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回收中心 相關

    廣告
  2. 回收手機配件、液晶顯示器報廢、半導體廢料、電子零件、電纜、. 覆銅板及各類五金。

搜尋結果

  1. 歷史. 自1998年起,香港社區回收主要倚賴路邊設置超過16,000個收集廢紙、金屬及塑膠的 分類回收桶 (俗稱「三色回收桶」),並輔以各項可回收物料的特設計劃,以便出口至其他地方循環再造。 [4] 隨著世界回收科技進步、香港回收再造業拓展和個人環保意識增強,多個環保團體指出路邊回收桶有著回收效率有限、容易因街頭環境受污染、與及難以管理物料去向的缺點。 針對這些意見, 香港環境保護署 於2013年透過向非牟利團體招標和提供資助,在全港五個地區以先導方式設立「社區環保站」 [5] ,於2014年施政報告再宣告將社區環保站擴展至全香港 18區 。 [6] 其後經過內部整合,計劃正名為「 綠在區區 」,並在2015年4月開立首座社區環保站「 綠在沙田 」。

  2. 绿在区区 (英语: Green@Community )是由 香港环境保护署 管理的社区回收网络发展项目。 截至2024年5月,项目驱使全香港设置了11个回收环保站、78个回收便利点、超过120个回收流动点、超过70组智能回收箱及超过400部智能厨馀机。 [1] [2] [3] 历史 [ 编辑] 自1998年起,香港社区回收主要倚赖路边设置超过16,000个收集废纸、金属及塑胶的 分类回收桶 (俗称“三色回收桶”),并辅以各项可回收物料的特设计划,以便出口至其他地方循环再造。 [4] 随著世界回收科技进步、香港回收再造业拓展和个人环保意识增强,多个环保团体指出路边回收桶有著回收效率有限、容易因街头环境受污染、与及难以管理物料去向的缺点。

  3. 其他人也問了

  4. 綠在區區 (英語: Green@Community )是由 香港環境保護署 管理的社區回收網絡發展項目。 截至2024年5月,項目驅使全香港設置了11個回收環保站、78個回收便利點、超過120個回收流動點、超過70組智能回收箱及超過400部智能廚餘機。 [1] [2] [3] 歷史 [ 編輯] 自1998年起,香港社區回收主要倚賴路邊設置超過16,000個收集廢紙、金屬及塑膠的 分類回收桶 (俗稱「三色回收桶」),並輔以各項可回收物料的特設計劃,以便出口至其他地方循環再造。 [4] 隨着世界回收科技進步、香港回收再造業拓展和個人環保意識增強,多個環保團體指出路邊回收桶有着回收效率有限、容易因街頭環境受污染、與及難以管理物料去向的缺點。

    • 歷史
    • 立法
    • 消費廢品回收
    • 可收廢物品類
    • 回收編碼
    • 經濟影響
    • 公共參與率
    • 各地政策概要與發展
    • 批評

    起源

    回收是人類歷史上常見的活動,早在公元前400年就有關於柏拉圖倡導的記錄。考古研究發現古時資源稀缺時,居家垃圾會變少(如灰燼、破損工具和陶器),暗示在新材料不足時更多廢品被回收。 歐洲在工業革命前已經從事廢銅和其它金屬的回收,經過再冶煉後重新使用。有關紙類回收(英語:Paper recycling)的最早記錄出現在1031年,此時日本商店出售再生紙張。在不列顛,燃燒木材和煤炭的灰塵由 「垃圾收集員」回收,進行下降性循環再利用,用於制磚底料。這種回收的主要動力是經濟利益(使用回收來的爐料代替新進的原料)以及人口不斷稠密的地區缺乏公共廢品處理所致。1813年,本傑明·勞爾(Benjamin Law)在約克郡巴特利研發了將破布做成再制呢絨過程。該材料結合了回收纖維和新羊毛。西約克郡巴特利和迪斯伯里粗呢工業從十九世紀早期持續到1914年左右。 工業革命刺激人們尋求便宜的材料。除了破布,廢舊金屬也能夠再造,比買新原料便宜。十九世紀,鐵路買賣廢舊金屬,二十世紀早期的鋼鐵和汽車工業也購買廢舊金屬。小攤販收集城市街頭巷尾的廢舊極其、鍋碗瓢盆,從二手貨中收集金屬售出。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數以千計的小販...

    第二次世界大戰

    十九世紀末新興的化工業發明了新材料(如1907年人造樹膠),能變廢為寶。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但1921年美國的Arhur D. Little出版了《無米難不倒巧婦》,用研究證實「化學普遍應用,進入商業,產生了新價值。達到目標有更新更好的路了。」 在整個二戰期間,回收都十分重要。戰時由於財政緊缺,重要材料不足,各國不得不反覆利用物資,回收材料。由世界大戰和其它巨變導致的資源緊缺極大地刺激了回收事業。戰爭的殘酷捲走了大多數可用資源,民眾所剩無幾。大多數家庭不得不透過回收垃圾尋求物資。回收材料意味着更多補給,以助國家一力。各國政府大規模動員,推出了二戰家庭前線,敦促人民以愛國之名捐獻金屬和衣物。

    戰後

    由於能耗成本上升,對回收的投資在七十年代大增。廢鋁回收所需能耗只有開採新礦的5%;玻璃、紙張和其它金屬的相對能耗也很低。 雖然電子消費品,如電視在二十年代開始流行,但直到1991年初才聽說有回收這一事。瑞士首次對電子產品進行回收,從最初的舊冰箱到後來的包羅萬象。許多國家沒有能力應對電子廢品的技術或是該電子產品有毒有害。他們隨即將這些問題轉嫁給沒有環境保護法的發展中國家。這樣做是圖便宜,比如在美國回收電腦顯示器的成本比在中國的高10倍。在發現回收電子廢品能提取銅、銀、鐵、矽、鎳、黃金後,亞洲對電子廢品的需求增加了。2000年,電子設備的銷量和廢品量持續增長:2002年,歐盟電子廢品增長最快。這導致現代化自動化設施投資興建以應對多餘設備,在2003年嚴厲法律頒佈後尤是。 2014年,歐盟廢品回收工業佔據世界的一半,超過60,000家公司和500,000名僱員產生的營業額達240億歐元。一些國家回收率為最低五成,最高為65%左右,2013年歐盟平均為39%。

    供給

    要使回收事業運轉,就必須供應大量穩定的可回收物品。提供這樣的供給有三種立法可選:強制性回收指令、瓶子法案和禁令。強制性回收法律為城市訂立回收目標,形式通常是定時從城市垃圾中按比率回收某種材料。城市負責完成計劃。 瓶子法案包括收購某種瓶子,常為塑料、玻璃和金屬。當以這類瓶子為容器的產品售出時,會額外收一點押金。如果消費者將瓶子送回制定地點,就能得到返還。這個辦法很成功,能達到八成回收率。雖然效果不錯,將收集成本從地方政府轉嫁到產業和消費者身上在某些地方遇到強烈抵制。另一種辦法是製造方負責回收。在歐盟,WEEE要求消費電子生產方為回收方報銷。 另一種增加回收品供給的辦法是禁止遺棄某些物品,通常由用過的油、舊電池、輪胎等。這種方式的一個目的是禁止某項產品來創造經濟。回收服務必須有足夠配套,否則就是鼓勵非法遺棄。

    指令

    保持並增進回收材料的需求可以立法輔助。方法有四種:最低回收量、利用率、收購政策和產品標註。 最低回收量和利用率通過強迫生產方在運營時使用回收品來直接刺激需求。成分指令明確要求新產品在一定比例上必須使用回收材料。利用率則更有彈性:廠商允許在運營某一過程中達到回收目標,甚至可以買賣回收品來換取信用額。反對意見認為兩種方式都讓人難以接受、上交報告注水並令行業失去必要的活力。 政府使用自己的購買力來增進回收需求,即「收購政策」。這些政策要麼是「儲備」,即將一定的開銷單獨用於回收,或「價格偏好」,即為回收提供政府預算。額外管理可以設立各個具體目標:如在美國,環保局負責收購廢油、紙張、輪胎和建築尾料。 最後的監管刺激辦法是要求環保標註。當標註產品中回收品佔比時,消費者就能做出更明智的選擇。有足夠議價能力的消費者能夠選擇更環保的產品,刺激生產者使用回收材料,間接推動環保需求。標準化環保標註若寫明產品是如何回收的,則可對回收品供給產生積極效應。

    收集

    就來自公共廢品流的回收品而言,有一系列不同的系統可以用於收集。這些系統處在公共便利相對政府便利與開支的取捨權衡之間。三種主要收集方式有「投放中心」、「收購中心」和「路邊收集」。

    分揀

    當混合回收品收集好,就會送入回收廠,不同的材料必須再被分揀。一系列的過程涵蓋自動處理,比如將整車材料一個小時內分揀完畢。現在,一些廠子可以自動分揀材料,即單流回收。在廠房裏,各種材料,如紙張、各種塑料、金屬、食物殘渣、電池會被分門別類。這些廠子能使附近地區回收率提高三成。 首先,混合回收品會從車上卸載,送入傳送帶。大型瓦通紙和膠袋會被手動分揀,以防堵塞機器 隨後,自動機械,如圓盤篩和空氣分級器按重量分揀回收品,將較輕的紙張塑料從較重的玻璃金屬中分揀出來。紙板被分離取出,常見的塑料,如PET(#1)和高密度聚乙烯(#2)被收集。這種分離過程通常是人工操作,但在一些分揀中心改為機器自動化:光譜掃描儀根據吸收波長來區分不同種類的紙張和塑料,並將各個材料送入響應渠道。 高強磁鐵則用來分揀含鐵金屬,如鋼鐵和罐頭。 有色金屬則由渦電流射出,即旋轉的磁場在鋁罐周圍引導出電流,在罐子裏生成渦電流。這個渦電流被大磁場推射出去,將罐子從回收品里排出來。 最後,玻璃依照顏色分揀:棕色、褐色、綠色或無色。這既可手動人工,或通過自動機器分辨顏色。小於10毫米(0.39英寸)的玻璃碎片不能自動分揀,而是歸為...

    雖然許多政府項目專注於家庭廢品回收,但不列顛64%的廢品來自工業。工業上許多回收項目為成本效率回收。無處不在的紙板包裝使得紙板成為常見的回收品,如零售店、倉庫及批發店常常會用到包裝箱。其它行業則根據廢品材質應對某一專項回收。 玻璃、木材、木漿和造紙都直接面對回收材料;然而廢舊輪胎也可以由獨立輪胎銷售商收集回收盈利。

    回收編碼系統的開發是為了滿足回收方需求,為廠方提供統一系統。1988年,塑料行業通過其協會開發了塑料回收編碼由於市政回收系統通常回收如瓶子罐子等包裝,塑膠分類標誌在居家常見的瓶子罐子上進行標識。 塑料產品上印有數字1-7來區分種類。第1種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常見於汽水瓶。第2種是高密度聚乙烯,常見於硬塑料,如奶瓶、洗衣液桶和塑料盤子。第3種是聚氯乙烯,包括洗髮水瓶、浴簾、呼啦圈、信用卡、線套、醫療用具、護牆板和管道。第4種是低密度聚乙烯,常見於購物袋、可壓縮瓶子、大手提包、衣物、家具和地毯。第5種是聚丙烯,有糖漿瓶子、吸管、特百惠和一些汽車零件。第6種是聚苯乙烯,有盛肉托盤、雞蛋盒、蛤殼包裝和光盤盒。第7種為其餘類別,包括防彈材料,大桶水瓶和墨鏡。標註回收編碼並不意味着材料可以回收,而是解...

    就回收的經濟與環境淨收益對比成本上,批評者之間存在爭議,認為回收支持者常因確認偏誤而搞砸事情。具體來說,批評者認為許多成本和能耗花在了收集和運輸上,雖然生產上有所節省,但畢竟打了折扣,甚至入不敷出。同樣,回收工業創造的崗位不如伐木、採礦和其它生產崗位。像紙漿等材料只能回收數次,隨後材料降解,不能再回收利用。 2015年5月,國家廢物回收協會報告稱回收和廢品對俄亥俄州的經濟影響為67億美元,僱傭1.4萬人。

    能夠增進回收率的改變包括: 1. 單流回收 2. 廢物徵費 「在1960至2000年間,世界塑料樹脂產量增加了25倍,但回收不足5%。」:131許多研究專注於回收行為和策略以鼓勵社區參與。但有意見稱回收行為並不自然,因為這需要專注,從長計議,而人類更多時候只關心眼前的事。要克服這樣的惰性,最好採用社會壓力來驅使。但最近的研究認為社會壓力難以立足。一個原因是社會壓力對於50-150個體的小範圍人群效果不錯(遊牧社會常見),但對如今數以千萬的大社會就不好用了。另一原因是個人回收被公眾淹沒無視了。 社會心理學家肖恩·伯恩的一份研究發現社區內鄰里接觸是增進回收最有效的方式。在研究中,他派了10人勸說鄰里回收,對比組則發傳單。結果有人員接觸組回收率大大提升。肖恩·伯恩據此認為對於小範圍人群來說個人接觸...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一次會議於1989年12月26日通過。之後多次修訂,最近一次於2015年生效。 第三十七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廢棄物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 之後各地方政府頒佈轄下的資源回收法規,例如東莞公佈的再生資源回收管理法規定,市公安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的治安管理、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負責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的登記管理、市環境保護局負責對再生資源回收過程中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監管、市城鄉規劃局負責將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納入城市規劃。同時街道辦事處、園區管委會分別成立再生資源回收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對促進資源節約和再生資源綜合利用的科研及工程項目,以優先立項、用地指標、財政扶持等方式給予支持。且每一城市建造集中處理中心,引導市內外用廢企業、產廢企業和的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進入集中處理中心開展購銷活動,推動回收再造品直接交易,減少中間環節。另有四十多條條款詳細規定資源回收細則和觸犯罰則。 大致上各地方政府資源回收法規相類似,有意經營者先到市經信部門辦理備案登記,領取《再生資源回收經營者備案登記證明》之後前往設立公司...

    香港特區

    環境保護署:1998年,環保署開始在屋苑推廣廢物回收,並在每座大廈外設置三色分類回收桶收集廢紙、鋁罐和膠樽。並於2005年1月起在全港推行「家居廢物源頭分類計劃」,鼓勵屋苑/住宅樓宇於樓層設置廢物分類設施,及擴大可回收物料的種類,以增加家居廢物回收量及減少所需棄置的廢物。

    澳門特區

    澳門特區政府於全澳各街道設置廢紙箱,以收集行人的小型垃圾。同時,還於多個地點設置了資源回收桶,以回收市民、學校、機構及社團的紙張、金屬及塑膠、玻璃瓶等物資。 環境保護局並推出「環保Fun」積分計劃,透過民間收集換取代金券形式,鼓勵市民持續實踐各種環保行為,並養成習慣。

    不少問題在於大多數產品在設計之初並沒有考慮到回收。建築師威廉·麥唐納和化學家米高·布朗嘉特在著作《從搖籃到搖籃:循環經濟設計之探索》給出可持續設計觀,旨在解決這一問題。他們提議所有產品及包裝都應該為各個部件設計完全的"閉合迴路",即每個部件要麼在自然生態系統中生物降解或是可以無限回收。 雖然回收從堆填物中挽救了不少材料,目前仍有不少散耗部件被漏掉了。完全回收實際上是做不到的,高度分散的廢物大大稀釋,極大地增加回收能耗。「例如,全球無數氯代有機碳氫化合物已經累積在動物和人體內,銅分散在殺菌劑里,鉛被用在塗料里,汽車輪胎中的氧化鋅磨損後隨着橡膠粉飛逝,該如何才能將它們回收呢?」:260 就環境經濟學而言,成本和效益必須統籌兼顧。例如,包裝食品的紙板比大多數塑料更容易回收,但運輸起來更重,更容易糟...

  5. 2023年10月6日 · 资源回收 ,也称为 再利用 或 循环再造 是指收集本来要废弃的材料,分解再制成新产品,或者是收集用过的产品,清洁、处理之后再出售。 相对于“传统”垃圾遗弃,回收可以节省资源、降低 温室气体 排放(如对比塑料生产 [1] [2] )。 资源回收能预防浪费有潜在利用价值的资源、削减原料消耗,由此减少: 能量 消耗、空气污染(自 垃圾焚烧 )和水污染(自 堆填 )。 现代废物处理中,回收是一关键成分,是 环保4R “ Reduce, Reuse, Recycle and Replace ”中的最后一个。 回收有一些 ISO 标准,如塑料废品的ISO 15270:2008、回收作业环境管理控制的 ISO 14001 :2004等。

  6. [7] 同年11月16日環境保護署實行智能回收系統先導計劃推出綠綠賞積分計劃讓市民可透過智能積分卡在各中心進行物料回收時得到積分再用來兌換日常生活用品糧油乾貨及環保日用品。 綠在區區品牌亦經由專業設計師重新塑造,成為沿用至現今的形象和運行模式。 其中原有社區環保站改稱為回收環保站」,社區回收中心則在提升規模後易名為回收便利點」,全部均採用形象統一和旗幟鮮明的設計。 [7] 變革亦首次引入每週定時定點於街邊運作的「回收流動點」,能夠一次過收集大量回收物料的「社區智能回收車」,與及透過探訪向各屋苑樓宇提供回收支援和教育的「綠展隊」。

  7. 綠在沙田 (英語: Sha Tin Community Green Station )位於 香港 新界 沙田區 城河東 石門 安平街及安心街交界,前身為臨時 停車場 ,佔地16,000平方呎,為全 香港 首座社區 環保 站,「 綠在區區 」之一;於2015年4月月中起朝8晚8營運,主要進行 環保 教育 ,並且支援地區減廢,協助社區 資源回收 電器 、 慳電膽 及 玻璃樽 等等 可回收垃圾 。 居民除了可以直接前往綠在沙田,亦可以利用隸屬於綠在 沙田 的一輛 環保 貨車交付可回收垃圾 [1] 。 環保站已於2015年5月12日對外開放。 營運模式 [ 編輯]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