走過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份雜誌稱他是「被時代遺忘的阿伯」。 風雨四十年,時代沒有忘記他,他早把自己忘記了。 見證人間橫逆,抗爭路上,他不能忘記的,總是別人的苦難。 身份之一:露宿者. 深水埗通州街,天橋下的陰影裏,圍坐着一羣露宿者,其中一個遠遠看見神父,發出「救命聲」:「神父,有無神仙藥救得返我? 「你又啤酒,又煙仔啊? 」神父眉目一皺。 「食煙仔好,我好想快些到下面。 」露宿者說。 「係上面! 」甘神父一副「大吉利市」的樣子。 露宿者又說:「我咁等死㗎啦,幫我求天主救我! 」甘神父說:「你有耶穌嘛,為自己祈禱啦! 」那人說:「又要求耶穌? 」甘神父說:「你要靠你自己,耶穌也是無家可歸者,與你同在呀!

  6. 2017年6月16日 · 九龍佑寧堂是香港其中一間最早的跨宗教教堂,「基督宗教主要分為天主教會和基督新教。 但由於基督新教下有許多派系,如聖公會、浸信會、循道衛理等,而並非所有教會都有禮拜場地,所以有跨宗教教堂的出現。 」1922年,約二百名九龍居民聯署要求政府撥地興建跨宗教教堂,最終獲遮打爵士出資捐助和倫敦傳道會興建九龍佑寧堂,佑寧取名自英文Union偕音。 九龍佑寧堂於1924年九月開放舉行公眾祟拜,而所有建築物則於1931年正式揭幕啟用。 相比起宏偉的歐洲式教堂,九龍佑寧堂雖平面設計採用標準基督教堂的十字架式分佈,但佔地細且更為簡約,屬於十九、二十世紀興起的哥德式復興時代。 建築建有中式金字形瓦頂,紅磚牆、灰色麻石梯級和白色窗框有着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