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5月20日 · 2021-05-20. 分享本文. 全一周兩次大停電,本周用電再度拉警報,台電坦承供電吃緊,目前供電燈號已連三天亮黃燈,民眾如何對現在用電情形一目了然? 「 台灣即時用電資訊 」網站可以一次看懂! 究竟這些親民友善的視覺化服務,是由誰打造出來的? 全台灣即時用電數據視覺化,一次看懂北中南東用電情況. 進入「 台灣即時用電資訊 」網站後,可以看到 5 個有顏色的電錶,分別顯示全台灣用電、北部用電、中部用電、南部用電、東部用電的即時資訊,並每小時更新一次。 編輯寫稿前(5/20 17:30),可以從網站上看到全台灣即時用電為 3468.3 萬瓩,電錶轉至黃色範圍、接近紅色,北部用電則達 1296.3 萬瓩,已在紅色範圍。 「台灣水庫即時水情」也是同一團隊打造!

    • 圖表 3 大特徵:用對數呈現資料,將重點放在確診病例數變化
    • 台灣的疫情狀況如何呢?
    • 注意這 6 項警告,避免誤判疫情狀況

    1. 用對數尺度繪製圖表(Use a Logarithmic Scale) 採用對數尺度,能更精準呈現確診數的成長速度變化;此外,也能比較兩個病例數差很大的國家,他們的病例數成長差異。 2. 重點放在確診病例數變化,而不是總數(Focus on Change, Not Absolute Numbers) 影片以韓國為例,在病例總數的圖表中,病例數一開始快速成長,後來趨緩,但在快速成長的階段,很難用肉眼分辨是否開始趨緩。而在每日新增病例數的圖表中,就能清楚看出疫情開始趨緩的時候,更能看出疫情的變化趨勢。 3. 不要從時間看確診病例數變化(Don’t Plot Against Time) 原因在於,時間並不是決定病毒傳播的因素,而是當時的病例總數(current number of infect...

    從圖表可以看到,去年 3 月疫情爆發初期,台灣原本也在疫情發展趨勢線上: 但到了 4 月,疫情開始得到控制後,台灣的新增病例數就暴跌,脫離趨勢線,並且維持了好幾個月。 然而今年 5 月疫情爆發,台灣也快速「回到」趨勢線上,至於何時會「脫離」,就需要我們一起努力了。

    然而,影片對該圖表提出 6 項警告,需要讀者特別留意,以免誤判: 警告 1:變數尺度扭曲(Logarithmic Scales Distort) 對數圖表有尺度扭曲的問題,容易造成誤判。例如 1,000 病例數與 100 病例數和 10,000 病例數的間格寬度都一樣,當疫情變嚴重時,很容易讓人輕忽疫情的嚴重性。另外,當新增病例數大幅降低時,也很難注意到病例總數的變化。 警告 2:時間不明顯(Time is Implied) 圖表的 X、Y 軸分別為確診病例總數與新增病例數,因此無法看出時間趨勢。解決的方法,就是用影片呈現。 警告 3:確診病例數不等於實際感染數(Confirmed Cases in not equal to Infections) 圖表顯現的不是實際的感染人數,而是檢測到的...

  2. 2021年8月19日 · 5 月 15 日,台灣一口氣爆發 180 例本土新冠病例,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全民抗疫戰爭正式開打!. 隨後長達幾十天的時間,台灣本土確診病例都 300 起跳;而為了揪出潛藏病例,醫檢單位也日夜不休,從上萬個檢體中找出病例。. 然而在龐大的壓力之下,醫檢單位 ...

  3. 2021年11月26日 · 台灣雖然本土 +0 好多天,但是「復原力」讓防疫排名變世界倒數. 上報陳愷巨攝。. 【為什麼我們挑選這篇文章】. 台灣從 5 月疫情成功脫險,近幾天的本土確診都 +0,但是我們的邊境防疫控管仍嚴格,這使得台灣在《彭博》的防疫韌性指數排名倒數 ...

  4. 2022年1月26日 · 防疫政策的成功能有效阻止疫情擴散,同時民眾日常生活也會逐漸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但被問到何時才能安心出國旅遊時,陳建仁院士表示:「這個問題就像在祈禱時詢問天主一樣。

  5. 2022年2月17日 · 台灣已有條件逐步解封. 然而,截至 2022 年 2 月 11 日,台灣 COVID-19 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第 1 劑達82.24%、第 2 劑 75.50%、基礎加強劑接種率 0.76%、追加劑接種率 28.56%。 相較於開始解封的國家,我們全民2劑的疫苗接種率雖然已經快要接近 8 成,但是第 3 劑追加劑顯然是不足。 特別是截至 2 月 8 日,75 歲以上的長輩第一劑接種率只有 75.5 %,第二劑為 69%,顯示出 75 歲以上的老人家接種率非常低。 加上抗病毒藥劑進口量仍然不足,老人家又是高住院率、高重症率、高死亡率族群,讓解封存在高風險,不得不更加周延準備。

  6. 2022年4月29日 · 台灣新冠疫情單日確診人數破萬,即便重症率極低,但是仍有部份民眾人心惶惶。 公衛專業的前副總統陳建仁貼出臉書,用數據告訴你,不用太驚慌。 (責任編輯:連柏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