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香港 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2月12日 · 佐敦道口尚有好幾幢別墅式大宅,其中一幢為佐敦道三號古老大屋,由中華巴士公司創辦人顏成坤所擁有,然而,政府未能說服業主保存古宅,顏氏長女顏潔齡於2001年2月,以6,800萬元出售,後重建為商廈;此外,尚有馮氏大屋,建於上世紀二十年代,亦於1999年拆卸了;如今只能在網上照片中重溫這些大宅的昔日風貌了。 佐敦道的老建築至今只餘拔萃女書院(一號)及佑寧堂(四號),佑寧堂建於1927年,英國雖於1860年佔領九龍,但直到上世紀初才吸引較多歐裔居民,港府原本答應在九龍醫院後預留土地給佑寧堂建永久會址,終以現址作交換,教堂及牧師住宅至1931年始落成;香港淪陷期間,佑寧堂曾遭嚴重破壞,禮堂屋頂被拆除而改為馬槽,此一老建築可謂歷盡滄桑。 相關新聞. 歷史與空間:高票(中) (2015-12-12)

  2. 2016年11月9日 · 樂,第一個意思是音樂,但孔子時的樂其實也包括唱歌和舞蹈,統稱舞樂。 孔子的樂觀很特別,他以為音樂的美就是人心的善,兩者關係合而為一。 音樂的目的不是娛樂,而是教化人心,孔子以為音樂可以陶冶性情、建立人格;進一步更能移風易俗、使民和睦。 孔子68歲那年,仍孜孜不倦地修訂音樂教材:「吾自衛反魯(從衛國返回魯國),然後樂正(把音樂修訂回正軌)。 」孔子這種「樂觀」,與今人的大異其趣,今人重視技能學習,忽略德育教化。 現今家長要求子女研習音樂,目的多是為了子女將來升中,能以一技傍身爭取多一點入學機會。 這種心態,輕視了音樂對人格的陶鑄,值得反思。 筆者小學時,在音樂課中唱過一首歌謠《讀書郎》,歌詞:「小嘛小兒郎,背着那書包上學堂,不怕太陽曬,也不怕那風雨狂,只怕先生罵我懶喲! 沒有學問、無顏見爹娘!

  3. 2020年2月11日 · 梁振輝 香港資深出版人. 「鬼祟」指人行事曖昧,不光明正大。 「」,讀「睡」,且「鼠」正正有着「鬼祟」這種行為習性,廣東人就將「祟」諧音化成「鼠」,衍生了以下兩個形容「偷偷摸摸」的用詞: 鬼鼠;鬼鬼鼠鼠. 舊時,如有人說他家中養鼠,一般心中會泛起這樣的一個疑問:「不怕老鼠咬破家中的東西嗎? 」不說可能不知,老鼠在出生的一刻,皮光肉滑、白裡透紅,煞是可愛。 相信是這個原因,有人就不忍下「毒手」,還把牠「收養」下來。 誰不知,老鼠長大後露出了「本性」──開口就咬。 咬破一些雜物可能讓人只覺討厭,最不可接受的還是咬破盛載稻穀的麻布袋,因後續就是吃袋中物,亦即損害主人家的「利益」;此時「養鼠人」才恍然大悟,懊悔不已。 人們就用以下一句來譏諷這些「好心人」: 養鼠咬布袋.

  4. 2014年5月14日 · 今期專欄將主要圍繞「通感」。 「通感」是修辭手法,簡而言之,是把不同的感官感覺溝通起來。 當感官互相聯繫後,顏色彷彿有溫度,聲音彷彿能與觸感相通。 以下將舉例說明。 例一:「妳笑得真甜! 「甜」本來是形容味道的,但這裡卻以味覺(甜)的詞來形容視覺(笑容),這是一種比較簡單的用法,即使平日運用了,也渾然不覺。 冷月─觸覺通視覺. 例二:冷月寂寂地掛在天空,瀉得地上一片銀白。 這裡的冷月運用了通感。 「月」掛在天空,是觸不到,摸不着的。 然而,月亮予人「冷」意,這是以觸覺(冷)通視覺(月)。 而月亮是「寂寂地」,也未嘗不是以感覺(寂寂)通視覺(月)。 例三:「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歌聲形容荷花香 光影化成主旋律.

  5. 2008年12月7日 · 這說法,還有點科學理據。 有的寄生蟲(如蟯蟲和線蟲,卻不包括蛔蟲),確會於半夜爬出肛門,造成小孩子搔癢不止。 然而,牠們為的倒是產卵,而非「菍氣」。 而且,蟯蟲和線蟲極為細小,有別於巨如蚯蚓的蛔蟲,即使「守肛待蟲」,也未必有足夠眼力「生擒目標」吧! 若不用捉的,也可以用杜。 杜蟲這事,並不只針對寵物貓、寵物狗,舊時的對象更是人! 所用的王牌藥物,首選乃「花塔餅」! 其功能,主要是消積、開胃及杜蟲。 說來奇怪,這主要由「屈臣氏」藥廠出品的東西,若然是西藥,似乎卻鮮聞外國小孩子有杜蟲這回事(恐怕是衛生環境較好所致)。 如是者,花塔餅究竟由誰發明?

  6. 2019年10月15日 · 在未有超市之前,人們如有需要「開火爨」,就會到米舖「買米」,廣東人會叫這個行為做「米」。. 「/dek6」是一種樂器,相信大家都會認同這 ...

  7. 2018年10月20日 · 王道士的故事也是著名音樂家譚盾最喜歡的故事之一。 一向對唐代文化着迷的他曾花了五年時間數度進出敦煌,甚至住在洞窟中默默地看,默默地想。 他想找到這千年洞窟中的遺書、遺音、遺舞,想把這洞裡沉澱了千年的故事用音樂講出來。 譚盾說,這是中國人的信仰故事,這是《慈悲頌》。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新視野藝術節提供. 洞裡面的故事. 剛開始譚盾去敦煌,只是單純去玩。 沒想到深入一個個洞窟,看畫、聽故事,好像走進敦煌的秘密深處,逐漸着迷起來。 解說員曾對他介紹洞窟是怎麼挖出來的,不是從地上簡單地挖,而是從頂上挖起。 那個時候交通不便車馬又慢,人們從中原內地跋涉到敦煌,要經年累月的時間。 「他們一定要找到一個私密安靜的不被打擾的地方,把他們的東西供養出來,把信仰珍藏在那個地方,兵荒馬亂也不會變遷。

  1. 其他人也搜尋了