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6年9月15日 · 嘉諾撒書院家長通告:「不鼓勵學生參與政治運動」,有學生成立本土關注組的嘉諾撒書院於9月2日向家長發關於學生參加政治活動事宜通告不鼓勵學生參與政治活動指若學生在校內成立任何關注小組或舉行活動如講座及派發單張宜一律按照學校一貫的規定程序向校方申請若未經批准便在校內派發單張或舉行講座有違反校規之虞。 —— 嘉諾撒書院. ‧解讀. 吳克儉指相信校長、學校和教師有經驗處理港獨議題,他強調學校已有很多指引,包括《教育條例》、《教育規例》、《香港教育專業守則》及《學校行政手冊》。 可是,即使同為教育界人士,對教師職責及對《香港教育專業守則》 (《守則》)的解讀亦有所不同。 鄧飛引用《守則》,指贊成校園內討論港獨者均強調「對學生的義務」部分,卻刻意淡化第二章「對公眾的義務」的部分。

  2. 2020年10月國泰航空宣布裁員8500人引起社會熱議不少空服人員無法上班嘉諾撒培德書院特意舉辦我從機艙服務員中學會的職業技能活動邀請機艙服務員到校親身教授學生如何提升溝通技巧楊惠婷 圖:李紹昌 [語文同樂 第486期]

  3. 2014年7月16日 · 明報專訊加入學民思潮約1年就讀嘉諾撒聖心書院的許樂絲前日接到文憑試成績單英文考獲5**、通識4級總分為22雖然通識未能摘星但樂絲稱已較預期好」,她說中四時對時事不太熟悉對政治議題更完全無概念去年加入學民後對不同社會議題的關注日增亦多了渠道接觸不同意見和資訊。 她盼升讀中大哲學系,透過學習不同的思考模式,撰寫評論文章能更有理據,「更易拆穿某些人的語言偽術」。 指社運對學業影響不大. 2012年反國教科一役,學民思潮急速冒起,數百名成員在各校遍地開花。 樂絲去年5月成為地區行動組義工,正式走上社運路。 去年暑假,樂絲第一次擺街站、派傳單,呼籲七一上街,又要出席會議,「少了時間去玩」,但她不認為是損失,因為很清楚所做的事有意義,付出是值得的。

  4. 2017年5月14日 · [2017.05.14] 發表 推文. 困難是一種鍛煉,蕭樂林(左起)、布樂文及林暉於成長期間分別遇上不同的困難,卻讓這3名今年獲選為傑出學生的年輕人變得更積極,更體貼別人的需要,着力幫助他人。 (楊柏賢攝) 【明報專訊】布樂文是印中混血兒,年幼時同輩因對不同族裔的誤解,不敢觸碰他,但性格開朗的樂文未有因而自我孤立,主動找機會介紹印度文化,並以幽默手法演話劇,融入生活圈子,更積極協助插班生適應新環境。 布樂文昨與另外9名不同背景的學生,各因不同的才能及同樣的助人熱心,獲頒為香港傑出學生。 課堂講中國文化 藉機講印文化. 父親為印度裔,母親為香港人,16歲的布樂文 (Bootwala, Jason)雖生於香港,但讀小三之前曾因混血兒身分未被同學接納。

  5. 2016年11月18日 · 評審老師嘉諾撒聖瑪利書院李孔嘉寶老師)。 點評老師:香港華仁書院陳思駿老師(右)。 【明報專訊】有人會為「以寡敵眾」而怯慌,但討論是個「起承轉合」的過程,而非各自表述,只要能「自圓其說」,問題不大。

  6. 2024年5月4日 · 袁官平日喺法庭審訊講英文多作為嘉諾撒聖心書院校友嘅佢原來舊年同一班師妹分享以廣東話深入淺出講解19年大狀同26年法官生涯嘅體會。. 佢話讀法律源起係中學時熱愛英國文學,例如名劇A Man for All Seasons (《日月精忠》),又話一眾師妹英文好 ...

  7. 2015年2月5日 · 台灣牧師羅興隆在〈重整宗教信仰的重要性意義〉一文解釋,由於人生在世會面對大量的未知之數 (uncertainties)和困難,尤其對「死」有所畏懼,因而產生出「軟弱的本性」,部分人會投奔宗教的支持。 羅興隆引述美國社會學家Peter Berger所提出的「心靈無家」 (The homeless mind)現象,指出現代人在多元化的社會裏,「因被要求做許多的選擇,如職業、知識、資訊等,因而增加了錯誤的機會」。 錯誤為人類帶來挫折的感覺和壓力,而宗教則提供「信心」。 羅興隆形容人生存在世上,需要的是對生命的信心,以掌握世界和命運。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