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1. 相關搜尋:

搜尋結果

  1. 石礼谦(1945年6月24日 – ),出生于中国澳门,籍贯广东顺德,前土地发展公司总裁,现任香港立法会议员,立法会「泛联盟」成员之一,2004年透过地产及建造界功能组别进入立法会。

  2. 2024年3月15日,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宣布了董事会成员及委员会重要变更。礼谦独立非执行董事因欲投入更多时间于其他职务,辞去其职位。 [2]

    • 概览
    • 个人简介
    • 个人著述
    • 自述

    中国艺术史研究者

    石守谦,1951年生,艺术史研究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院长等职。他是台湾新艺术史研究的开创者,以文化史的角度研究绘画取得了很多的成就,著有《风格与世变》等书。2012年7月5日当选第29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主要履历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1984年-1993年)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1990年-2000年) 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长(1991年-1997年)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聘研究员(1993年-2004年5月20日) 台湾大学合聘教授(1993年-2004年5月20日) 台北故宫博物院副院长(2000年5月20日-2004年5月20日) 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2004年5月20日-2006年1月25日)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 )

    学术荣誉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1994-96)、 国科会杰出研究奖 (1996-98) 中央研究院院士(2012- )

    专书

    《风格与世变》(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96)。 《风格与世变——中国绘画十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从风格到画意──反思中国绘画史》(台北:石头出版社,2010)。

    论文

    〈盛唐白画之成立与笔描能力之扩展〉,《故宫学术季刊》2.3 (1985):19-43。 〈有关地狱十王图与其东传日本的几个问题〉,《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56.3 (1985):565-618。 〈浙派画风与贵族品味〉,《东吴大学中国艺术史集刊》15 (1986):307-342。 〈中国绘画史研究中的一些陷阱〉,《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6),页141-147。 〈古代史籍中的画史与著录〉,《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6),页148-152。 〈原迹、复本与画史研究〉,《中国古代绘画名品》(台北:雄狮图书公司,1986),页153-158。 〈汉代绘画〉,《中华艺术史纲》(台中:印刷出版社,1986),页326-334。 〈宋元绘画〉,《中华艺术史纲》(台中:印刷出版社,1986),页627-637。 〈南宋的两种规鉴画〉,《艺术学研究年报》1 (1987):7-39。 〈嘉靖新政与文征明画风之转变〉,《艺术学研究年报》2 (1988):111-139。 〈写实与绘画的宋元时代文饰〉,《中国历代文饰考》(台北:世界书局,1988),页196-207。 〈面对挑战的美术史研究──谈四十年来台湾的中国美术史研究工作〉,《美术》254 (1989):26-29。 〈典范的创造与再生──中国书画艺术发展之轨迹〉,《中国文明的精神》(台北:财团法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基金会,1990),页819-864。 〈探索中国美术史研究的新境〉,《当代》45 (1990):12-22。 〈无佛处称尊──谈黄庭坚跋寒食帖的心理〉,《故宫文物月刊》8.1 (1990):页18-26。 「干惟画肉不画骨」别解──兼论「感神通灵」观在中国画史上的没落,《艺术学研究年报》4 (1990):165-191。 〈有关唐棣 (1287-1355) 及元代李郭风格发展之若干问题〉,《艺术学研究年报》5 (1991):83-131。 〈钱选──元代最后的南宋画家〉,《故宫文物月刊》8.12 (1991):4-11。 〈石涛王原祁合作兰作图的问题〉,《中国艺术文物讨论会论文集》(台北:故宫博物院,1992),页491-511。 〈文化史范畴中画史五变之研究〉,收入台湾大学历史学系编辑,《民国以来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组,1992),页159-171。 〈雨余春树与明代中期苏州之送别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4.2 (1993):427-467。 〈明代绘画中的帝王品味〉,《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40 (1993):225-291。 〈浪荡之风──明代中期南京的白描人物画〉,《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 (1994):39-61。 “The Landscape of Frustrated Literati: The Wen Cheng-ming Style of Landscape Painting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in The Power of Culture: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 ed. Willard J. Peterson, Andrew Plaks, Ying-shih Yü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1994), pp. 218-246. 〈董其昌婉娈草堂图及其革新画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65.2 (1994):307-332。 〈神幻变化:由福建画家陈子和看明代道教水墨画之发展〉,《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 (1995):47-74。 〈中国文人画究竟是什么?〉,《美术史论坛》(韩国美术史研究所)4 (1996):11-39。 “China's Response to Western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ainting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in Asia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oward a New Framework of Asian Studies (Tokyo: Institute of Oriental Culture, University of Tokyo, 1996), pp. 19-32. 〈国内艺术通识课程实施的现状与通病〉,《通识教育月刊》3.4 (1996):1-11。 〈对中国美术史研究中再现论述模式的省思〉,《人文学报》15 (1997):1-29。 〈关于《溪岸图》年代与作者问题之我见〉,《艺术新闻》12 (1997):82-87。 〈由奇趣到复古──十七世纪金陵绘画的一个切面〉,《故宫学术季刊》15.4 (1998):33-76。 〈古传日本之南宋人物画的画史意义──兼论元代的一些相关问题〉,《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5 (1998):153-182。 〈元时代文人画の正统的系谱──由赵孟頫到王蒙山水画的开展〉,《元时代の绘画──モソゴル世界帝国の一世纪》(奈良:大和文华馆,1998),页7-16。 “Positioning Riverbank,” issues of Authenticity in Chinese Painting (New York: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1999), pp. 115-146. “Calligraphy as Gift: Wen Cheng-ming's (1470-1559) Calligraphy and the Formation of Soochow Literati Culture,” in Character and Context in Chinese Calligraphy (N. J.: The Art Museum, Princeton University, 1999), pp. 254-283. 〈隐逸文人の内面世界──元末四大家の的生涯と艺术〉,收入世界美术编集部编,《世界美术大全集‧东洋篇‧第七卷‧元》(东京:小学馆,1999),页151-161。 〈明清画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一个个人的回顾与前瞻〉,《美术史论坛》10 (2000):71-90。 〈风格,画意与画史重建──以传董元《溪岸图》为例的思考〉,《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0 (2001):1-36。 〈悦目的图像──观看十七世纪中国绘画的一个角度〉,收入蔡宜璇执行主编,《悦目:中国晚期书画·图版篇》(台北:石头出版社,2001),页6-13。 〈冲突与交融:蒙元多族士人圈中的书画艺术〉,《大汗的世纪:蒙元时代的多元文化与艺术》(台北故宫博物院,2001),页202-219。 〈中国笔墨的现代困境〉,收入论文集编辑委员会编,《笔墨论辩──现代中国绘画国际研讨会论文集》(香港:香港艺术发展局,2002),页12-19。 “Die kaiserliche chinesische Sammlung und das Nationale Palastmuseum,” in Schätze der Himmelssöhne (Bonn: kunst- und Ausstellungshalle der Bundesrepublik Deutschland, 2003), pp. 12-19. 〈论丁衍庸与现代水墨的突破〉,收入高玉珍着,《意象之美:丁衍庸的绘画艺术》(台北历史博物馆,2003),页186-193。 〈神幻变化──福建の画家‧陈子和にみる明代道教水墨画の展开──〉,《美术研究》382 (2004):263-281。 〈雅俗的焦虑:文征明钟馗与大众文化〉,《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16 (2004):307-339。 〈皇帝コレクションから国宝へ──中国美术と台北故宫博物院の创设〉,《うごくモノ──时间·空间·コンテスト》(东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2004),页109-124。 〈清室收藏的现代转化──兼论其与中国美术史研究发展之关系〉,《故宫学术季刊》23.1 (2005):1-34。 〈明清绘画史研究における重要课题──一个人の回顾と展望〉,《美术史论丛》(日本东京大学)22 (2006):79-100。 〈绘画、观众与国难:二十世纪前期中西画家的雅俗抉择〉,《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1 (2006.9):151-192。 テキストvs. イメージー:『图絵宝鉴』と十四‧十五世纪における中国絵画に対する日本の反应に关する诸问题,《日本における外来美术の受容についての研究》(东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2006),页13-25。 〈沈周(一四二七-一五○九)の応酬画とその鉴赏者たち〉,《美术史论丛》23 (2007):33-58。 〈洛神赋图:一个传统的形塑与发展〉,《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3 (2007.9):51-80。 〈隐居生活中的绘画──十五世纪中期文人画在苏州的出现〉,《九州岛学林》18 (2007.冬季):2-36。 “Wen Zhengming, Zhong Kui, and Popular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Painting in East Asia: Essays on Scholarly Method, ed. John Rosenfield et al. (Taipei: Rock Publishing, 2008), pp. 363-392. 〈以笔墨合天地──对十八世纪中国山水画的一个新理解〉,《台湾大学美术史研究集刊》26 (2009.5):1-36。 〈北京を拒绝する-雪舟入明时の苏州画坛-〉,收入东アジア美术文化交流研究会编,《宁波の美术と海域交流》(福冈:中国书店,2009),页127-144。 〈中国近代美术史研究的几种思考架构〉(韩译),收入洪善杓编,《东亚美术的近代和近代性》(韩译)(首尔:学古斋,2009),页251-272。 〈从夏文彦到雪舟──论《图绘宝鉴》对十四、十五世纪东亚地区的山水画史理解之形塑〉,《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81.2 (2010.6):229-287。

    中国与东亚绘画史的反思

    在过去二十年的研究中,我试图以文化史的角度,对中国绘画史及其相关之历史发展提供一些与二十世纪八○年代以前不同的理解,大致上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探讨画史上风格转变与文化环境间的关系。风格变化的理解原为美术史的基本课题,但除由画派兴衰、社会经济条件改动等角度进行说明外,文化环境的变动往往可以进一步说明各种风格在相互竞争中之所以成功或失败的道理。这一部分的成果可见于《风格与世变》一书(台北,1996)。

    第二个部分是在区域发展的问题上。中国绘画在区域的发展最后往往变成以画家为主的个人流派。但在这个奇怪的现象之中,如果改由「竞争」的角度来予观察,则可突显各个区域传统在画史中的积极作用。如苏州、南京、福建及广东等地区的例子,皆已有研究成果,足以说明这个区域传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第三个部分是在雅俗问题的探讨上。「区域」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与「俗」的评价相纠结。「雅」与「俗」一直被视为对立的观念,但如果采取一个动态的理解,二者之间只是一种「区别」,流移互动的现象极多样。皇室贵族、文人与民间之间都有相互吸纳、主动区隔的状况发生。这在进入现代之后的变化,使此议题更显复杂。

    本人自2007年起开始执行本院深耕计划「移动的桃花源—第十世纪至十六世纪山水画在东亚的发展」。过去学界对东亚山水画的研究大半集中讨论「中国影响」、「在地化」的问题,我的深耕计划将以更审慎的态度,重新评估这个论述的有效性。在全面地搜索传世作品、考古发掘及古代文献资料后,我主张以东亚为一整体,来对十至十六世纪间山水画在中、日、韩三国中的发展进行全盘的观察,并特别注意三区域间的互动现象。这个工作并不只意味着一昧地将观察范围予以扩大,亦非仅意在刻意突显区域间文化交流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将三地互动的事实作为观察各地发展的必要架构,重新理解其内容,找回被过去汉文化中心主义论述所牺牲之重要历史讯息。

  3.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副主任、当代作家. 展开 7个同名词条. 悦,男,1979年10月出生,汉族,籍贯湖北 宜昌 [22],在职大学学历,中国当代作家,笔名 当年明月 ,2000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现任 上海市人民政府研究室 副主任。. [21] 2000年 ...

  4. 香港 仔原本称为 石排湾 (现 多指 香港仔半山的 石排湾邨 )。. 1841年,一批英军登陆香港仔,并问当地居民所在何地。. 当地居民回答Hong Kong(香港),所以整个岛屿就被称为 香港岛 ,此地则被称为香港仔。. 后来 港英政府 将此地命名为 鸭巴甸 (Aberdeen ...

  5. 石神君碑. 播报 讨论 上传视频. 东汉碑刻. 《白石神君碑》是刊刻于 东汉 光和 六年(183年)的一方碑刻,又称“白石山碑”等,无撰书人姓名,属 隶书 书法作品,现藏于河北 元氏县 封龙山 南麓 封龙书院 汉碑堂。. [1-2] 《白石神君碑》为圆首碑,有额无穿 ...

  6. 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 泰峰,男,汉族,1956年9月生,山西榆社人,1974年5月参加工作,1982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京大学法律系法学基础理论专业毕业,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学位,教授。. 现任中央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