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1] 隨着1938年財政司取代庫務司掌管財政差餉物業估價署未幾重組架構設立估價官署1938年至1939年的辦公地址位於 舊郵政總局大樓 ,1939年遷址 皇后大道中 13-15號 公主行 (Marina House)地下,1940年11月2日再遷往 畢打行 )。 有關改組情況維持至1949年1月為止。 在1945年 香港重光 之後,政府把差餉辦事處設置於舊 太子大廈 ,即太子行。 1946年8月在 皇室行 重新設立估價官署,同年10月安排由估價官署接手處理牽涉印花稅的物業估價和交易審查工作。 1947年5月起按《稅務條例》規定徵收物業稅和薪俸稅。 不久政府於1947年7月31日將估價官署易名為差餉物業估價署,並正式設立署長主理該署職務。

  2. 香港 的 差餉 ,是針對 物業 而徵收的 稅項 ,相當於其他國家的 物業稅 ,可為政府帶來穩定可靠的 財政 收入 [1] 。 香港差餉稅收歷史 [ 編輯] 根據《差餉條例》( 香港 法例第116章),除獲特別豁免之外, 香港 所有物業均須評估差餉應繳差餉數額是根據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乘以指定徵收百分率來計算。 簡單而言,應課差餉租值是指物業在某指定估價依據日期的估計市值租金。 開徵差餉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情況 [ 編輯] 香港 差餉稅制經歷160多年的演進,首條《差餉條例》,即1845年第2號條例在該年制定,所徵收的款項用作支付 警隊 ( 差人 )糧餉所需。 隨後30年間,再陸續透過條例將支付服務開支的餉項伸展至諸如「 街燈 餉項」、「 食水 餉項」、「 消防 餉項」等項目。

  3. 其他人也問了

  4. 差餉每年分4季預繳每季初估價署會對物業發出徵收差餉通知書差餉的最後繳交日期則為每季的首個月月底1月31日4月30日7月31日及10月31日)。 差餉約佔政府總收入的5%在2005年至2006年財政年度估價冊約有220萬項估價單位總數約有

  5. 簡單而言應課差餉租值是指物業在某指定估價依據日期的估計市值租金。 開徵差餉的起源和早期發展情況. 香港 差餉稅制經歷160多年的演進,首條《差餉條例》,即1845年第2號條例在該年制定,所徵收的款項用作支付 警隊 ( 差人 )糧餉所需。 隨後30年間,再陸續透過條例將支付服務開支的餉項伸展至諸如「 街燈 餉項」、「 食水 餉項」、「 消防 餉項」等項目。 1888年重新制訂或引進《差餉條例》的詞彙如「物業單位」、「應課差餉租值」和「臨時估價」等,自此均成為 香港 差餉法例的核心理念。 差餉整合. 1931年之前,差餉徵收百分率與地區掛鈎。 1931年,政府意識到不劃一的徵收百分率,令人有混淆不清之感。 再者,物業的應課差餉租值,應足以反映有否為若干地區提供設施。

  6. 渣打集團 (英語: Standard Chartered ; LSE : STAN , 港交所 : 2888 , OTCBB : SCBFF )是一家總部位於 英國 倫敦 的跨國 銀行 集團。 渣打集團是一間國際銀行集團,於全球增長最迅速的市場,擁有逾150年歷史,在 英國 本土的市場佔有率卻偏低,且在英國未有 零售銀行 業務。 其大約90%的收入及溢利來自 亞洲 、 非洲 及 中東 地區,並為這些地區帶動投資、貿易及創造財富的客人及企業服務。 歷史 [ 編輯] 渣打銀行由兩家英國海外銀行合併而成。 他們分別是: 英屬南非標準銀行. 印度新金山中國渣打銀行 。 渣打銀行是在 維多利亞女王 的 特許 (即Chartered的英文原義)下於1853年建立。

  7. 香港 差餉物業估價署 將私人寫字樓分為甲丙三級只會按物業質素評級不會考慮其所在地點而甲級寫字樓具備以下元素 [1] : 新型及裝修上乘. 間隔具彈性. 整層樓面面積廣闊. 大堂與通道裝潢講究及寬敞. 中央 空氣調節 系統完善. 設有良好的載客及載貨 升降機 設備. 設有電梯操作員. 專業管理. 有停車設施. 戴德梁行 認為,甲級寫字樓的內涵,包括有如下元素: [來源請求][來源請求] 位置於 商業中心區 ( CBD )內. 有完善的 中央空調. 充足數量及合理分佈的升降機和 電梯 服務. 甲級專業 物業管理. 樓層間格等恰當. 樓底 淨高在2.8米. 每層 建築面積 最少1千平方米. 有零煩惱的 停車場. 基本設施 [ 編輯] 自來水. 洗手間.

  8.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渣打銀行大廈 (英語: Standard Chartered Bank Building )是 香港渣打銀行有限公司 的總部大廈,業主為 恒隆集團 ,位於 香港島 中環 德輔道中 4-4A號,樓高185米,共32層。 大廈東毗 香港滙豐總行大廈 ,西鄰 嘉軒廣場 [註 1] ,北望 太子大廈 。 歷史 [ 編輯] 現時的渣打銀行大廈已是第四代,第一代渣打銀行原本位於 皇后大道中 及 都爹利街 交界 [2] ,之後第二代大廈才開始興建於現在位置。 第三代大廈則由於當時不敷應用,而於1987年3月拆卸重建 [3] 。 在第三代大廈拆卸之際, 香港置地 曾擬將用地收購,連同毗鄰數座商廈併入 皇后大道中九號 地盤重建。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