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6月7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06-07 訊】 默認. 現實生活當中患 高血壓 的人群越來越多了很多老年人甚至中青年都有高血壓。 在平時經常 熬夜 加班長期久坐不動經常吃重口味的食物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因素其實啊高血壓早期是可以採取飲食調理合理運動再加上中藥調理來穩定病情一般都會收到很好的效果高血壓的危害. 高血壓是臨床最為常見的慢性疾病,也是 心腦血管疾病 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典型高血壓病的主要症狀有頭暈、頭痛、耳鳴耳脹、 失眠 多夢、煩躁易怒、視物模糊、頸項僵緊、血壓升高等。 晚期病人常伴有 心腦腎等器官的實質性損害 。 高血壓本身並沒什麼可怕的,怕就怕在 各種併發症 ,尤其是長期高血壓對心腦腎等重要器官損害後出現的併發症是最要命的。

  2. 2020年6月18日 · 01、益氣固表. 生用黃芪,有益氣固表、利水消腫、脫毒、生肌的功效,適用於自汗、盜汗、血痹、浮腫、癰疽不潰或潰久不斂等症。 02、補氣養血. 黃芪有補氣、養血、益中功效,適用於內傷勞倦、 脾虛 泄瀉、氣虛、血虛、氣衰等症。 03、降血壓. 現代醫學證明,黃芪具有降低 血液黏稠 度、減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壓、保護 心臟 、雙向調節 血糖 、增強機體免疫力作用,可用來治療 心臟病 、高血壓、 糖尿病 等症。 2. 常喝黃芪湯防病保健康.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它被譽為「脾為後天之本,補氣諸藥之最」,深得人們的喜愛。 與10種藥材的巧妙搭配,不但可以治療百病,還能做成藥膳,下面一起來看看黃芪的10款神奇妙用。 01、黃芪配丹參.

  3. 2021年5月28日 · 具體來說黃芪和血壓的關係中醫上認為我們的血壓降低是因為心臟動力不足不能有力搏動導致血管內的血壓不能及時流通心臟為了保證我們身體的供血所以就就會增加供血力度導致我們的血壓增加所以說血壓變高是為了心臟為了滿足身體 ...

  4. 其他人也問了

  5. 2024年1月11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4-01-11 訊】 默認. 黃芪 是一種常見的中草藥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治療它屬於豆科植物根部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在中醫理論中,黃芪被認為具有補氣、固表、利尿消腫、托毒生肌等功效,對於身體虛弱、 氣虛 乏力、多汗、水腫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黃芪的形態特徵比較明顯,根呈圓柱形或圓錐形,表皮淡黃色或棕褐色,表面有縱皺紋或橫紋。 它的莖直立,多分枝,表面有棱紋,葉子為羽狀複葉,由多個小葉組成,呈橢圓形或披針形,通常為深綠色。 黃芪的產地分佈廣泛,主要分佈於中國華北、東北、西北等地區,生於山坡、草地、林緣等地。 它的生長環境需要陽光充足、排水良好的土壤,而且耐寒、耐旱,適應性較強。

  6. 2020年6月13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06-13 訊】 默認. 收縮就是我們說的高壓;舒張壓就是我們說的低壓! 沒有絕對的說高壓重要還是低壓重要,都一樣重要,但有各自的特點。 尤其是對於 高血壓 的人,不管是高壓高 於正 常值,或低壓高於正常值,都叫高血壓;當收縮或舒張壓利於正常值,都需要懷疑 低血壓 。 一、血壓、高壓、低壓具體是什麼? 1、血壓:簡單說,血壓就是血管裏面有正常的血液流動,血液既然是液體,那麼就像水一樣,就是有壓力的,那血液產生的對血管的壓力,就是血壓。 2、高壓:也叫收縮,是當 心臟 收縮時,從心室射入的血液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這時血壓最大;此時內壁的壓力稱為收縮,亦稱高壓。

  7. 2020年6月13日 · 【阿波羅新聞網 2020-06-13 訊】 默認. 耳尖穴屬經外奇穴 ,耳尖穴的作用:具有清熱祛風、解痙止痛的功效, 緩解治療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 等。 「耳」,指耳朵。 「尖」,指或頂端的意思。 耳尖穴位於耳朵耳廓的上方尖端處,故名「耳尖」。 耳尖穴的位置 :位於耳朵耳廓的上方,當折耳向前,耳廓上方的尖端處。 取穴時,正坐位或側伏坐位。 穴位解剖:穴有皮膚、皮下組織和耳郭軟骨。 分佈有顳淺坳、靜脈的耳前支,耳後動靜脈的耳後支,耳顳神經耳前支、枕小神經耳後支和面神經耳支等。 耳尖穴 位療法及注意事項. 刺灸法:刺0.3-0.5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 可灸。 【按摩手法】用大拇指、食指相對,用兩隻指尖掐按耳尖3~5分鐘,可以治目赤腫痛、急性結膜炎。

  8. 2019年6月8日 · 中醫」是我國的 國粹 之一,是我們祖先留下來 重要的遺產 ,中醫無論在過去,還是現在,一直守護國人的生命和健康。 在今天,重讀《中醫四大名著》,了解中醫,讓更多普通老百姓真正了解中醫理論,讓中醫得到 更好的傳承 。 《中醫四大名著》是醫學工作者和老百姓 了解中醫的鑰匙 ,是家中 必備的經典國學讀物 ! 1.中醫奠基之作一一《黃帝內經》 《 黃帝內經 》總結了戰國以前的醫學成就,並為戰國以後的中國醫學發展提供了 理論指導 。 在整體觀、矛盾觀、經絡學、髒象學、病因病機學、養生和預防醫學以及診斷治療原則等各方面,都為中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具有深遠影響。 歷代醫家在理論和實踐方面的創新和建樹,大多與《黃帝內經》有着 密切的淵源關係 。 2.外感巨著一一《傷寒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