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2月3日 · 這是從根本上杜絕瞋心,破除大乘道上最嚴重的障礙,是在即將墮入惡趣時懸崖勒馬,調整心態與大悲菩提心相應,重歸大乘道。 如云:“為樂諸有情,而發菩提心,有情自獲樂,何故反瞋彼?

  2. 2020年10月30日 · 由種種門 觀大乘德,牽引其意起大恭,而當趣入。 通過各方面觀察大乘的功德,引動自己的心,對大乘生起大恭敬而趣入。 文章定位:

  3. 2021年1月7日 · 一、“舒顏平視、含笑先言而施”:表情和藹可親,容顏舒展、眼睛平視、面帶微笑,首先問來人:你需要什麼? 二、“隨對何田皆應恭敬而施”:不論對誰作佈施,態度都要恭敬。 《菩薩地》說:“菩薩對卑賤者作佈施時,尚且不會不恭敬地把東西丟過去給他,何況對具功德者。 ”所以,佈施時的體態、威儀、語言都要恭敬,不應有輕蔑的態度和譏諷的語言。 三、“親手施”:親手佈施,不因懈怠而讓他人代為。 四、“應時施”:不耽擱、拖延,眾生一求取便立即佈施。 五、“於他無損而施”:不損惱他人而佈施。 比如,對自己的妻子、兒女、僕人、親戚、眷屬,不強迫、擾亂他們而佈施來求者。

  4. 2021年1月19日 · 不以暴業而令怖畏,然諸眾生悉皆禮。 雖然不以暴力的手段恐嚇震懾,卻能讓眾人悉皆恭敬禮拜。 《梁高僧傳》說,高僧 僧璩 兼通內外學問,嚴持戒律,清淨無瑕。

  5. 2021年2月24日 · ① 需要休息的原因 ② 發精進速率——不急不緩. 金一、需要休息的原因. 暫止息力者,發勤精進身心疲勞,須暫止息,若不爾者,則極厭離,能障後時發精進故。 暫止息力:發起精進之後,一旦身心疲勞,就必須暫停休息,因為如果勉強硬撐,會導致心極厭離,而障礙後面發起精進。 對此,有一位格西解釋說:像我們閉關,有的人開始時非常勇猛,不知道暫止息,一段時間之後便無法調適,以後看到關房就怕,這是由於不善巧的緣故。 宗大師在開示“修習軌理”時,強調初學者修法時間宜短、次數宜多,這也是要求善用“捨”力,即在還有想修的心時就應截止,後面才有興趣趣入,否則以後一見到座位就會發嘔。 休息無間,仍發精進。 休息好了,立即繼續發起精進。 前事究竟,不應以此便為喜足,應於上勝更發精進。

  6. 成為善弟子的五種德相: 1 正住、2 具慧、3 希求、4 法與法師、5 屬意。 第四、若如是者可攝為四:謂於其法具大希求,聽聞之時善住其意,於法法師起大敬重,棄捨惡說受取善說。

  7. 2021年2月28日 · “自住精進”是前提,所謂“己立而立人”,自己安住精進,才能把別人也安立於精進。 具足六種殊勝: 一、依殊勝:依菩提心發起精進。 如果只求人天福報(求名聲、求恭敬、求升天)或者求一己之解脫,而發精進,其依處都不殊勝。 二、物殊勝:總的發心修習一切種類的精進,行持個別精進時,也不忘總的精進意樂。 如果沒有想到“所有種類的精進,我都要修”,那就沒有精進的總意樂。 行精進時具有“無量精進誓願成”的願心,才是具有物殊勝。 三、所為殊勝:為了讓一切有情獲得現前安樂和究竟利義,為此目的而精進,即是所為殊勝。 此處要求事事不忘眾生。 如果精進時忘了眾生,則沒有“所為殊勝”。 只為一己、一家、一國,所為都不殊勝,為了所有眾生的利益,這種目的才殊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